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思考维度增加,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取自原文:欧美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限制权力,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国家权力发挥功能;民本与专制是一体两面,民权与专制则是水火难容。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改良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立场越来越激进力度越来越明显,但并没走到西方式的“人”的自由解放道路上去,人只是被拿来当作限制当权者追求富强的工具,在中共之前都没有派别在实践中触碰农业社会的占人口最多的农民问题以及最关键的土地问题
评分##满满的宏大叙事,满满的二元对立,满满的国家人格化。 我对所有如下叙事的书籍,都表示鄙夷: 中国之所以,,,,,,就是因为西方,,,,,,如果中国,,,,,那么西方,,,,,, 要不是中国,,,,那么西方,,,中国在面对西方,,,,,西方在审视中国,,,,, 中...
评分##1.力量除了遭受道德的评判,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人正是从彼此力量的对比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差距就是差距,不能用文化上的差异为自己辩护。在力量面前,弱者的正当性不能从弱自身获得。力量催逼着中国必须往前走,而不是囿于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通过道德...
评分##本书所描述的“现代宪政思维”概念与那个时代对标,相当于是制造了一只真空球形鸡在泛泛而谈。
评分##一般般
评分##王人博指出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移入都是以自己的“理解”为前提,构成这一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包括使用的语言文字、词语概念、思维方式,以及身在的语境。在这本讲述中国宪政史的作品中,他指出中国近代创造了“民”这一概念,具体说来,真正吸引中国宪制思想的是西方宪制原理中所涵摄的有关“民”的那一部分。在它看来,公民的锻造(新民)是生成现代国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没有公民这样的主体诞生,中国就绝无“现代国家”的资格。也就是说,西方宪制的内在性并不必然是中国宪制思想的核心。宪制作为一种防御性制度,其本质在于防范国家权力。
评分##1、形式上终结了皇权,实际上并未走向共和。 2、打开了民族主义的潘多拉魔盒。 3、宪制纲领,却充满矛盾和悖论。 4、作为目的的自由和平等,却成了救亡图存的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