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蒙学家训必读本)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蒙学家训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李青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人生智慧
  • 蒙学
  • 家风
  • 清朝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43
商品编码:302129262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蒙学家训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曾国藩,李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43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教育大师,兄弟、子孙人才辈出。誉者赞为“古今完人”,毁者骂曰“大奸大恶”,不论臧否,皆推崇家书价值。
毛有一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生都在研读。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

内容提要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矣;二十二日接父亲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汉口寄曹颖生家信;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②。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注释】
①际:现在,目前。
②梦熊之喜:指生儿子的吉兆。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收到家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从涟滨寄来的第二封信,才知道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亲在二十里铺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时到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时接到汴梁寄来的信;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谨获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全家大安,诸位兄弟发奋读书,并且喜闻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自京城到省城,仅仅用了三十多天,堪比神速!
儿子在闰三月十六寄了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了第六封,十七月寄了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来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床也早。只是不可过度用脑,过度就会头昏。因此经常静下心来不去想任何事情,放松身心以加强涵养之功,以便谨敬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如常,《礼记》九本已点完,《资治通鉴》已读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略见进步,文章无长进,但也不求快速见效。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颇有些心得,估计只是手不应心,不太会表达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别人扶持,还不会说话。没有乳吃,每日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孩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以前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中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的世兄。同乡六人中,中了四个庶常和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在再寄回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京官还是老样子。郑莘田被任命为谏官已经来京城,梅霖病情严重,很是让人担心。黎樾乔老前辈那儿,父亲没去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无须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父亲大人告知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①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②,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谨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隙:嫌隙。
②惩:惩戒。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谕,敬悉所有。郑小珊那儿,小小嫌隙已经解开。儿子以前对于过失,往往自己忽略了。自十月以来,念念不忘改过,虽然是小问题也会惩戒,详细情况都写在给弟弟的信中。
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不过稍微劳累点便又会复发。每天除应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点功,虽想要节劳,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应该时刻谨记反省自己。
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可靠不?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月初一到了。布疋、线索均已照单子收到,只有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给我写了信,这个月能到。儿媳妇以及孙儿孙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序言


前言
当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书籍越来越多,当人们将其越传越神奇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不管曾国藩声名如何显赫,人生怎样传奇,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如果我们用多面而立体的眼光去回顾他的一生,那么他不仅仅是一个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给予人们无数做人智慧的老者,一个参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从他亲笔留下的家书中,他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他非天资聪颖之辈。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学而困苦”,便将学优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早到晚耳提面命,督促曾国藩用功读书。曾国藩参加科举三败犹战,终入翰林,拜师求学日课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终学有所成。
曾国藩是一个不怕犯错懂得及时忏悔自新的人。面对讥笑,他自嘲海涵,道出宽怀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静思审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了悟功成身退之道。曾国藩是一个读书有心、养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观念中,“高明由于天分,精明在于学问”。“精明”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外在行为的修养规范,而“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为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虽有如此妙用,但书为人所用更要讲求方法门道。所以曾国藩无数次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学习方法告知子弟,留下了大量宝贵家书。
曾国藩读书有道,教子有方,处事有原则,养生亦有窍门,注重养生更注重养心。纵观他的一生,出身于普通农家的曾国藩,没有超绝的资质,却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舞台,成为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死后被朝廷称赞为“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这十六个字,足以看出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
曾国藩的成就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他的研究,他的墨宝更是为后人所极力研究。本书收录了曾国藩仕途多年来写给一家老小的书信,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互相提高,一起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他的智慧与善良、他的自省与恒心、他对兄弟和后辈的教导与关爱、他的心怀家人关爱家乡,无不感念着一代代人,无不透露着一位智者身上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读之可以重温古人传奇,感受历史长河里的智慧,然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体悟曾国藩家信所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曾国藩家书》:智者之言,人生之鉴 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名臣,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留下的家书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后人心灵的迷宫。这并非一本讲述奇闻轶事、惊心动魄战争场面的书,也不是一本罗列官场升沉、权谋斗争的教科书。它所蕴含的,是超越时代、普适于人生的深刻洞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凝结,是一代伟人对亲人、对人生、对修身养性的谆谆教诲。 本书并非“大而化之”的空泛理论,而是充满了血有温度的真挚情感。曾国藩写给父母、妻子、儿子、兄弟的信件,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家人的关爱、牵挂与期许。他会细致地询问家中的日常琐事,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安抚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些家书,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普通人,在乱世之中,对亲情珍视的一面,让读者感受到他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 然而,家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止于亲情。更深层的,是曾国藩通过书信,将自己的人生哲学、治学之道、为官之德,以及对修身养性的不懈追求,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他的至亲之人,也借此传递给后世所有渴望进步、寻求智慧的读者。 修身立德:一生之根本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奉行终生的修身之道。他深知,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成就事业之基石。家书中,他反复强调“立志”、“存养”、“省察”、“改过”等修身要义。 “立志”是首要的。他告诉儿子,读书的目的并非沽名钓誉,而是为了“明理”、“致用”,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他鼓励家人,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 “存养”是关键。曾国藩认为,人性的本真需要不断地涵养和保护,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和侵蚀。他提倡“静坐”、“养心”之法,通过内省和独处,体察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真谛。他告诫子孙,要警惕“私欲”,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省察”是必要的。他鼓励家人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过失。每天睡前,回顾一天的所作所为,找出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是避免重蹈覆辙的良方。 “改过”是行动。曾国藩深信,“改过”而非“不有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地去修正。他分享了自己“逐条改正”的经验,例如,在写作上,他会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为人处世上,他会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些实践性的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 读书育人:智慧之传承 曾国藩本人是读书的典范,他深知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给子女的家书中,他对读书的见解尤为深刻。他并非提倡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而是强调“读书求知”、“读书明理”。 他反复叮嘱儿子,读书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他强调要“精读”,对于经典,要反复揣摩,理解其深层含义。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提升智慧”,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炫耀学识。他尤其推崇《诗经》、《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认为它们蕴含着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智慧。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张“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既要严格要求,也要温和引导。他反对溺爱,鼓励子女独立自主,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培养子女的“勤劳”、“节俭”、“孝顺”等传统美德至关重要。他甚至会细致地指导子女如何写信、如何管理家务,将生活中的点滴都视为教育的机会。 为官之道:担当之训诫 作为一位身处乱世的官员,曾国藩对为官的理解也十分透彻。他的家书,也蕴含着对为官之道的深刻反思和规劝。他强调“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原则。 他告诫家人,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服务民众”,而不是为了个人谋私利。他反对“阿谀奉承”、“投机取巧”,提倡“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他认为,一个为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处理公务上,曾国藩非常注重“细致”、“谨慎”。他会反复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决策。他推崇“刚毅木讷近仁”,认为过于巧言令色的人,往往心术不正。 勤俭持家:生活之智慧 曾国藩在治家方面,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倡“勤俭持家”、“戒奢戒惰”。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兴旺,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和节俭的生活态度。 他鼓励家人“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共同经营家庭。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倡“量入为出”,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他认为,勤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能够培养人的“自律性”和“感恩之心”。 他也会在家书中,细致地指导家人如何管理家产,如何安排日常开销。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透露出他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和对生活智慧的深刻理解。 人生感悟:智慧之光芒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曾国藩的家书还充斥着他对人生、对世事变迁的种种感悟。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挑战与磨难。他能够从顺境中保持清醒,从逆境中汲取力量。 他会在书中,探讨“祸福相依”、“盛衰无常”的道理。他告诫家人,要“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他也会分享自己应对挫折的经验,鼓励家人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击倒。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为何值得珍藏? 《曾国藩家书》并非一本“读完即忘”的书。它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宝典。它所传达的智慧,跨越了时空的界限,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们。 对于学生而言,它是学习修身养性、提升学业的良师益友。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它是领悟为官之道、提高工作效率的启示录。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它是学习育儿智慧、传承家风的典范。 对于每一个渴望进步、追求人生意义的人而言,它都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自己的不足,指引前进的方向。 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奇幻的想象,它只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用最真挚的语言,向最亲近的人,讲述着关于人生最本质的道理。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对“何以为人”、“何以为事”的深刻探索。 翻开《曾国藩家书》,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智慧的闪光,是情感的温度,是人生前行的力量。它将引领你走向一个更清晰、更从容、更充实的人生。这,就是《曾国藩家书》的独特魅力,也是它历经百年,依然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根本原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XX》的书我读完了,真是受益匪浅。它没有直接去讲那些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把为人处世的智慧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叙述事情的细腻程度,比如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纠结和最终的选择,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它不像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耳边细语,不紧不慢,但句句珠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修身”的部分,不是空泛地谈论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而是落脚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如何对待时间,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与家人相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才是构筑一个人品格的基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真正的学问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步行动里。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浮躁的成功,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者主题分类,而是以一种更具散文诗意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我被其中对于“待人接物”的论述深深吸引。它没有一味地强调圆滑世故,反而是提倡一种基于真诚和原则的交往之道。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观点是“诚于中,形于外”,强调内在的品德修养是外在表现的根本。这种对“里子”的重视,在这个日益注重“面子工程”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人际冲突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教会我们在面对矛盾时,首先要反观自身,而不是急于指责他人。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后盾。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阅,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宝典。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国学经典”题材的书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有些故作高深或者脱离现实。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语言流畅,但绝不卖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学习”的定义,它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持续探索、不断反思的心态。书中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格物致知”,不是要你拿着放大镜去看草叶,而是要你深入事物的本质去探究规律。这种对学习态度的重新定义,对我这个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停滞不前才是最大的危机,无论年龄多大,都应该保持一颗渴望求知的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智慧,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通俗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会让人感到阅读障碍。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守拙”的论述。在这个推崇“聪明才智”的时代,这本书却大力提倡回归本真,保持一份难得的质朴。它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不事张扬,不露锋芒,而是将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去。书中举的那些例子,无不印证了“锋芒毕露,易招祸端”的道理。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表现,而忽略了稳健和长远发展。这本书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我许多被浮躁掩盖的缺点。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学”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其为人”的深度指南,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评分

我得承认,我是在一个低谷期翻开这本书的。当时工作压力大,感觉自己做什么都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怀疑人生的意义。正是带着这种迷茫,我开始了这次阅读之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担当”的阐释。它把担当这个词具象化了,不是让你去扛下所有不属于你的重担,而是要求你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对工作还是对自己的人生。书中对“挫折”的看法也很有启发性,它把挫折看作是上天给你提供磨砺心性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惩罚。这种积极的解读方式,让我从消极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开始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困难。读完后,虽然我生活中的问题并没有立刻消失,但我的心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了几分韧性和坦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