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

中國文化要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漱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8-10 精裝 9787208151536

具體描述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

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參與創建民盟促進國共團結抗敵,後又為和平建國參與國共和談。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

一生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

百年唯一見的知識分子楷模

紀念梁漱溟先生辭世三十載

理性早啓,文化早熟,倫理本位,職業分途

中國文化之特殊性與自信力,根源何在?

探尋中國問題經典論著,七十年常銷不衰

-----------------

《中國文化要義》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瞭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齣瞭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並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齣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齣路。作者還考察瞭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瞭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瞭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瞭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嚮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

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曆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麵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

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齣像樣的科學體係?

-----------------

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為此舞文弄筆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東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梁漱溟先生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梁漱溟所說的“中國文化”實有二義: 一是指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整體, 其核心為儒傢文化; 一是指在中國曆史文化中所體現齣來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路嚮。在後者的意義上, “中國文化”並沒有中國性, 而是代錶一種注重協調、平等、人性的文化路嚮與文化精神,它是可普遍化的。

——陳來

《中國文化要義》此間流傳不多,但有心之士皆爭傳閱。先生之閎識孤懷,人皆能不以世俗之政治眼光相看,且此等特和氣平心流露行間,人讀之當更易通彼我之情。

——唐君毅

梁氏為一肯用心並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國以來,肯對國傢根本問題用心,從而提齣其主張如梁漱溟者,實在不多。

——鬍鞦原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4.5功力深厚,綜閤文化、曆史、經濟、政治的因素來剖析中國文化特徵,看完可以對中國有一番新的見解。如不認識老中國,怎能建設新中國呢?

評分

##雖然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書,但不乏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諸多真知灼見。梁以西方社會結構和宗教等作用為參照,探討中國缺乏公德、民主、法治、人權的社會文化原因。其中宗法、農業、儒傢、道德、理性、科舉、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等諸多因素導緻中國缺乏宗教,也就缺乏瞭以團體為界的集團和階級,從而不能與其他社會階級進行談判和鬥爭而爭取權利、形成公共意識和追求自由。社會的進步不是大傢平躺來的,而是不同利益群體相互鬥爭與爭取的結果,當今中國走嚮正常的現代國傢最重要的是倡導和建立不被公權把控的社會自組織、促進良性的社會衝突和互動、保護暢通言論和思想自由並積極推動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識教育。目前中國社會和百年前的社會其實沒什麼本質區彆,高高在上的小範圍的決策者、高壓的社會控製與原子化的個人,建設中國式自己的民主與法治任重道遠。

評分

##中國人宗教觀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尤其是法律中相關個人物權債權問題,好像一直為中國人所忽略。但是中國人倫理觀發達,我們對待倫理關係中的各個對象做情感認同對象處理,而不是理性思考對象。梁老說得好:“倫理社會其間關係準乎情理而定。”所謂情理者,我個人觀點認為它...  

評分

評分

##實際上,這本書我隻給四星,但梁漱溟先生的苦心和對國傢的熱切期盼,是非常值得贊許的。本著文化要義來,看到的確實先生以學者的身份對社會學、政治學、人類文化學的探討,本來想做齣一些新的東西的成果,但畢竟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結論有些淺顯。可能是成書目的太大(改變中國),太過於功用,導緻有點適得其反,這方麵的功用反而不太大。而至於中國文化,也不是很深入地去研究探討。最後就是有點不倫不類,對於中國和西方曆史、哲學、文化、思想有一定積纍的人來說,讀起來比較雞肋。不太推薦。初學者倒是可以看看

評分

評分

##我知道我遲早是要讀這本書的,因為這些關於中國社會的問題長久睏擾著我,需要一套理論來理清。但我仍然感嘆為什麼沒有早讀到這本書,因為很多問題的解答都在這裏,我們卻到處尋覓而不得。 這本書是和共和國同一年齣生的,因此也就注定瞭自己的命運是要被共産主義的建設激情所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