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地質學傢,曆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曾長期在波恩和萊比锡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一生齣版瞭將近200部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李希霍芬於1868年9月開始在中國進行瞭曆時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質考察,足跡遍布中國13個行省,搜集瞭大量的經濟軍事情報。迴國後,李希霍芬先後齣版瞭五捲《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在歐洲地理學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他最早提齣瞭中國黃土的風成理論,並且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進行瞭獨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地質、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蒂森,李希霍芬的學生,《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由其根據李希霍芬身後遺留的在中國進行考察時的日記、手稿以及數量眾多的私人信件編輯整理而成,齣版於1907年。與其學術著作《中國》不同的是,本書更多地記錄瞭李希霍芬在中國進行七次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和個人經曆,是一本生動的旅行日記。其內容豐富,包含瞭李希霍芬對中國山脈、地質結構、氣候、人口、經濟、文化以及殖民情況的介紹;語言通俗,為讀者瞭解當時中國的麵貌提供瞭翔實的資料。李希霍芬在日記中對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産、人們生活狀況、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影響、罌粟的種植情況等等作齣瞭細緻精確的描述。將該書翻譯成中文,首先對於全麵客觀地認識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提供瞭依據,其次為地理地質學界對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更為清史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1833—1905),德國著名地理學傢,是第一位提齣“絲綢之路”概念的學者。本書收錄瞭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間的中國考察日記及部分手稿、私人信件,由其學生整理而成。本書文筆生動流暢,除真實地反映瞭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時的科研成果外,也記錄瞭其在中國的旅行見聞、經曆、感受,以及對中國城市、農村、交通、風土人情的評價,彌足珍貴。另外,李希霍芬作為一位科學傢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國際問題的認識,也發人深省。
清醒認識到亂砍濫伐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導緻洪水爆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劇增。 中國人對有關銀子的話題尤其感興趣,對知識大多不感興趣,這一點甚至不如朝鮮人。中國人還沉迷鴉片,喜歡耍小聰明,比較愚昧,喜歡成群結隊圍觀外國人。當然也不全然,有的地域好一些。感嘆中國...
評分##選讀瞭江蘇山東相關部分,看看那個年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很有意思。
評分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的獨特之處有二:經常以地質學傢的身份進行觀察,走的大多是偏遠山區或最最普通的小鎮。尤其後者,太令人驚嘆瞭,李希霍芬走過太多太多鄉間小路,足跡幾乎遍布全中國,與其他走馬觀花的外國旅行者完全不同。正因為如此,他能夠發現,直接死於太平天國軍隊刀下的人遠遠少於因躲避太平軍而躲進深山後被餓死的人數,可以無數次體驗被鄉下人圍觀並被罵洋鬼子,能夠告訴我們在清末的四川等地仍有許多自成一體的蠻人部落,能夠發現鄉村貧睏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不積極開墾土地,反而不斷砍伐樹木做柴火,導緻嚴重的水土流失),能夠留意到許多深入貧睏地區的歐洲傳教士的傳教事業並不順利甚至很悲慘。其中有幾個插麯意味深長,包括怒打偷狗賊,懲治鄉間小路“碰瓷”犯等等。總而言之,強烈推薦!
評分比較有趣的一本書。作者對當時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很明顯,寫到朝鮮半島的那段簡直笑死。我的理解是,作者並沒有機會和當時中國真正的精英知識分子交流,因此他的批判略得膚淺。當然,我也不認為以作者的知識結構,具備對當時中國整體社會分層的批判能力。這本書的長處是接...
評分 評分##選讀瞭江蘇山東相關部分,看看那個年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很有意思。
評分 評分##無論馬噶爾尼還是李希霍芬,都是從他者的眼睛看大清,看民族。他們有的幾乎具備今天白左的政治正確與剋製,比如馬噶爾尼,有的比較坦白直率,比如斯當東還有李希霍芬。 越看越覺得國還是那個國,人還是那個人!盡管免襠褲換成西裝褲,鎮遠定遠換成瞭Su33和瓦良格,但大多數人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