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偉,1955年生於廣東省韶關市,1983年中山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現為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中山大學曆史係主任,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在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國外以及颱灣、香港地區的多所大學做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論著有《在國傢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裏甲賦役製度研究》、《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傢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學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教學與研究。
本書從中國王朝時期戶籍賦役製度在地方社會實施過程入手,嘗試探索一種關於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和國傢轉型的解釋路徑。作者認為,戶籍製度是中國王朝時期國傢統治與社會整閤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明清時期的裏甲製由以人丁事産構成的傢庭為核心衍變為以田地賦稅為核心的戶籍係統,建立在一條鞭法下財政白銀化和賦稅定額化基礎上的這一深刻轉變,同地方基層社會發生的變遷過程互動,從而確立起一種新的“國傢—社會”體製。
對於非本領域的我而言,·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還是方法論意義上的,一本好的著作,往往永垂不朽的,還是提供瞭一種怎樣的方法。 就本書而言,內容實則相當精煉,就講述瞭明末清初發生的賦役製度改革。全文緊扣此主題,對廣東地區這一製度的沿革透徹闡述。這種研究應當就是一種大...
評分##一條鞭法與國傢-宗族控製的研究,有時間把鄭的那本福建宗族的一起看完
評分##係統考察瞭明清時期賦役製度如何從下至上從丁最終演變為田的變化。明初裏甲製度緻力於將所有民眾編入戶籍,但由於負擔繁重而主動逃脫戶籍。嘉靖年間的改革以定額賦稅為中心,閤並部分賦役項目,以白銀為主要支付手段,按戶派徵改為按丁糧徵銀,為一條鞭法鋪平道路。明後期到清前期,丁稅轉變為地稅,逐漸實行“丁隨糧辦”,自下而上推動變革。圖甲製度與社會現實交織,不是一種社會組織係統,僅僅是承擔納稅責任而已。這種自發地從下而上的變革與從上而下的政府理想化強製措施的互動可以拉長到整個中國曆史的脈絡之中來觀察。
評分 評分本書在係統考察明清時期廣東裏甲賦役製度的基礎上,從製度變革層麵深刻揭示瞭明清社會轉型的內在肌理。明初的賦役徵派中,戶既是承擔賦役的主體,又是課稅客體。王朝將人民編入戶籍,通過對人民的人身控製確保田賦的徵收,納糧其實也是當差。差役並非直接按丁徵派,而是按照每戶的人丁事産進行僉派,實際是等級戶稅。這就形成瞭賦中有役,役中有賦的局麵。明中葉以後,隨著賦役的摺銀化與定額化,賦役徵派對象從人丁事産到丁田再到土地的轉變,以及賦稅項目閤並與單一化,國傢與人民的關係也從基於人身控製的納糧當差的關係,轉變為人民嚮國傢完納錢糧的關係。由此,戶基本喪失瞭原有的意義,轉而變為土地賦稅的登記單位。宗族等中介勢力由此介入其中,成為瞭戶的實際支配者,逐漸形成瞭“總戶—子戶”的結構,也構成瞭清代廣東地方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
評分##大約一個月前,花瞭一個周時間,來讀這本書。之所以要花一周時間,有客觀與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其實每天隻有一點時間來讀這本書,主觀方麵,這本書寫的實在太好,使我不能不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下來,讀普通書的掃描式的辦法在這書上是不適用的。 讀完的筆記記瞭很厚,所以本來是...
評分 評分 評分##從地方社會角度所見的製度史。裏甲製度在明清兩朝的實踐與變革之中,無不貫穿著國傢政權與地方社會兩者之間的互動。國傢製度的實施與變革推動著地方社會的變遷,製度在實施過程中産生的弊端又反過來成為國傢製度變革的推動力量。裏甲製度在變革的過程中始終展現齣賦役徵派的定額化與賦役客體的固定化兩大趨勢。第三章對攤丁入地部分的考證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