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漫画古诗词 李晓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20724

丰子恺漫画古诗词 李晓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207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丰子恺
  • 漫画
  • 古诗词
  • 李晓润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文化
  • 艺术
  • 传统文化
  • 诗词鉴赏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0724
商品编码:2997856652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丰子恺漫画古诗词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52020724
定价:59.8 元 本店价:46.64 元
折扣:【78】 节省:13.16 元
分类:  →  
货号:1706104
图书简介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先生的漫画,其中一大类以儿童为题材,童心童趣,令观者惊讶于童真世界的美好;另一大类则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托古寓今,寄托了丰先生淡泊高远、不与世争的情怀。
丰子恺先生虽以散文和漫画著称于世,气质却是一位诗人。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诗化的一生。丰子恺先生从童年以《千家诗》启蒙,到晚年在咏诗作画中走完人生的历程,八年抗战,十年浩劫,不论在多么晦暗的人生遭际中,都能从诗中汲取精神的能量,从容面对困厄。
正是因为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丰子恺先生的文和画都流露出雅淡恬静的气质。特别是他的绘画,是用线条色彩表述的诗,对他来说,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情志,也就没有美好境界的追求。丰子恺先生说过:“若诗通画,则窃比吾画于诗可也。”俞平伯说:“您的画本就是您的诗。”朱自清也说过:“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是一首首诗——带核儿的小诗。”丰先生的诗意从何而来?《丰子恺漫画古诗词》或可揭开谜底。我们不知道丰子恺先生究竟画过多少首古诗词,但可以猜想这些古诗词他都早已烂熟于心、融入了他的精神和血脉,所以才可以这样信手拈来、妙用于今,使人读了对古诗、对当下的生活能有一番新的领悟和发现。
《丰子恺漫画古诗词》这本书以古诗的年代为序,辑录精选150多幅丰先生的古典诗词漫画,并对丰先生画过的这些古诗词进行了简要评注,使读者在欣赏丰子恺先生画作的同时,能够了解其背后完整的古典诗词样貌。
品画,读诗,以永恒的美与情怀,温润当下的生活。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像丰子恺先生一样,拥有一颗诗意而丰盈的灵魂。",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画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泰戈尔、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他的文章兼有平易纯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他的漫画恬静淡雅,往往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深受人们喜爱,至今依然是大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争相收藏的佳品。
李晓润,江西宁都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做过大学语文老师,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著作有《小河淌水和过桥米线》《银鞍白马度春风:回到唐诗现场》《断鸿声远长天暮:回到宋词现场》等。",
目   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山有木兮木有枝
越人歌 003
燕赵多佳人 005
饮 酒 007
杂 诗 010
归园田居 012
读山海经 014

第二部分 今朝风日好
从军行 01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23
下山歌 025
黄鹤楼 027
长干行 029
采莲曲 031
洛阳女儿行 033
少年行 036
送元二使安西 038
塞下曲 041
过故人庄 043
宿建德江 045
长干行 047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051
宫中行乐词 054
渌水曲 057
山中与幽人对酌 059
子夜秋歌 06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063
前出塞 067
春 望 069
梦李白 070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073
又观打鱼 074
秋 兴 076
小寒食舟中作 079
田家春望 081
逢入京使 083
省试湘灵鼓瑟 084
夏夜宿表兄话旧 087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089
……

第三部分 小楼西角断虹明
雨霖铃·寒蝉凄切 172
渔家傲·秋思 174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177
玉楼春·春恨 178
玉楼春·池塘水绿春微暖 181
锦缠道·燕子呢喃 183
题闽中驿舍 185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187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189
生查子·元夕 191
南园赏花 193
登飞来峰 195
示长安君 197
陈公广园修禊事席上赋 19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01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203
洞仙歌·冰肌玉骨 204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206
诉衷情·建康 209
……

第四部分 次第春风到草庐
赋所见 303
春晚杂兴十二首之六 305
四时读书乐·春 307
题耕织图 308
戏 题 311
天净沙·秋思 313
……", 插图和节选
诗意栖居的墨香:一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深度探索 书名:《翰墨丹青: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交融之境》 作者: 陆景和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78901 字数: 约1500字 --- 书籍简介: 《翰墨丹青: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交融之境》并非一部浅尝辄止的图录或鉴赏手册,而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精髓深层次的追溯与审视。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艺术鉴赏家的敏感,试图揭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在诗、词、曲、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流转渗透的内在逻辑与审美范式。全书结构宏大,论述精微,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把钥匙,用以开启理解中国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思想的通道。 第一编:文学之源——格律与心境的张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本体建构及其精神内核。作者首先从先秦典籍的质朴浑厚谈起,详细剖析了《诗经》的现实关怀与《楚辞》的浪漫瑰丽,如何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基石。 随后,全书笔锋转向唐诗的辉煌。不同于简单的流派划分,陆景和先生着重探讨了“盛唐气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以及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如何通过对自然意象的精准捕捉,实现了哲学层面的“空”与“有”的辩证统一。尤其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作者运用了社会史和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视角,阐释了其艺术力量的持久性。 在宋词的分析上,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豪放二元对立的窠臼。作者强调,宋词的兴盛与文人阶层在士大夫政治中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无论是苏轼的旷达雄放,还是李清照的精巧细腻,其背后都隐藏着对个体情感的精细雕琢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本书详细解析了宋词格律的精妙之处,论述了这些音乐性极强的文本如何成为士人情绪的“避难所”。 最后,对元曲的探讨,则着眼于其更贴近市井生活的叙事张力和语言的通俗化倾向,揭示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娱乐的文化下移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后世白话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二编:丹青之境——笔墨意象的符号学解读 第二编转向视觉艺术领域,但其核心仍是文学精神的物化表现。作者摒弃了西方传统的造型艺术理论,转而采用中国独有的“写意”观来审视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哲学。 山水画的精神谱系: 本部分对“可游、可居、可观”的山水画理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作者深入分析了荆浩、关仝的雄伟结构与董源、巨然的温润笔墨之间的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政治抱负的文人群体的内在心绪。书中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艺术——那片被刻意空出的空间,如何成为容纳观者想象力与文人“虚静”哲思的容器。 花鸟草虫的隐喻系统: 在花鸟画的鉴赏中,本书的视角是符号学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并置,并非简单的物象罗列,而是构成了一套成熟的文人道德编码。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些意象在不同朝代的象征意义的演变,例如,宋代文人如何将荷花与佛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紧密结合,以及元代画家如何借松柏的虬枝来表达对元朝统治者的疏离与坚守。 书法的气韵流动: 书法被置于一个“流动的建筑”的地位来考察。作者不仅辨析了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浑厚与王羲之的自然,更着重分析了笔墨在宣纸上洇化、枯湿的变化如何模仿了诗词中音节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奔涌不息。行书和草书的“狂放”,被视为文人超越世俗礼法束缚的一种精神“舞蹈”。 第三编:交融的现场——诗画合一的文人实践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落脚点,集中探讨了文学与艺术如何在其诞生的瞬间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作者认为,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题跋或配图,而是两种媒介对同一“道”的共同体认。 文人画的诞生与成熟: 重点分析了宋代苏轼等人倡导的“以诗为画”的理论实践。这种理论强调画家应先有人格,后有笔墨,画作的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抒发“胸中丘壑”。书中细致比对了特定文人画作与同期诗词作品的创作心境,例如,某位画家在友人离世后创作的枯山水,与其友人所作的怀人诗之间,在气韵上的高度契合。 卷轴的叙事张力: 卷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其展开的顺序本身就具有叙事性,如同长篇诗歌的铺陈。本书分析了长卷在空间移动中如何引导观者的心绪起伏,如何将时间性的文学体验(如游历的轨迹、情感的推进)转化为空间性的视觉体验。 器物中的精神寄托: 即使在瓷器、扇面、碑帖等应用艺术中,文学意象和审美趣味也无处不在。作者展示了明清文人如何在这些日常器物上镌刻或绘制古典诗句,使每一次触摸、每一次使用,都成为一次对古典精神的默想与重温。 总结: 《翰墨丹青》是一部旨在重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力作。它要求读者放下现代的功利视角,重新学习如何用“心”去感受线条的力度、墨色的深浅、字体的呼吸与意象的暗示。本书以其扎实的文献考据、细腻的个案分析和宏大的理论构建,为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活的灵魂”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启发的路径。它昭示着,古典艺术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安顿现代人焦躁心灵的永恒居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人雅士的无声对谈,它最大的魅力在于那种深入骨髓的“韵味”。我发现作者在选择诗词进行配画时,其眼光之独到,令人叹服。他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每一首经典名篇背后那股最核心的情感流转,然后用极其凝练、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将其具象化。那些山水意境的营造,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融入了画家本人对世事变迁、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举例来说,面对某首写离别的诗句,画面中可能只用寥寥几笔勾勒出远山和一叶扁舟,但那份“长亭外,古道边”的苍凉与不舍,却被烘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远处的挽歌低回。这种表现手法,完全超越了简单的“插图”概念,它更像是对诗歌精神内核的一种高水平的再诠释,使得原本就经典的诗句,因为有了画面这一维度,而获得了更丰富、更立体的情感张力。这种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回味。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见之下,那种温润如玉的纸张触感,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淡泊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封面与封底的排版布局,它没有采用那种喧嚣夺目的色彩堆砌,而是选用了极为内敛的、像是宋代瓷器釉色般的淡青色调,配合着书名古朴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把人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拉回到了那个诗意的年代。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墨色的浓淡过渡自然,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也清晰可辨,没有出现任何洇墨或模糊的现象。装订方面,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坚持,书脊的处理非常平整,即便是多次翻阅,也未见松动或脱胶的迹象,这对于一本经常被翻阅赏析的画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它成功地用视觉和触觉上的和谐统一,为接下来的内容体验奠定了极高的起点,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探究其中蕴含的画意与文思,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文房雅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静”与“动”的张力。翻阅时,你会感受到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没有那种为了塞满篇幅而堆砌的冗余信息,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在那些描绘田园牧歌、闲适生活的篇章里,画面的笔触舒缓悠长,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竹林的清香,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心境也随之变得平和。然而,当遇到那些描写边塞风光或历史兴衰的诗词时,画面的线条又会变得遒劲有力,对比强烈,瞬间将读者的情绪带入一种磅礴或沉重的氛围之中。这种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的节奏掌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犹如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低谷处也蕴含深意,绝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它懂得何时该让读者静心品味,何时该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这种对阅读体验心理学的精准把握,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从整体的艺术价值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审美与当代理解的桥梁。它没有停留在对古人技法的简单模仿或复刻上,而是展现了一种继承性中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精髓,但其构图和视角上却又吸收了现代视觉艺术的一些理念,使得画面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和冲击力。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实践非常成功,它让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焕发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仿佛是第一次聆听或初次目睹。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入口,去亲近那些看似遥远的古典文学;而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它则提供了一个值得反复摩挲、探究其笔墨细节与哲思深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传统文化活化和传播的一次有益探索,其意义已超越了一般画册的范畴。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神态上的细腻入微,这往往是衡量一个画家功力深浅的重要标准。在这批作品中,即便是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古代人物,其眼神、姿态乃至衣袂的飘动,都透露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描绘一位独坐抚琴的隐士,他可能背对着观者,但从他微微侧向的光影和指尖的力度感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知音难觅”的孤高与落寞;再比如表现孩童嬉戏的场景,那种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命力,仿佛能穿透纸面,让人会心一笑。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古诗词意境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符号,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我们周遭的生命片段。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小情感完美融合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共鸣感和生命力,让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在这些画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射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