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皇明通纪(全二册)——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定价:126.00元
售价:84.4元,便宜41.6元,折扣66
作者:(明)陈建,钱茂伟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01056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皇明通纪》是嘉靖时代史家陈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部明代通史著作。史家谢国桢先生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该书是明代的历史叙事作品,其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该书原版次标点整理出版。自隆庆五年(1571)通纪板遭禁毁以来,原版流传甚少,目前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本书即据此整理而成。《通纪》以单刻本形式整理出版,这在出版界是次。《通纪》的学术价值、阅读价值巨大,是图书馆必藏、明史爱好者史学名著。
目录
前言 陈建及其通纪
皇明通纪序
皇明历朝门资治通纪前编卷目
皇明历朝门资治通纪后编卷目
要據书目
皇明通纪凡例
皇明啓運录卷之一
皇明啓運录卷之二
皇明啓運录卷之三
皇明啓運录卷之四
皇明啓運录卷之五
皇明啓運录卷之六
皇明啓運录卷之七
皇明啓運录卷之八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一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二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三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四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五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六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七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八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九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一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二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三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四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五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六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七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八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十九
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之二十
……
附录
皇明啓運录序
陈建傅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结构变迁和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一直感到非常困惑。教科书上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很多微妙的政治博弈和地方势力的崛起过程,都被轻轻带过了。我期望通过阅读这类“通纪”类的史著,能够捕捉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枝末节。比如,某个官员的升迁轨迹如何折射出当时的党争态势?某个地方灾荒的记载如何与朝廷的财政政策相互映照?这些需要大量细节支撑的观察,往往才是理解历史动态的钥匙。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实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网,那它对我的研究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它将成为我构建完整明代历史认知体系的重要基石。
评分近些年,学术界对传统史籍的“重估”和“再发现”越来越频繁,很多过去被认为“过于直白”或“不够精致”的文本,反而因为其朴素和详尽而重新获得了重视。我关注这套书,正是因为它的“全二册”的篇幅,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绝非一般的“笔记”或“小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不含太多后人解读的叙事框架,这样我就能更有信心地将我从其他地方搜集到的零散史料,嵌入到一个权威的、被学界认可的框架之中去。这就像搭建一个复杂的模型,你需要一个坚固的主梁结构,而这套“通纪”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关键的支撑点,能让整个历史图景更加稳固和清晰。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纸质真是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精品。装帧设计古朴典雅,很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阅读。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字体的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当我抚摸着书页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能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享受,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历史书单,发现很多关于明代历史的论述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或者说,它们更多地是在解读和评论前人的观点,而不是直接呈现原始的史料。所以,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更接近“一手资料”的文本,能够让我自己去辨别、去揣摩作者当年的观察和记录。《皇明通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大气,直指核心,希望能从中找到那种未经后世过多修饰的、更纯粹的历史叙述。对于一个真正沉浸式研究历史的人来说,能够接触到这些被视为“基本典籍”的作品,无异于得到了一份宝贵的地图,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直抵历史的现场。我对点校本的质量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在保证文本准确性的前提下,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便利性。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史学体例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对古代史官的写作方法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如何取舍史料的?他们的叙事视角是自上而下的帝王史观,还是更多地关注了社会底层的变动?《皇明通纪》作为一套“基本典籍”,想必承载了明代史学的重要范式。我非常期待能对比研究它与其他同时期或稍晚的史著在史料选择和价值判断上的异同。这种文本细读,与其说是为了了解明朝本身,不如说是为了理解“我们是如何记录和理解明朝”的过程。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史学传统的致敬与反思,看看古人的“史眼”究竟是如何穿透时间的迷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