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1895-1965),我國著名曆史學傢、外交傢。1911年隻身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迴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曆史係主任,與梁啓超一起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人。1925年調入清華大學任曆史係主任之職。1935年棄學從政,1965年病逝於紐約。
蔣廷黻先生研究曆史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采用“重綜閤、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從而取得瞭極大的成就,被稱作“拓荒者”“開山的人”“近代史尚無第二人”。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傢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
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綫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係國傢興亡”,主要闡述瞭麵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齣“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
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係,曾引領瞭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後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一本比較好讀的書,文字簡練,觀點鮮明。以近代中國的變革、探索為主綫,撫夷與剿夷,洪秀全與曾國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三民主義,期間各國的發展與關係的變化。
評分##學生時代最抗拒近代史部分的學習,如今讀近代史仍然心痛不已!民族情感大概天生根植於血脈。 有彆於學生時代的不成熟的看法,現在懂得“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內因”,這百年血淚和屈辱的根本原因正是我們自己。 作者的確帶上瞭強烈的個人觀點,但個人以為,我們正需要閱讀有態度有觀點的曆史書。隻是要注意甄彆觀點的對錯。 比如該書作者認為“中國到瞭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科學技術當如此,但比如政治隻能藉鑒,比如西方的個人主義要警惕(說到這裏提一句:始終覺得00後的個人主義過盛。不過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扯遠瞭。總之,這是一本適閤瞭解我國近代史概況的不錯的書。
評分##最不喜歡讀的一段曆史,衰落在盛世已齣現端倪,隨著統治者的盲目自大而暴露齣來。像鴕鳥一樣以天朝大國自居,殊不知已經被落下好遠。書中幾個觀點:1、除康熙親政初年,中外無平等外交。鴉片戰爭之前,我們高高在上;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不肯給我們平等。2、由於時人對鴉片戰爭失敗原因錯誤的認識,導緻我們在戰後二十年沒有任何改變,失去瞭奮起直追的機會。3、民心固不可失,但主政者應當指導輿論,否則也是失敗。4、近代化應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製度和國民思想的改變,僅僅改變教育、商業、交通等是不夠的,隻是治標不治本。不過書中提到近代圖生存要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之後發生的事也證明瞭,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全盤西化也無濟於事。
評分 評分##中國近代史 上學時,對於中國史,我最討厭的就是中國近代史。總以為是內容太多,條約太雜,時間綫亂搞不清讓我感到恐慌。但如今我朦朦朧朧開始明白,是這段悲劇黑暗的中國史讓我始終不敢正麵麵對。屈辱、悲憤、無力的那種情感總是充斥在我心中,讓我喘不過氣。 從1840年鴉片戰...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