萃益斋诗集校注 苏煜坡,李寅生,周生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5465

萃益斋诗集校注 苏煜坡,李寅生,周生杰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54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集
  • 古籍
  • 校注
  • 清诗
  • 萃益斋
  • 苏煜坡
  • 李寅生
  • 周生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465
商品编码:2997731955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萃益斋诗集校注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5465
定价:52 元 本店价:41.6 元
折扣:【80】 节省:10.4 元
分类:  →  
货号:1748899
图书简介 苏煜坡(1848—1893),字翰臣,号金堂,别号筱东行一,广西贺县开山镇人。同治六年(1867),苏煜坡随同灌阳唐景崇等当地名流赴桂平郡参加乡试,中第四十八名举人。光绪十年(1884),选任临桂县教谕。光绪十六年(1890),应贺县令黄笏山之邀,苏煜坡回到家乡,负责修纂六卷本的《贺县志》。有《萃益斋诗集》存世。唐景崇为之作序,称“戛戛独造,自出机轴,瓣香随园而不袭随园,面目询为可贵” 。", 作者简介 苏煜坡(1848—1893),字翰臣,号金堂,别号筱东行一,广西贺县开山镇人。同治六年(1867),苏煜坡随同灌阳唐景崇等当地名流赴桂平郡参加乡试,中第四十八名举人。光绪十年(1884),选任临桂县教谕。光绪十六年(1890),应贺县令黄笏山之邀,苏煜坡回到家乡,负责修纂六卷本的《贺县志》。有《萃益斋诗集》存世。唐景崇为之作序,称“戛戛独造,自出机轴,瓣香随园而不袭随园,面目询为可贵” 。",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江南诗话辑存》—— 钩沉蠲蔽,探赜索隐的宋代诗歌研究 引言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光芒万丈的时代。它不仅在词这一“艳科”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更在诗歌领域形成了与唐代并峙的独特风貌。然而,宋诗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其发展脉络、流派纷争以及具体作品的章法与旨趣上,往往隐藏在浩瀚的文献之中,需要细致的梳理与考辨。 《江南诗话辑存》(以下简称《辑存》)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聚焦于宋代地域文学现象——江南诗歌的批评与流传,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汇集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宋人的诗歌创作,而是着眼于宋人如何“论”诗、如何“评”诗,尤其是地域性的诗歌批评生态。全书以宋代文人留下的各类诗话、笔记、序跋、尺牍等文献为基础,择取其中涉及江南地区(广义的江南,包含长江中下游的重点文化区域)诗人创作、风格流变、诗坛掌故等内容,进行细致的甄别、辑录与校注。 第一部分:文献溯源与辑录原则 本书的筹备历时十余载,其核心工作在于“辑存”。我们深知,宋代的诗话文献散佚严重,且多混杂于地方志、别集、乃至公牍之中。因此,本书的辑录遵循了“存真去伪,精审细校”的原则。 一、地域聚焦的界定: 本书所指的“江南”,以北宋中后期至南宋中期的文学活动中心为主要范围,兼顾了当时被视为文化前沿的江浙、湖湘、巴蜀部分地区。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在临安、建康、苏州、杭州等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群体及其论述。 二、体裁的拓展与筛选: 传统的诗话多为零散的记录。本书超越了《苕溪渔隐丛话》《冷斋夜话》等经典体例,将散见于叶少蕴《沧州集》中的题跋、朱熹与友人书信中关于诗风的论断、以及地方志中对当地文坛领袖的评价等一并纳入。每一个条目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以确保其确切性与可信度。对于明显带有后人附会或讹误的记载,则采取存而不论或另作详注说明。 三、校注的精细化: 辑录之后的关键在于“校注”。由于宋人的文稿多为手抄或早期刻本,错讹甚多。本书的校注团队利用了宋元善本、明清抄本乃至开化本(如《四库全书》底本)进行交叉比对。例如,对于某一诗话中出现的生僻字或典故,我们不仅提供了标准的注音与释义,更结合当时的学术思潮,对其中蕴含的批评意图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种精细的校勘工作,使得《辑存》在文献价值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揭示——江南诗坛的辩证景观 《辑存》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动态、矛盾且充满生命力的江南诗歌批评景观。 一、对“学古”的再反思: 北宋中期以后,“学古”成为诗坛主流。然而,江南文人对“学古”的理解并非一味模仿。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学而不拟”的讨论。例如,关于苏轼(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诗风如何被江南士人接纳和消化,以及他们如何评价苏轼与黄庭坚在“江西诗派”形成过程中的区域性影响差异,都有独到的文献佐证。我们发现,江南诗人更注重诗歌中的“情理交融”与“闲适之趣”,对江西诗派偏重“点铁成金”的技巧论持保留态度。 二、地域风格的自我构建: 本书详细辑录了与“湖学”、“钱塘学”等地域性诗学流派相关的论述。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乡泽国、文化底蕴深厚,催生了对“清雅淡远”风格的偏爱。书中收录了大量宋人对如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歌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精妙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比后世的宏大论述更为具体和生动。他们论及杨万里的诗歌,如何以“平易”入道,如何避免了欧阳修时代某些“文不甚深”的弊端,这为研究宋诗的“去雕饰”倾向提供了微观证据。 三、诗坛掌故与人际网络: 《辑存》不仅是文学批评的汇编,也是一部生动的宋代士人交往史。我们辑录了众多关于不同诗人团体之间唱和、论辩的记录。例如,南宋初期,在秦桧当政前后,部分诗人群体在江南地区组织了隐秘的诗社,他们如何通过诗歌委婉表达政治立场,如何互相庇护,这些信息多半隐藏在友人互赠诗集的序言或题跋中,本书将这些线索整合,展现了文学与政治交织的复杂面貌。 第三部分:研究价值与后续展望 《江南诗话辑存》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宋诗研究的史料基础。 一、弥补史料缺憾: 传统宋诗研究多依赖于存世较多的诗集本身,而对同时代人如何评价这些诗集的关注相对不足。《辑存》的出现,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宋人对宋人作品的“一手评论”,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深度。 二、深化地域文学史研究: 本书为宋代地域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支撑。它表明,文学史的演进并非完全由中心城市主导,江南地区在诗歌理论的形成与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孵化器”与“评判场”的角色。 三、为现代整理提供基础: 本书严格的校注体例,特别是对典故、人名、地点的考证,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整理宋代文集、诗话的权威参考本。它为“宋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结语 《江南诗话辑存》如同一部打开宋代文人心灵的钥匙,它没有创造新的理论,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虔诚整理与精审校注,让沉寂已久的江南诗坛的声音得以再现。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当时的文人圈中,亲耳聆听他们对“格律”与“性情”、“学问”与“风韵”的辩驳与思索,实为体察宋代诗歌精神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喜欢做读书笔记的人,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给了我极大的创作空间。我发现它在一些关键诗句下方留出的空白区域,恰到好处地允许读者进行批注和心得记录,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细节。很多时候,读到一句触动心弦的句子,如果没有即时记录下来的冲动,事后很快就会消散,而这本书的设计完美地抓住了这种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感悟。此外,书中所收录的诗歌在选材上的平衡感也值得称道,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也有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光彩夺目的篇章,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盛宴,惊喜不断,绝无冷场。这种兼顾了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用心,让我对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有了更高的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纸张触感和印刷质量,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沉静而有深度的色调,仿佛能感受到时间在书页间缓缓流淌。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应付之作,而是凝结了匠人精神的实体书。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珍视书籍实体美感的读者来说,光是收藏这一本,就觉得物有所值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件可以陈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摩挲把玩的艺术品,那种墨香与纸张的结合,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温暖和厚重感。从拿到快递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次的“淘书”经历绝对是值得的,它成功地将古人的才情与现代的制书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评分

我这次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校注部分。在品读那些韵味深远的诗句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或生僻字词。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注释精准、解释到位,而且还很巧妙地穿插在正文的旁边,既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知识点”补充。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位非常博学且耐心的引路人,随时为我解开历史的迷雾。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地方风物或特定历史事件的诗篇,校注者提供的背景资料翔实可靠,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而是能够触及到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在享受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扎实的文化补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满足感。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类“校注本”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生怕它变成一堆枯燥的学术条文堆砌。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温度。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石上,并没有牺牲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情趣。读到那些感慨时光流逝或寄托山水情怀的诗句时,那种共鸣感是瞬间被放大了的。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的共通情感——那些关于离别、思念、对理想的坚持与失落,即便隔着百年光阴,依然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可读性”做得非常好,让那些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疏离的文字,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苏煜坡先生他们就在我耳边低吟浅唱一般,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实在美妙至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诗集所能提供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在如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跟随这些文字的脚步,去体会古人的心境和世界观,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慰藉。我尤其欣赏它对诗歌意境的呈现方式,很多时候,校注者在解读时并没有过度“解读”或“现代化”原诗的精髓,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如其分的距离感,留给读者足够想象和体悟的空间。翻阅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宁静古典世界的窗户,让人暂时抽离日常的喧嚣,专注于韵律之美与哲理之思。这本诗集,无疑是我近期阅读清单中,最值得郑重推荐的一部作品,它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静而高远的心灵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