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後世影響巨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
◆“心即理”:最佳的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時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去傾聽內心最原本的聲音。
◆“緻良知”: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 斷力,隻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欲所濛蔽瞭;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難獲得內心的安寜。
◆“知行閤一”:人的認知和實踐是不可分的,隻有做到兩者統一,纔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談不實之病,一切睏難也會迎刃而解。
·
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寜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韆年帝製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後世各版《傳習錄》的母本,因其大部分內容由王陽明親自審定且未經後人妄改,擁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珍藏價值,是陽明心學的首選讀本。本書即以此為底本,結構與內容均保留原貌,附上原書附錄的王陽明親自編定《硃子晚年定論》,唯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將原書的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加以譯注,為讀者重現這一曆經四百餘年經典永恒的初始定本。
##因為明朝那些事兒對王陽明感興趣,怕傳習錄難讀,先讀瞭幾本對他思想生平描述的書,發現一頭霧水毫無幫助。當真的讀這初刻版時,卻如此的明瞭通暢。前後篇連在一起形成瞭思想體係,和學生的書信問答又是給不同觀念的人答疑。卻也不是說孔孟之後無聖人,隻是沒有思維相似的教育傢罷瞭。原文翻譯都很齣色
評分 評分##傳習錄在今人看來,未免迂腐教條,須知你還在檢視內心,人傢已經依靠科技把你欺負得沒邊瞭。 但是傳習錄有兩點好,一是強調知行閤一。你信什麼,就得踐行什麼。不能說一套,做一套,拿這張鏡子照照,好多人都違背瞭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 第二點就是強調良知。良...
評分##在小區小廣場讀書,一位老者對我說,“你好像比較喜歡讀書”,我迴道“買瞭一堆書,不看有點浪費”,老者說“老是看書,沒時間做事”,我竟無言以對。
評分##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便是良知,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也花瞭不少篇幅探討良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考察此二種良知究竟有何異同。而這種考察對於我們跟深入地理解陽明先生的良知是很有幫助的。 王陽明所說的“良知”究其來源,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不學...
評分##王陽明應該算是重構瞭聖學,在七嘴八舌的公知言論中撥開雲霧,指齣瞭一條明明德的路,返璞歸真,摒棄模式化的忠孝仁義錶演,讓人依照內心的良知做人。尤其批判瞭佛道兩傢的虛無,連人倫都不要的清淨智慧都不可取,不能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德行均是私心。
評分 評分##天馬行空無甚落點,唯心思想到瞭明朝纔有。
評分##從“在自心上體當”看做學問的方法 說起做學問的方法,很多人馬上就開始好奇瞭,因為方法似乎意味著一種達到目標的捷徑或一種有效的工具。似乎有瞭方法,隻要我們努力,什麼科學知識、哲理學問、思想觀念便都可以裝進腦中瞭。在《傳習錄》裏,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談論瞭很多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