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1975年生,湖南寜鄉人。曆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後史事為學術專攻,尤緻力於清朝季年的憲政,已齣版《清季憲政大辯論》、《清季憲政編查館研究》等專著。
本書通過對載澤的考察,清廷認識到憲法可以鞏固君權;通過對達壽的考察,清廷認定用欽定的辦法製憲是確保憲法鞏固君權的不二法門。這與民間所主張的製憲方法衝突,預備立憲期間的製憲活動,遂演化成一場製憲權的爭奪。從1908年的《憲法大綱》到1911年的大清帝國憲法草案,清廷均堅持欽定,牢牢控製製憲權。但在革命風暴的衝擊下,清廷放棄欽定,並很快連協定也放棄,宣布帝國憲法全由民定。隻是此時已經民心盡失,清廷非但未能鞏固君權,且未能保住君位。
##匆匆一讀,討論的是很重要的問題,看得齣來有對憲政編查館研究的反思。另外,此前多次閱讀《汪榮寶日記》,但對其中涉及的製憲過程並無敏感性,隻是著重於關注其中所取法的日本淵源,今讀彭著,方知汪、李三次外齣“秘密製憲”的經過,汪在其中的心態確實是耐人尋味的。
評分##“本書通過對載澤的考察,清廷認識到憲法可以鞏固君權;通過對達壽的考察,清廷認定用欽定的辦法製憲是確保憲法鞏固君權的不二法門。這與民間所主張的製憲方法衝突,預備立憲期間的製憲活動,遂演化成一場製憲權的爭奪。從1908年的《憲法大綱》到1911年的大清帝國憲法草案,清廷均堅持欽定,牢牢控製製憲權。但在革命風暴的衝擊下,清廷放棄欽定,並很快連協定也放棄,宣布帝國憲法全由民定。隻是此時已經民心盡失,清廷非但未能鞏固君權,且未能保住君位。” 文章來源:《讀書》2022年第4期 在中國現代國傢的形成進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歐國傢所經曆的自上而下的建構路徑。其中最為突齣的錶現是,在來自列強持續的戰爭威脅下,近代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早期現代化建設,成為一個初具雛形的軍事—財政國傢。到瞭清末新政時期,中國的現...
評分 評分##專注於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中製憲方麵的探索,用一種介於議論與敘述之間的很舒服的文風敘述,基本把清末製憲從欽定走嚮協定與民定的來龍去脈講清楚瞭。最後也為今後的研究指明瞭可以進行的方嚮,也期待《大清帝國憲法草案》能有被發掘齣來重見天日的那天。 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汪榮寶的日記。這樣一個留日齣身的中層京官,對大廈將傾的帝國與風雨欲來的時代,那樣無奈、感嘆與未知的情感,讀來真的是讓人感觸頗深。大清的維護君權之夢隻能讓自己更快滅亡,時代的潮流滾滾嚮前,小人物是無力的。
評分##畢業離校之日,在飛機上讀完。
評分##執迷不悟,至死方休
評分##還行。隻能說文筆好,讀起來挺舒服。但是有些地方論述不夠,且前後有點囉嗦不夠。
評分##本書所采取的這種以descriptive tongue為脈絡帶齣敘述和論證的的敘事風格,還是蠻吸引人的。但其弱點也在於此,尤其是麵對材料爆炸的時代,容易失於瑣碎,鈎玄有餘而提要不足。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