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珊娜•卡哈兰(Susannah Cahalan)
美国知名记者、作家。
2009年,苏珊娜作为《纽约邮报》的记者,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与前途,却因突然出现的神经错乱、幻视等症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可是,精神类药物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其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之后,她被查出患有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而非精神疾病),经过治疗,苏珊娜幸运地恢复了健康。
这番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她写作并出版了《燃烧的大脑》(Brain on Fire)一书。之后,她开始思考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深度研究了精神病史,并对知名的罗森汉实验进行了详细调研。基于此,她撰写了《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带给广大读者更多思考与启发。
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推荐给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相关从业人员。曾经在上Abnormal Psyc的时候,教授引导我们讨论了很多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误诊,精神疾病的标签化,对于患者的诊断,手册的缺点,(美国的)戒毒所的利与弊,药物是否可靠等。大部分话题都在这本书里被提及。而至于书中提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造假一事,以2018年曝光的津巴多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中伪造数据最为出名。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相信一切会变好,但不能漠视“精神疾病患者”正承受的痛苦
评分##一个人的思想和态度不是从从某个时刻就确定的,而是边走边看,在发现与思考中逐渐发展的。这本书不是悬疑侦探故事,但是读完全本却发现并不比虚构故事乏味,相反,每当你自以为摸清作者的态度时,情况总会出现变化:从心向往之、幸运发现、迷雾重重、抽丝剥茧、最后的谜团……在这个著名学术研究的台前幕后,依旧是大块的科学空白和人性的狡黠,人的复杂性里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保持好奇、坚持学习、态度开发、接受变化。
评分 评分##伪装成精神病人潜入医院,然后恢复正常人的举止,医生就应该马上放你出来?所以比方你说因为心肌梗塞紧急送往医院,进了医院大门自己苏醒过来了,医院就该马上赶你出门?
评分##好像除了罗森汉以外,其他的病人确实是真的? 精神病学编年史+罗森汉实验揭秘(很多地方的用词用句像极了侦探小说)而已,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了,以为可以看到西方对仅按照DSM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进行了改进,但其实并没有。精神疾病的误诊率高、诊断过程中的实验者效应纵跨60余年依旧盛行。 罗列的事实和别人的话太多,总结性和分析性的内容少,导致读起来感觉散,甚至逻辑关系也不清晰。 翻译不好。 最后一章讲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可能精神病学太年轻,太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评分##好像除了罗森汉以外,其他的病人确实是真的? 精神病学编年史+罗森汉实验揭秘(很多地方的用词用句像极了侦探小说)而已,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了,以为可以看到西方对仅按照DSM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进行了改进,但其实并没有。精神疾病的误诊率高、诊断过程中的实验者效应纵跨60余年依旧盛行。 罗列的事实和别人的话太多,总结性和分析性的内容少,导致读起来感觉散,甚至逻辑关系也不清晰。 翻译不好。 最后一章讲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可能精神病学太年轻,太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评分##这本书主题可说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者去调查1973年著名的文章《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经过深入调研,最终遗憾地认为文章里的举例有很大的造假可能——虽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患者的待遇、唤起人们广泛的人文关怀,有巨大的作用。从书里得知一种病:自身免疫性脑炎,体内产生了攻击自身脑组织的免疫性抗体,从而引起类似精神病的症状——作者被误诊过,也因此萌发了对精神病学的兴趣。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人体真是太奇怪了!
评分 评分##好像除了罗森汉以外,其他的病人确实是真的? 精神病学编年史+罗森汉实验揭秘(很多地方的用词用句像极了侦探小说)而已,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了,以为可以看到西方对仅按照DSM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进行了改进,但其实并没有。精神疾病的误诊率高、诊断过程中的实验者效应纵跨60余年依旧盛行。 罗列的事实和别人的话太多,总结性和分析性的内容少,导致读起来感觉散,甚至逻辑关系也不清晰。 翻译不好。 最后一章讲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可能精神病学太年轻,太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