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1823—1890)。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868年来华传教,任香港首任会吏长,直到1890年去世。在此期间,他曾任广州沙面天主教堂的主持牧师,也就是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牧师。他有一位中文老师,因此习得不少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会说一些汉语和粤语。他在广州生活多年,对广州风土人情较为熟悉,187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漫步广州城》(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的游记,翻译出版时名为《广州七天》。
这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而详尽地描述广州城乡的西方著作,为我们留下的19世纪中后期广州地理、人文、文化、宗教、经济和社会的全景式描述。上至官府制度、人文历史、地理地貌,下到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涵盖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尤其可贵的是那业已消失了的地理地貌和社会人文风景。
格雷在广州生活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较为熟悉。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在7天内游遍广州,他的广州一日游从沙面出发,以走街串巷的漫步形式,最后回到沙面结束一天的旅程。
本书出版时曾在西方大受欢迎,其设计的广州游路线成为欧洲人游历广州的标准指南。当年英美商人合资的省港澳轮船公司还曾在“广州七日游”的基础上适当增减,制成“三日游”或“五日游”,向外国游客推广。
除此之外,格雷还将自己在广州多年了解到的各种风土人情汇编成另外一本书,名为《中国:民众的法律、礼仪和习惯的历史》(China: A History of The Law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这两部著作在英国都获得空前好评,一篇书评这样写道:格雷呈现给我们的画面生动而真实,那不仅仅是中华帝国的宗教、政府和种族,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商铺、街道、司法管理、城市政策、道德风俗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特性。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旧中国的面貌以及为何会如此。
《广州七天》是《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
##羊城探微,装帧很棒。奇闻逸事+外国人视角的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和风俗介绍,介绍得很细致,读起来有一种奇异的愉悦感。很喜欢介绍制作某种手工制品时详细说明需要的材料和步骤,喜欢古巷和各类店铺、建在河床上的水村、养蚕孵鸭子的流程…像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经营类沙盒建造游戏的世界(很喜欢这种感觉!)以及,好想去广州看看书里写的这些地方到底是不是自己脑补出的样子哈哈哈哈
评分##大约150年前的广州,那个时候的游记不是逛吃逛喝,而是参观各个市场、作坊、寺庙。原来晚清就有老人院、孤儿院,原来广州现今各种批发市场的聚集其来有自,原来死刑犯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可以被家属喂饭,原来那个时候中国就有杀死女婴的传统。
评分##大约150年前的广州,那个时候的游记不是逛吃逛喝,而是参观各个市场、作坊、寺庙。原来晚清就有老人院、孤儿院,原来广州现今各种批发市场的聚集其来有自,原来死刑犯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可以被家属喂饭,原来那个时候中国就有杀死女婴的传统。
评分##听历史人类学研习营程美宝老师的讲座后,来到广州第一件事就是借这本书。虽然看得囫囵吞枣,但还是不得不说真的超有趣!一些关于广州百姓的信仰和底层人民的描写真的让一个现代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书后面附上的地图和路线图超赞。书的封面也很好看。下次有时间要看一下格雷夫人写的《广州来信》。p.s. 明天要跟猫去走一小部分第三天的路线,期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漫步广州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