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王洞 浙江人民出版社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王洞 浙江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夏济安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王洞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3419
商品编码:2997818443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13083419
定价:130 元 本店价:97.5 元
折扣:【75】 节省:32.5 元
分类:  →  
货号:1714589
图书简介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
本书收录了1950年到1955年间夏志清、夏济安兄弟两人的通信。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从一位年轻的求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国际著名学者,也可以看到夏济安如何流转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的艰辛。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竟然饶有魏晋风雅。",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埃及的宗教与日常生活》 作者:艾米莉亚·霍尔特 出版社:大河文化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古埃及文明核心的重量级学术著作,由著名埃及学家艾米莉亚·霍尔特教授倾尽三十年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的心血结晶。霍尔特教授以其严谨的考据精神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尼罗河沙海,重新审视这个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古老国度。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结构清晰,内容宏富,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古埃及图景。 第一部分:神祇的疆域——古埃及宗教信仰的演变与核心体系 本部分聚焦于古埃及宗教这一贯穿其数千年历史的中心议题。霍尔特教授并未满足于罗列神祇的名单,而是着重探讨了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古埃及的政治结构、社会阶层乃至个体心理。 书中详细梳理了从早王朝时期到托勒密王朝,主要神祇谱系的变迁与融合,特别是“创世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阐释差异。阿蒙神的崛起及其与太阳神拉的结合,被视为古埃及权力与信仰中心转移的关键标志。作者通过对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等大型建筑铭文的细致解读,揭示了法老作为“神之子”在维护宇宙秩序(玛特,Ma'at)中的神圣职责。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探讨了“来世观”的复杂性。古埃及人对死亡并非恐惧,而是视为通往永恒新生的门户。本书详尽解释了“卡”(Ka,生命力)、“巴”(Ba,灵魂/个性)和“阿赫”(Akh,获得永恒的灵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亡灵书》在引导死者通过冥界审判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对“阿努比斯称量心脏”这一经典场景的解析,超越了简单的善恶对立,深入探讨了古埃及人对“道德平衡”的终极理解。 第二部分:尼罗河的馈赠——社会结构与物质生活 古埃及文明的根基在于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这一自然规律塑造了其独特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尘世的生活,描绘了金字塔建造者、僧侣、书吏和农民的真实面貌。 霍尔特教授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工人村落遗址(如代尔麦地那),重建了普通埃及人的日常场景。书中细致描述了农业周期、灌溉技术,以及粮食储存和分配的官僚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书吏”阶层地位的分析,强调了识字能力在维持庞大帝国运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书吏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知识与权力的中介者。 物质文化方面,本书对服饰、饮食、美妆和娱乐活动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例如,古埃及人对手部、脚部护理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对啤酒和面包的依赖,这些细节共同构筑了一个鲜活、可触摸的古代社会。 第三部分:权力的象征——法老的宫廷与行政管理 法老制度是古埃及政治的基石,本书深入剖析了法老权力运作的机制。作者认为,法老的统治力量不仅来源于其军事或经济实力,更根植于其维护“玛特”的宗教合法性。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包括维齐尔(宰相)的职权范围、地方行政区(诺姆,Nome)的划分与管理,以及复杂的税收和法律系统。通过对新王国时期阿玛尔那信件的重新解读,霍尔特教授揭示了帝国对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法老在处理外交关系时所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压力。对于埃赫那顿的宗教改革及其短暂的“阿吞神一神论”实验,作者采用了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将其视为对传统“玛特”秩序的一次激烈但最终失败的反抗。 第四部分:不朽的遗产——艺术、文字与科技 古埃及的艺术和文字是其最持久的贡献。本部分对象形文字(Hieroglyphs)的演变、结构及其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从莎草纸到墓室墙壁)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作者特别强调了象形文字中图像符号与表音符号的辩证关系,为非专业读者提供了清晰的理解路径。 在艺术成就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古埃及雕塑和壁画的“程式化”特征。这种程式并非源于技术落后,而是基于严格的神学和审美规范,旨在传达永恒和秩序。作者对比了古王国时期朴素的风格与新王国时期(尤其是阿玛尔那时期)短暂出现的自然主义倾向,指出这种风格上的波动恰恰反映了社会内部的张力。 最后,作者梳理了古埃及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展示了其实用主义驱动下的科技发展,例如他们对人体的解剖认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天文学知识指导农业和宗教节庆的安排。 总结评价: 《追寻失落的文明》以其翔实的资料、严密的逻辑和宏大的视野,成功地将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编织成一个无缝的整体。艾米莉亚·霍尔特教授不仅是一位考古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史学家,她笔下的古埃及,不再是冰冷的神庙和木乃伊,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信仰坚定且高度复杂的古代文明。本书是了解古埃及全貌的入门必读之作,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佳本。全书配有大量高清地图、文物照片和图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书信集,我最大的感受是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它仿佛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信件往来的内容,远超出了单纯的私人叙事,它们是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下,个体知识分子在面对宏大变局时,内心挣扎、学术立场构建与身份认同重塑的珍贵记录。你可以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火花,感受到那种在剧烈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既要坚守学术良知,又必须小心翼翼调整自身言说的微妙平衡。那些看似寻常的问候与寒暄背后,实则蕴藏着对“现代性”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理解和实践的深刻探讨。这不仅仅是两个学者之间的通信,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却也孕育着新生的黄金年代的知识生态。

评分

从私人情感的流露来看,这套书信集也呈现出令人动容的真挚性。在宏大叙事与政治高压的阴影下,知识分子之间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和不易。信件中穿插的对家庭生活的关心、对日常琐事的记录,那些偶尔流露出的疲惫、焦虑乃至乐观,都让这些“伟大人物”瞬间变得鲜活而立体。读者不再面对的是神坛上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两个有血有肉、有烦恼、有期盼的个体。这种真诚感,是任何二手研究或传记都难以完全捕捉到的“现场感”。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维持一份纯粹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和对人性的守护。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批评史颇有兴趣的旁观者,我不得不赞叹这批信件所展现出的思想交锋的锐度和深度。书信的主题涵盖了文学理论的引进与消化、具体作品的阐释差异,乃至对未来文化走向的隐性期许。这些对话绝非停留在表面的互相恭维,而是直击核心的学术辩论。有些论点的提出,看似是随意的笔墨,实则蕴含着严密的逻辑推导和深厚的学理基础。尤其欣赏的是,在那个语境下,两位通信者能够维持一种既保有独立见解,又能相互激发、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模式。这与当下一些固步自封、抱团取暖的学术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术进步往往产生于不同视角的激烈碰撞与审慎砥砺之中。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大气,那种略带复古感的字体选用,似乎就预示着内里蕴含的深厚学术价值与历史温度。拿到书本的那一刻,纸张的触感也颇为讲究,不是那种一摸即滑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微微纹理的厚实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仔细品味。书脊的设计简洁有力,便于在书架上快速定位,同时又不失典雅。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字号适中,行间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种对“物”本身的重视,已经为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调——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份值得珍藏和反复翻阅的资料汇编。从物理层面上看,浙江人民出版社这次的出品,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体现了他们对经典文献整理出版的严谨态度与专业素养。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文献的整理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份未经修饰的原始样本。它成功地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让当代的我们得以“亲历”那段思想的激荡岁月。我特别推荐给所有对学术史、知识分子命运以及私人文本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相比于那些经过层层解读的定论性著作,这批未经打磨的信件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它鼓励读者不满足于既有的结论,而是主动去发掘、去辨析,去重构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它像一个沉默的导师,引导着我们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如何安放自己的思想与良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