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1984年北京大學英語係本科畢業,1991年獲美國杜剋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芝加哥大學、南加州大學,2008年迄今為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係及比較文學係講席教授。已齣版《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傑姆遜教授講演錄》(1986 )、《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1993)、《全球空間與現代性的民族主義話語:梁啓超的曆史思維》(1996)、《中國現代:英雄的與凡人的》(2000)、《中國先鋒藝術的起源:現代木刻運動》(2008)、《多重印象:當代中國木版版畫)(2011)等。
唐小兵教授長期在國外從事中國現代版畫研究,並從版畫史研究轉嚮當代版畫藝術的搜集、策展與闡釋,在該領域發齣瞭權威的聲音。本書著重探討中國當代視覺文化中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影響與審美價值,涉及當代電影、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在西方語境下,與西方媒體及中國研究的主流觀點進行瞭有益多元的對話。這是一部值得我們重視的學術著作。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這是一部極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僅抽絲剝繭地解讀瞭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建構過程,而且把這些視覺秩序與新中國創造新文化的宏偉規劃聯係起來。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國觀者對當代中國視覺文本的“文化偏見”的同時,嘗試建立一種曆史化地閱讀新中國版畫、電影、先鋒藝術等視覺媒介的“觀看之道”。這對更加辯證地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史及其海外傳播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當代中國紛繁的藝術創新和視覺環境,蘊涵著怎樣的曆史經驗和邏輯?“視覺文化”這個概念,能讓我們看到什麼?《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以富於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視野,追溯多種視覺藝術形式的創作實踐和曆史語境,呈現齣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豐富多彩與鮮活可觀。書中所展開的“再解讀”,不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當代中國讀者在自身文化經驗中收獲認同與震撼的“再發現”。
##用木刻來錶現水印那個作品真的是讓我驚呆瞭(來自一個更關注形式的鵝)。覺得農村電影那篇的解讀把幾個不同時期不同脈絡電影放在一起對比沒太大意義。“解讀”是利用藝術傢(不管是毛時代還是現在)創作史、藝術傢自述、相鄰作品映照完成。
評分作者一貫的再解讀策略,對象這次換作當代視覺文化。總體精彩,除瞭農村電影一章略顯莫名其妙。主要觀點是通過“再”解讀突齣其復雜性。以往的解讀沉浸在兩種簡化的敘事種而不得要領——其一,“dissidence hypothesis”將所有藝術作品都理解為異見,否則就是虛假的、不值得分析...
評分 評分 評分##好久沒有讀到這麼酣暢淋灕的文本細讀瞭,邊讀邊贊嘆,如此美妙的藝術作品和電影原來就在我們身邊,隻可惜之前從未掌握這種“觀看之道”,將它們的獨特魅力盡收眼底。
評分文本細讀很值得一看,剖析也很犀利。問題是,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受眾看的,也隻有置於那一語境下纔能理解其批判性,雖然由作者本人譯成中文版,但讀者對象和語境的反差,卻使得其批判失去瞭針對性。
評分文本細讀很值得一看,剖析也很犀利。問題是,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受眾看的,也隻有置於那一語境下纔能理解其批判性,雖然由作者本人譯成中文版,但讀者對象和語境的反差,卻使得其批判失去瞭針對性。
評分 評分##一本北大中文風格濃厚的視覺文化研究論文集。值得注意的是,論文的作者是海外的華人教授,所麵嚮的受眾是“中國濾鏡”濃厚的西方評論傢。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語境與身份宛如兩塊相互摺射的多棱鏡,摺射齣頗為有趣的交光互影。作者對版畫藝術鑽研頗深,這自然有北大中文的左翼取嚮與曆史淵源所在,又在跨文化的語境中提供瞭不同的視角,可供一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