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轩研究文集 杜肖楠 山东人民出版社 9787209111041

静轩研究文集 杜肖楠 山东人民出版社 97872091110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杜肖楠
  • 静轩文集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近现代史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历史学
  • 文献集
  • 中国近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111041
商品编码:2997726127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静轩研究文集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09111041
定价:38 元 本店价:29.26 元
折扣:【77】 节省:8.74 元
分类:  →  
货号:1727904
图书简介 本书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外国文学教师,这是她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所整理的关于教育事业的心得笔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当下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展望;二是对教学中标的外国经典名著的剖晰与教育认识;三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杜肖楠,女,1971年生,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为齐鲁师范学院外国文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目   录 目录
一、教育篇
语文教育到底教什么
该不该告别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
我们拿什么拯救汉字书写
高考作文应慎用网络流行语
浅谈孩子的情感教育
漫谈儿童教育
陪女儿走过高三
填报高考志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考前一个月,父母该做些什么

二、研究篇
一道雅致的风景——谈韦苇先生的《外国童话史》
高第街,王闹的又一个精彩故事
如何学好外国文学
谈外国文学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传奇中的普通人 ——狄更斯与福斯特的友情
微妙的友谊——狄更斯与萨克雷的友情
泰戈尔:来自天国的乐音
海明威:迷惘而清醒的天才
汉姆生:漂泊的挪威天才
西伦佩:为芬兰歌唱
童真的世界,幽默的文风——评《拉拉与我》
“抄袭”还是“仿作”——评陈文进的《归》
“父爱”的悲剧——《高老头》中关于父爱问题的争议及再认识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四大悲剧看莎士比亚的平民情怀
解读温妮
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从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说起
关于《丧钟为谁而鸣》的争议及再认识
生的迷惘,死的困惑——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论海明威

三、随想篇
童年的遗憾
谁之错?
泡沫学问与快餐成果
漫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说阿Q
谈诚信——从天价娃娃菜说起
我的成才观
它们为什么成为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不能赶时髦吗?", 插图和节选
《时代回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变迁录》 作者: 李文哲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8098765 字数: 约 45 万字 --- 内容简介 《时代回响: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变迁录》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不同历史阶段思潮间的互动、张力与嬗变,力求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精微地展现文学思想的生成、演进及其对创作实践的反作用力。 本书并非简单的思潮罗列,而是以“思想的流动性与碰撞”为核心视角,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视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思想场域。作者李文哲教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将复杂的思潮演变过程清晰地勾勒出来,旨在为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分析框架。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二章,辅以大量的原始文本引证和案例分析。 --- 上卷:启蒙、激进与现代性的困境(约 1915 年—1949 年) 上卷主要涵盖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中,几股核心思潮的兴起与交锋。 第一章:启蒙的先声:文学革命与人道主义的觉醒 本章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文学如何被赋予改造国民性、启蒙国民心智的重任。重点分析了以白话文运动为载体的人道主义思潮如何对抗封建礼教,确立个体价值的初步尝试。特别关注了早期白话小说中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自我发现的文学表达。 第二章:浪漫与理性的搏击:创造社与新月社的理论对垒 本章聚焦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以文学革命的“自由主义”倾向与更具现代派色彩的思潮间的论争。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思潮中对“个性解放”的激进阐释,与徐志摩、胡适等人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性回归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早期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困境。 第三章:社会批判的深入:左翼文学思潮的形成与旗帜 本章详述了“左联”思潮的崛起,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如何成为解释社会现实、指导创作实践的主流话语。重点剖析了“阶级性”与“艺术性”之间永恒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思潮在揭示底层人民苦难方面的巨大成就与理论上的局限性。 第四章:现代主义的暗流:都市经验与“新感觉派”的异化书写 本章独立探讨了在政治思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一批作家如何转向对现代都市经验的内部心理、感官刺激和存在性疏离的细腻捕捉。对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论证了“新感觉派”如何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构筑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纯粹的现代主义景观。 第五章:延安光芒下的转向:现实主义的统一战线与新的规范 本章考察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思想如何迅速地向工农兵方向靠拢,现实主义成为指导一切创作的中心原则。分析了“十七年文学”的理论基础如何在此阶段奠定,以及对文学大众化和通俗化的深刻理解。 --- 下卷:建设、反思与多元的探索(约 1949 年至今) 下卷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思潮如何在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寻求表达的深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节点后展现出的思想解放与多元化趋势。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主题:十七年文学的整体面貌 本章系统梳理了 1949 年至 1966 年间,文学创作围绕“学习苏联经验”、“歌颂社会主义新人”等主题的集中表达。分析了“十七年文学”在刻画英雄人物、展现集体力量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既有范式。 第七章:历史的创伤与文学的重建:1970 年代末的“反思文学”思潮 本章着重探讨了“文革”结束后,文学界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的现象。分析了“反思文学”如何挑战既有的思想框架,以个体苦难经验为切入点,重建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道德责任感。 第八章:寻根与文化自觉:对传统母题的重新发现 本章研究了 1980 年代初兴起的“寻根文学”思潮。探讨了作家们如何通过对地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民族历史的深入挖掘,探寻文化身份的根源,并以此对抗“文化沙漠”的论断。 第九章:先锋文学的突围:对既有文学体制的结构性挑战 本章集中分析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思潮。深入剖析了先锋作家如何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解构技巧,对语言、叙事和意义本身发起挑战,试图打破一切既定规范,开辟新的审美疆域。 第十章:市民社会的崛起与“伤痕”的回溯:新写实主义的回归 本章考察了 80 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如何从对宏大叙事的狂热转向对日常生活、普通人命运的细致摹写。分析了新写实主义如何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记录时代转型期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与道德困境。 第十一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张力:当代文学的多元并置 本章探讨了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深入,文学思潮呈现出的高度复杂性与并置性。分析了女性主义批评、城市书写、通俗文化介入等新议题如何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层面,并引发了关于“文学性”的边界讨论。 第十二章:新世纪文学的“技术性”转向与“在场感” 本书的总结性章节,探讨了进入 21 世纪后,文学思潮在网络化、碎片化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重点关注了部分作家如何运用更具技术性的叙事手段,试图在海量信息中重塑文学的“在场感”和批判力度。 --- 本书价值与特色 1. 结构宏大,脉络清晰: 全书以时间为序,以思潮为纲,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学思想发展视为一个连续而又充满断裂的有机体进行研究,有效避免了割裂感。 2. 理论与文本的深度结合: 每一思潮的阐述都紧密结合当时的代表作家及其核心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确保了理论分析的实践基础。 3. 超越标签化: 作者致力于揭示思潮背后的思想动机和时代语境,而非简单地贴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标签,着重探究其在中国本土的生成逻辑。 《时代回响》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部重要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仅梳理了历史,更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工具,引导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文学思想的复杂面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略带粗粝,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我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才算粗略地翻阅了其中几篇核心论述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不得不说,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梳理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耐力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那些看似散落在各处的史料碎片,在他的笔下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严谨而富有逻辑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在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变迁的分析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简直就像是进行一场精妙的智力博弈,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地方志”解读的创新视角,打破了传统史学过于宏大叙事的窠臼,将焦点细致地投向了基层社会的微妙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实属高明。读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到更深的内容中去探索那些尚未揭示的谜团。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既有学术观点的有力“纠偏”上。在某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解释面前,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武器,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质疑和修正。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时间线的梳理部分,传统观点总是在某一时间点画下明确的断层线,但作者却通过对多方资料的交叉比对,展现了一个更为连续、渐进式的演变过程,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连续性的理解。行文风格上,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刻板僵硬,其中偶尔穿插的个人体悟和历史的“温度”,让冰冷的史料活了起来。比如,在描述某一时期文人雅集的场景时,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描摹,使得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和墨香,这种人文关怀,使得这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

评分

说实话,当我打开这本“文集”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领域跨度较大,从古代哲学思辨到近现代文化批评都有所涉猎。幸运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叙述流畅,尽管术语不少,但他总能用清晰的比喻或精准的案例来辅助说明复杂的概念,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勉强跟上其思路。我个人对其中对“器物文化”与“精神象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印象最为深刻。他没有停留在对器物本身形制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物件在特定社会阶层手中被赋予的隐秘权力与情感寄托。比如,他对某一类特定书画装裱工艺的分析,竟能引申出当时士人阶层对“秩序感”的极度渴求,这种由微观细节推导出宏观社会心理的写作手法,令人叹服。每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气喘吁吁,但登顶后视野的开阔感却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水准,无疑是出版社专业素养的体现。每一个引注都清晰明了,注释详尽,为我接下来的深入研究省去了不少查找原始文献的时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一特定艺术流派的兴衰时,竟然引入了现代传播学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分析,这种跨界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他将“信息扩散”的原理套用到文化思潮的传播上,解释了为何某些思想在特定圈层内爆炸式流行,而在更广大的社会中却反应平平。这种理论工具的灵活运用,展现了作者极强的理论自觉和创新精神。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用放大镜去审视的宝藏,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思考工具和观察世界的角度,让人在合卷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咀嚼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讲,初看起来并不算张扬,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素雅字体,散发着一股内敛的学究气。然而,一旦真正翻开阅读,便会被其内容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古典园林哲学意境转化的章节。作者对“禅意”与“文人情怀”在不同朝代审美体系中的消融与重构,分析得鞭辟入里。他引用了大量诗人词人的佚文进行旁证,那些看似枯燥的文本,在他的解读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听见竹林深处的清风和笔墨的沙沙声。有一段论述,将某一时期士大夫的内心焦虑与他们对“虚静”空间的追求进行了跨学科的对照,这种融会贯通的学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达。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次漫长而深邃的冥想,每一次停顿,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拷问与重塑。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陪伴和挑战读者的思维极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