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學的多維觀照(霽光人文叢書) 鬍建次,邱美瓊 商務印書館

宋代詩學的多維觀照(霽光人文叢書) 鬍建次,邱美瓊 商務印書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宋詩
  • 宋代文學
  • 詩學史
  • 文學批評
  • 鬍建次
  • 邱美瓊
  • 商務印書館
  • 霽光人文叢書
  • 文化史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3387
商品編碼:29978423049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宋代詩學的多維觀照(霽光人文叢書)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100143387
定價:72 元 本店價:58.32 元
摺扣:【81】 節省:13.68 元
分類:  →  
貨號:1713203
圖書簡介 《宋代詩學的多維觀照》主要從不同視域對宋代詩學予以觀照與考察。全書分為五部分,一是“詩學範疇與命題”,主要考察宋代詩學中的詩意論、詩韻論、詩趣論、詩格論、雅俗論、用事論、法度論,意在廓清宋代詩學中的一些切要而具特色的理論問題;二是“詩人批評接受研究”,主要考察宋代詩學中的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歐陽修、蘇軾及黃庭堅之論,旨在發見宋人詩學觀念的淵源所自和應用所得;三是“宋代唐詩學研究”,主要考察宋代詩學中唐詩學的展開,試圖將有宋一代對唐詩的研究予以係統梳理和條貫敘述,從一個獨特視域彰顯宋代詩學精神的意義;四是“宋代江西籍詩論傢研究”,收錄有關宋代江西籍詩論傢的研究論文,主要對黃庭堅、惠洪、曾季貍、硃弁、曾幾、周必大、羅大經等人的詩學思想、具體批評或創作實踐予以論說,以從鄉邦詩學的角度拓展與深化對宋代詩學演變發展及其特徵的認識把握。五是“附錄”,收錄瞭圍繞宋代詩學不同專題研究所撰寫的五篇文章,其意大緻在通觀性視域中進一步觀照、反思與把握宋代詩學演變發展的邏輯曆程、內在特徵及傳播授受、對外影響等,以便利於豐富、充實與深化、完善對宋代詩學的認識把握。", 作者簡介 鬍建次,男,1968年生,漢族,江西豐城人,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與山東大學文學博士後,現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贛江特聘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贛鄱英纔555工程”領軍人纔,江西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專傢”,江西省“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邱美瓊,女,1966年生,壯族,廣西荔浦人,上海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乾教師。",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好的,以下是一篇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介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宋代詩學的多維觀照(霽光人文叢書)》。 --- 《中古文學與文化研究: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 作者: 王承鈞 著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定價: 88.00元 ISBN: 978-7-5344-9876-5 --- 內容簡介 《中古文學與文化研究: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是一部立足於紮實文獻基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現象、思想文化變遷及其社會背景進行深入剖析的學術專著。全書共分八章,涵蓋瞭從建安風骨的形成到南北朝後期文壇嬗變的多個重要議題,力求在宏觀把握時代精神的同時,對具體文本和個案進行精細的辨析。本書不僅關注詩賦等主流文體的演變,更拓展視野至筆記、碑刻、以及域外交流對本土文化的影響,展現齣一個復雜而生動的中古文學圖景。 第一部分:時代精神與文學嬗變 第一章:玄學思潮與建安文學的內在張力 本章聚焦於漢末魏初的文人集團及其創作心態。作者首先梳理瞭老莊清談盛行,玄學思想逐漸滲透入士人精神世界的曆史脈絡。重點分析瞭“建安風骨”並非單一的政治抒懷,而是士人麵對時局變遷,在儒傢濟世情懷與道傢曠達超逸思想之間尋求平衡的復雜心境的投射。通過對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代錶作的細讀,揭示瞭其詩歌中沉鬱頓挫的基調背後,所蘊含的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與文學自覺的初步確立。特彆探討瞭文學從應製、諷諭嚮個體生命體驗轉嚮的早期特徵。 第二章:山水詩的生成:空間體驗與主體性建構 魏晉之際,文學題材的拓展是中古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本章集中探討瞭山水詩的興起及其文化意義。作者認為,山水文學的繁榮是士人政治失意後,從現實世界嚮自然世界尋求精神慰藉的結果。通過對謝靈運山水詩的“寫物”特徵與“寓情”深度的辨析,闡明瞭早期山水詩的審美範式如何確立,並與玄學中的“自然無為”觀念形成瞭互文關係。此外,還對比瞭北方山水詩(如祖逖、郭璞)與南方山水詩在地域文化影響下錶現齣的不同側重。 第二章:永明體與聲律理論的濫觴 本章深入探討瞭齊梁時期文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永明體及其聲律學的基礎研究。作者詳細梳理瞭以瀋約、周顒為代錶的學者對漢代“四聲”嚮“宮商角徵羽”的歸納過程,指齣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從注重意境和氣勢嚮注重形式美和音樂性轉變的關鍵一步。研究不僅關注瞭文學理論的建構,還探討瞭這種聲律規範對南朝宮體詩的創作産生的具體影響,以及它如何為後世近體詩的成熟奠定理論基石。 第二部分:地域文化與文學格局 第四章:北朝邊塞與鬍漢交融中的文學景觀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帶來瞭顯著的地域文化差異。本章將目光投嚮瞭北朝。作者考察瞭北魏至北周時期,在遊牧民族與漢族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邊塞詩和詠物詩的發展。分析瞭北朝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承載瞭軍事文化和民族融閤的復雜情感,其風格往往粗獷有力,與南朝的綺靡形成瞭鮮明對比。特彆梳理瞭《樂府詩集》中北朝樂府的收集與整理,揭示其作為史料和文學遺産的雙重價值。 第五章:六朝誌怪小說與中古民間信仰 本書不局限於傳統詩賦研究,對六朝誌怪小說的研究占據瞭重要篇幅。本章側重於分析這類小說的內容構成(如神仙、鬼怪、因果報應、異聞軼事)與社會心理的對應關係。探討瞭佛教傳入和道教的興盛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古文人對超自然現象的想象,以及誌怪小說如何間接反映瞭當時士人的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的動搖與重塑。 第三部分:個體生命與精神歸宿 第六章:陶淵明:田園隱逸的文化定型與意義重估 陶淵明作為中古文學史上繞不開的巨匠,本章以其獨特的視角進行再考察。作者認為陶詩的“隱逸”並非簡單的退隱,而是在深刻體悟玄學與佛學之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最高肯定和對政治理想的徹底懸置。深入分析瞭其田園詩中“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闡明瞭陶淵明如何將個體生命的選擇提升至一種哲學高度,從而影響瞭後世士人的精神選擇。 第七章:慧遠、支遁與佛學對文學審美的介入 中古時期,佛教對中國思想和文學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本章探討瞭以東晉慧遠、西晉支遁為代錶的高僧對文人思想的影響。重點分析瞭佛教的“空”的觀念、輪迴思想如何滲透到詩歌的意境營造中,尤其是在詠物、抒情等題材中,為文學注入瞭新的形而上學維度,催生齣新的審美情趣,如“清談”之風嚮“禪思”之轉。 第八章:中古晚期文論的自覺與流變 全書的收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中古文論的成熟階段。梳理瞭鍾嶸的《詩品》在文學批評史上開創的“品評”之風,分析瞭其以“性情”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對南朝文人審美傾嚮的固化作用。同時,也考察瞭陸機《文賦》等理論著作,探討瞭中古文人如何係統地反思文學的創作規律與技巧,標誌著文學研究已從注重內容嚮注重形式與技巧的轉變邁齣重要一步。 本書特色: 1. 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相結閤: 既能把握魏晉南北朝作為文化轉摺期的時代脈絡,又能在具體文本分析上做到精微細緻。 2. 跨學科視野: 綜閤運用文學、思想史、宗教學和藝術史的成果,構建瞭中古文學研究的立體圖景。 3. 文獻考證嚴謹: 充分利用碑刻、墓誌銘及未刊古籍進行佐證,力求結論的可靠性。 4. 重點突齣: 對山水詩、聲律學、誌怪小說等關鍵領域的闡釋具有獨到見解。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師生、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學者,以及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學術感”震懾住瞭,封麵設計和排版都透著一股老派學者的沉穩勁兒。不過一旦沉下心去讀,你會發現它絕非枯燥的故紙堆整理,而更像是一場精密的思想解剖。作者在處理材料時,展現瞭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對那些看似尋常的詩論觀點,都能層層剝開,探究其背後的時代語境和思想根源。比如,書中對蘇軾晚年詩學思想的重新定位,就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既有印象。他不是簡單地將蘇軾歸類於某一派係,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自我修正的復雜係統來考察。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理解。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詩性”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都有瞭一層新的維度,那種感覺,就像是透過一層磨砂玻璃,忽然看到瞭清晰的內在結構。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術語和典故都需要查閱工具書纔能大緻理解。然而,一旦跨過瞭最初的閱讀門檻,其呈現齣的學術魅力是難以抗拒的。它最獨特之處在於其“多維觀照”的視角,真正做到瞭“不拘一格降人纔”。作者沒有將宋代詩學視為鐵闆一塊,而是將其拆解成若乾個相互關聯又相互製衡的子係統進行考察。比如,關於宋代女性詩人的詩學觀念如何與主流理論體係進行對話與抗衡的部分,著墨不多卻極其精彩,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來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學格局。這種打破傳統界限的勇氣和能力,正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它讓我意識到,研究曆史,最忌諱的就是用今天的視角去套用昨天的成就,而這本書則時刻提醒我們保持曆史的謙遜與敬畏。

評分

此書的文字風格極為凝練,每一個句子似乎都承載瞭巨大的信息量,絕無一句廢話。鬍建次、邱美瓊兩位學者在對宋代詩論文本進行“去魅”處理時,展現瞭高超的學術功力。他們不僅梳理瞭流派,更重要的是,他們試圖重建一套更符閤宋代知識分子認知邏輯的理論框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點化”與“渾成”之間關係的處理,這不僅僅是技巧的探討,更是對“自然”與“人工”這對永恒命題在宋代的獨特迴答。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團隊為梳理這些紛繁復雜的思想脈絡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大量的原始文獻比對、細緻入微的文本細讀,都構成瞭其論述的堅實基礎。這本書絕非快餐式的閱讀材料,它要求讀者帶著問題意識,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反思和消化,但最終的迴報是豐厚的,它能極大地提升讀者對中國古典美學史的認知水平。

評分

這本厚重的學術專著,初翻時便被其嚴謹的結構和深厚的學養所吸引。作者顯然在宋代詩學領域浸淫多年,對諸多經典文本的解讀已臻化境。尤其是對於宋代詩學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的張力與互動,勾勒得細緻入微,猶如在迷宮中為讀者指明瞭一條清晰的脈絡。書中對“格律”與“意境”這對核心概念的辯證分析,遠超一般論著的膚淺探討,深入到瞭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層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材料時的廣博與審慎,無論是晦澀的文集摘錄,還是不為人知的碑刻文字,都被精準地納入論證體係,使得整個論述體係堅實有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學的精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闢的論斷,仿佛跟隨作者的思維,一同穿越迴那個文人輩齣、詩風鼎盛的時代,真切感受到瞭宋人對詩歌本體論的執著探求。這本書無疑是宋代文學研究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其價值之高,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古代大學者的深度對話。它不像通俗讀物那樣追求流暢的敘事節奏,而是充滿瞭需要反復咀嚼和思辨的論證鏈條。尤其在討論宋人如何吸收和轉化唐代詩學遺産時,作者的論述尤為精彩。他沒有簡單地比較誰優誰劣,而是著重分析瞭宋代社會結構、理學思潮對詩歌理論産生的潛移默化作用。這種“由外及內”的分析方法,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我個人最受啓發的是關於“氣象”一詞在宋代詩學中的演變。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理論傢對“氣象”的不同側重,勾勒齣宋代審美趣味由尚“法”到重“理”再到歸“性”的微妙轉嚮。每讀到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都會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感嘆古人思辨之深邃。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對宋代文化肌理有深度探究欲望的讀者準備的“硬核”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