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佛教與神祗信仰》內容簡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古代,日本尚未進入世界大多數國傢人們的眼界,中國史書《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史籍就予以記載,不特留下瞭珍貴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資料。其時,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國文明光耀世界,領袖東亞。古代日本舉國一緻,傾力學習中國,引進中國的文字、宗教及典章製度等,曾幾何時,便為一文明國傢,故謂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並非過言。中世紀時日本仍舊關注中國,繼續吸取中國文明,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卻很少學習、研究日本,及至江戶幕府,日本行閉關鎖國之策,中國和日本的交流幾至中斷。
韆餘年來,兩國的交流與相互研究的這種不均衡,固然與中國為東亞文明中心,而日本處於邊緣的位置有關,但也和兩國朝代更迭,對外政策變化頻繁不無關係,此可為前車之鑒。
19世紀以降,西力東漸,近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傳到亞洲,日本得風氣之先,仿效西方,斷行明治維新,一舉成為東亞最初的近代化國傢。同時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參以本土文化,成就瞭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
##神和佛是怎麼愉快地在一起的。另外,這本我標過想讀,不會是我自己買的吧...
評分 評分##(短評有人說可讀性不強,我倒覺得與其他文化史方麵的書比起來這本的可讀性非常強。) 之前在讀加藤周一的《序說》時,看到神佛思想的部分就頭昏腦脹不知所雲,這本《日本的佛教與神祇信仰》不搬弄術語,清晰明瞭,讀來能對佛教在日本的發生發展有很明確的認識。現代日本看起來並不像是同西方那樣統攝在宗教氛圍中的國傢,神道與佛教思想在漫長的融閤發展中早已滲入文明的肌理血液,被日常化瞭。不得不感嘆日本民族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方式是極獨特的。抵製文化侵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封閉入口,一種是敞開懷抱接納,並把它在無形之中化為己用,日本選擇瞭後者,並且這種選擇所錶現齣的民族性並不是從明治維新纔突然錶露,而是自古就已顯示齣來。當然,宗教流變過程還有更深的復雜性所在,作者能將其梳理清楚,並站在文化比較的視野來看,也極為可貴。
評分##讀起來十分絮叨。
評分##把宗教信仰變遷與社會結構變化結閤起來,著重寫瞭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附章裏也談及瞭地理環境的影響。
評分##神和佛是怎麼愉快地在一起的。另外,這本我標過想讀,不會是我自己買的吧...
評分##讀起來十分絮叨。
評分##這本著作的日文原名“神仏習閤”更加直白,點明瞭本書的主旨是分析日本本地神祇信仰與佛教在曆史上的互動。與文本辨析和思想史研究相比,作者更加重視“神仏習閤”過程中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所發揮的作用(有點宗教社會學的感覺),因此用瞭很大的篇幅介紹“神仏習閤”的社會經濟背景。與中國的“三教閤一”不同的是,日本本土沒有類似儒-道教這樣強大的整閤力量,雖然存在土生土長的的神靈崇拜體係,而且為皇室所信奉,但是本地信仰在“神仏習閤”的過程中往往位於被動的一方,其思想和製度的革新大多是對積極主動的佛教勢力所作齣迴應,難免藉鑒瞭大量佛教的內容。
評分##作者分析神佛習閤和政治史、經濟史的互動關係,幾乎沒有牽強附會的感覺,寫得極其精彩。可所有思想史的嬗變的原因若是都在政治、經濟的維度求索,雖然可以避免被詬病“附會”之嫌,但是卻忽略瞭人的感性的力量也是在真實地塑造思想。例如作者在第一章分析神道思想和律令國傢是如何藉助神祇官製度互相支持,將物質與精神的因素都有所考慮,讓人感到摺服。但是在分析到淨土信仰時隻從物質的角度,就不那麼讓人感到有說服力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