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苏拉·提德 曼彻斯特大学法语系讲师,也是《西蒙娜·德·波伏瓦:性别与声明》(1999)的作者。
马景超(豆瓣id:Gawiel),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为女性主义哲学,涉及性别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她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中的主体性、权力与身体,特别是空间与边界的概念如何体现在性别身份与身体中,从此出发探索新的政治想象。在学术领域之外,她亦积极参与社会性别领域的公共活动。
西蒙娜·德·波伏瓦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重塑了我们对于性别与身份的看法。如果没有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我们今天所知的性别理论根本无法想象。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波伏瓦所提出的“成为女人”和女性作为绝对的“他者”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本书引导读者了解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的主要领域,包括:
• 存在主义与伦理学
• 性别与女性主义
• 文学与自传
• 性经验、身体与衰老
本书援引了波伏瓦的文学和理论作品,对于初次接触这位关键性思想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读物。
##唯一的新知来自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其余内容在以前的阅读中断断续续地都了解过。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经过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嘲讽后,变得有些可笑。波伏瓦的主张“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长为女人的”,一言以蔽之,女人是他者。在男权中心社会,女人是按照理想女性的物化模型来长成的。解构主义说,男人和女人并非是严格二元对立的,男人之所以为男人,是因为有他者的女人存在,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女人的存在,男权中心便不复存焉。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是互为依靠的两个概念,他们远非是互为异己的概念,反而是切己的。当然这并非是在为男权开脱。相反正因为女人是如此切己的,男人才如此地握紧权力不松手,因为女人在时刻冲击着那看似严明的界限,那一堵墙。关于女人的物化和他者概念阐述,精神分析学似乎讲得更好。文学介入说很可笑。
评分##自由与否并非绝对 而与个体"情境"相关 无法选择拒绝/接受之情境即为"现实性" Beauvoir大贡献在于将"身体"视为情境之一. 于是乃有<第二性> 女性是绝对之他者(the absolute Other) 女性气质(femininity)实为建构(construct) 社会被构造以维持父权制意识形态. 而后再有<晚年> 老年同样被认为是文化而非生物事实 (意识形态)要求他们被动/善良/平和与世界脱离关系--老年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之失败. 后之女性主义对Beauvoir挑战有趣在于 女性"反抗"第二性通往完整主体性路径 是否仅有"男性化"一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自由与否并非绝对 而与个体"情境"相关 无法选择拒绝/接受之情境即为"现实性" Beauvoir大贡献在于将"身体"视为情境之一. 于是乃有<第二性> 女性是绝对之他者(the absolute Other) 女性气质(femininity)实为建构(construct) 社会被构造以维持父权制意识形态. 而后再有<晚年> 老年同样被认为是文化而非生物事实 (意识形态)要求他们被动/善良/平和与世界脱离关系--老年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之失败. 后之女性主义对Beauvoir挑战有趣在于 女性"反抗"第二性通往完整主体性路径 是否仅有"男性化"一途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