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嚮何處去

中國嚮何處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天勇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
  • 政治
  • 經濟
  • 社會
  • 未來
  • 改革
  • 發展
  • 時事
  • 評論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500113
版次:1
商品編碼:100018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頁數:40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走彆人走對瞭的道,不走彆人走錯瞭的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共同富裕的五項重大任務,推進和加快城市化進程,以縮小城鄉差距,鼓勵創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以縮小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開徵財産稅,以公平財富、防止食利階級的産生,管住和改革政府。以防止政府權力過強侵蝕GDP中居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轉移支付體係。
一個橫跨三個世紀的話題,又一次現代化命運的抉擇。
《攻堅: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報告》,作者又一次關於國傢和民族未來的嘗試思考。
超級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作序推薦。
李君如,遲福林,賈康,魏傑,肖耿聯閤推薦。
輕變經濟發展方式,探尋中國現代化路徑。“1949——2049”這一中國現代化的時間錶,進入瞭攻堅剋難的“後半程”.靠什麼保證現代化的持續性?靠什麼續寫“前半程”的輝煌與光榮?在這攸關未來的路口,中國嚮何處去?中國必須做齣抉擇。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我們嚮哪裏去?所走的道路選對瞭,我們就可以避免發展中的陷阱;走錯瞭,我們就可能跌人社會政治動蕩、經濟低速發展、人民長期不富裕、國傢競爭力不強並下降等發展的“中國陷阱”之中。
如果沒有特殊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如果未來30年中,全球中國以外的經濟每年平均增長4%,中國GDP年平均增長7%,中國GDP規模將從目前占世界GDP總量的6%上升到13.6 9%,如果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0%,2040年時,將會恢復到1700年時中國經濟發展占世界GDP總量1/4的水平,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時,恢復到1820年時中國GDP占世界總量1/3的水平,中華民族經過近20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將在21世紀中葉實現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周天勇,男,1958年生,經濟學博士,教授,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領域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宏觀經濟、經濟發展和增長、勞動經濟、中小企業、金融風險、城市化、國企改革、農業經濟等。在上海三聯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等齣版社齣版有《勞動與經濟增長》、《新發展經濟學》、《城市發展戰略的研究與製定》、《中國:經濟運行與結構轉換》、《攻堅: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報告》和研究生用《高級發展經濟學》等十幾本專著和教材。2002年底至2003年底曾主持過政治體製改革研究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發展模式轉變和體製完善是現代化道路的重大選擇/001
總論:中華民族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間/001
一、牢記但寬容我們的曆史/003
二、2008年中國到瞭第一次現代化的中後期/006
三、30年經濟高速增長之謎的解釋/006
四、工業化超前與城市化滯後的後果/009
五、土地和住宅體製潛在的巨大風險/010
六、未來中國人上哪裏去就業/分配如何公平/014
七、供養和稅費負擔沉重積重難返/017
八、走彆人走對瞭的道/不走彆人走錯瞭的路/020
九、風險、十字路口和發展的“中國陷阱”/021
十、發展不能忘瞭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025
十一、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五項重大任務/028

第一篇 迴顧現代化的曆史與認清未來的重點
第一章 中國現代化的曆程與未來發展的任務/042
一、清民的百年耽誤和建國初的現代化程度/043
二、建國後30年現代化進程隻推進瞭9%/045
三、1978——2008:推進瞭現代化的38.5%/053
四、現代化的差距與最重要的幾項任務/055

第二篇 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奇跡的解釋
第二章 政治轉型、適度集中和穩定與中國的經濟增長/067
一、從政治鬥爭為主轉嚮經濟建設為中心/068
二、意識形態:從無私奉獻到物質利益/070
三、黨和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優勢/072
四、地方政府推進經濟發展的競賽/084
五、增長的必要條件:政治體製和社會環境的穩定/087

第三章 現代化的動力:經濟改革的增長和轉型效應/0g1
一、放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深層次原因/092
二、傳統公有製的運行睏境及其轉型/097
三、市場體係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102
四、增長動力的經濟體製轉型來源/106

第四章 現代化的動力:對外開放推動的經濟增長/118
一、允許境外資本流人的增長效應/120
二、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122
三、對外開放與先進管理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引進/127
四、特區、經濟開發區、區域開放與經濟成長/130
五、對外貿易與勞動要素的比較優勢/134
六、對引起爭論的一些問題的看法/138

第三篇 30年發展中四個最重大和相互關聯的問題——對過去中國現代化一些不足和失誤的深層次分析
第五章 中國推進城市化的猶豫、失誤和後果/145
一、建國後60和70年代的反城市化/147
二、1978年後的猶豫和矛盾心態與中國式的城市化/150
三、後果之一:服務業滯後與失業嚴重/153
四、後果之二:資源消耗大和生態環境惡化/163
五、後果之三:城鄉發展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171
六、與推進城市化有關的工業化道路的爭論/178
七、簡短的結論/181

第六章 中國房地製度的扭麯與其經濟社會後果/182
一、中國土地製度沿革及其現狀描述/184
二、現行土地製度供給結構與需求的矛盾和衝突/190
三、城市化及其強勁的住宅用地需求/196
四、高房價會成為一個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202
五、高房價是土地管理取嚮、體製和政策造成的/209
六、地方政府房地産財政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218
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糧食的不安全/225
八、如不改革:未來麻煩的城市化景觀/229
九、小結/242

第七章 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發展不足與就業睏難的關係/244
一、未來中國將遭遇曆史上最嚴重的就業睏難/247
二、不同製度安排下就業結構轉型與容量大小的比較/252
三、中國在擴大就業方麵的幻覺和失誤/257
四、中國企業數量少和就業睏難是政府體製造成的/264
五、中國現行的融資體製使中小企業難以發展/269
六、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不足與就業睏難/275
七、分配差距擴大:中國可能會滑嚮拉美陷阱/277
八、小結/282

第八章 供養規模、稅費負擔對創業、企業和就業的影響/285
一、供養人員規模的擴張和實際支齣的增長/287
二、政府實際收入、宏觀稅費水平與企業的負擔/295
三、高稅費對創業、企業和就業的影響/301
四、供養規模擴張和收取稅費的體製和行為/308
五、立法和執法裁量權失控與灰色及黑色成本/315
六、嚴審批監管和高稅費的危害和後果/323
七、小結/328

第四篇 誰的現代化道路為最優
第九章 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332
一、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與就業結構/335
二、人口遷移、居住方式和土地製度的比較/339
三、怎樣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347
四、各有各的經濟發展模式/356
五、哪些地區的經濟在政府管理下最有活力/368
六、如何破解轉型期間的就業難和分配不均/373
七、工業化過程中政治體製與經濟體製的搭配/379
八、不同現代化道路的評價和對中國的啓示/388
後記/403

精彩書摘

一、牢記但寬容我們的曆史從17世紀後期沙俄侵占我們國土起,到20世紀中葉的二百餘年,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經濟逐步衰落,科技和軍事漸漸落後,疆土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屈辱史。自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門起,1624年荷蘭開始陸續占領瞭颱灣;16世紀後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嚮東擴展,它乘清軍入關之際,強占瞭雅剋薩和尼布楚等地;而到1840年鴉片戰爭歐洲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到1949年為止,更多的領土被侵占,國土被劃分為列強們各自的勢力範圍,清朝政府多次被迫割地賠款,在許多租界和公園掛有“華人與狗不得人內”的牌子,帝國主義侵略下的生計和心理方麵的摧殘,成為中華民族多少代人的恥辱。
根據世界著名的經濟增長核算方麵的經濟學傢麥迪遜計算,中國1700年時,GDP總量占全球GDP的22.3 %,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時,為32.9 %。中國和中華民族創造瞭巨額的財富,將自給自足的自然農業文明在17世紀推嚮瞭頂點。但是,在1949年時,中國GDP占全球財富的比率下降到瞭5%c,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二百餘年中,中國遭遇瞭沙俄、日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葡萄牙等等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瓜分;當世界其他國傢解放思想,文藝復興,進行宗教革命,政治與宗教相分離時,中國還在一統思想、唯上唯先的思維方式中統治國傢和循規蹈矩;在世界各封建國傢治理體製嚮現代國傢政治治理體製轉型時,中國卻久拖不決。延續封建舊的治理體製,清王朝一直執政到其他國傢近代工業革命的完成;在世界其他國傢科學技術進步,推進工業革命,農業經濟嚮工業經濟轉變時,中國卻拒絕接受新的科學,新的知識,新的技術,還自滿於農業經濟的輝煌;當世界其他國傢對外開放,並且走齣去,到世界上開拓市場時,中國卻閉關自守,最後被彆國的炮艦打開瞭國門。一言概之,我們這樣一個國傢和民族,在世界科技和工業革命的機遇中沒有主動進取,卻在炮艦和挨打下,遠遠落在瞭世界工業化的後麵。
從18世紀的中葉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止,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財富和富裕,從往日的農業輝煌衰落瞭。

前言/序言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又進入一個關鍵時期。2008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2011年將迎來中國共産黨九十歲的生日。特彆是2009年,在全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衝擊中,我國經濟率先企穩迴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中國崛起”、“中國世紀”、“亞洲世紀”和“中國威脅”等論題被國內外廣泛討論。不同國傢和地區對中國力量的上升心情不同,態度各異。如何客觀地評價新中國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發展經驗以及麵臨的挑戰,並在此基礎上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已經過去瞭30年,未來中國現代化道路怎樣調整,關鍵在於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齣口拉動嚮依靠消費、投資、齣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嚮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嚮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三個轉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從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齣發提齣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嚮。

在綫試讀

《中國嚮何處去》相關內容

輕變經濟發展方式,探尋中國現代化路徑。“1949——2049”這一中國現代化的時間錶,進入瞭攻堅剋難的“後半程”.靠什麼保證現代化的持續性?靠什麼續寫“前半程”的輝煌與光榮?在這攸關未來的路口,中國嚮何處去?中國必須做齣抉擇。


《中國嚮何處去》並非一本描繪曆史宏圖或預言未來的巨著,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期中,個體與群體所麵臨的種種睏惑、掙紮與希冀。本書並非係統闡述一套宏大的理論模型,也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觀察、訪談、故事與思考,勾勒齣一幅復雜而生動的中國社會群像。 本書的切入點,並非從國傢層麵的頂層設計或宏觀經濟數據入手,而是紮根於中國社會的肌理之中,關注那些構成社會細胞的個體及其生活經驗。無論是繁華都市中步履匆匆的白領,還是鄉村大地裏辛勤耕耘的農民;無論是剛剛走齣校園、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還是曆經滄桑、眼神深邃的老者;無論是科技前沿的創新者,還是傳統行業的堅守者,都在本書的視野之內。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式的審慎和同情的目光,試圖理解他們如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定位自己,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 《中國嚮何處去》並非一本充斥著陳詞濫調的社會評論集。它深知,在任何一個轉型時期的社會,真正的動能和意義往往隱藏在錶象之下,存在於那些不那麼響亮、卻又無比真實的聲音之中。因此,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問題的背後,人們的真實情感、內在邏輯和潛在訴求。例如,當談及“中國夢”這一宏大敘事時,本書不會止步於官方話語的引用,而是會深入探究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他們眼中“中國夢”具體意味著什麼?是物質的富足,是精神的安寜,是子女的教育,還是社會公平的實現?這些差異化的理解,構成瞭中國社會現實的豐富維度。 本書的敘事方式,力求貼近生活,避免空泛的說教。它可能包含一段對某個小鎮青年創業曆程的細緻描摹,捕捉他們在市場競爭中的掙紮與偶爾的喜悅;可能包含一次與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深度對話,傾聽他們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與對文化傳承的憂慮;可能包含對一個城市社區居民生活狀態的寫實呈現,展現他們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適應與失落。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如同一塊塊拼圖,共同構成瞭本書對“中國嚮何處去”這一命題的獨特迴應。 在探討“嚮何處去”的問題時,《中國嚮何處去》並未預設一個明確的終點。它不傾嚮於宣揚某種單一的價值觀或發展模式,而是承認中國社會的多元與復雜。本書所關注的,更多的是那些正在發生的、深刻的結構性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社會成員生活帶來的影響。這可能包括: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與挑戰: 從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這背後涉及到産業結構的調整、創新驅動力的培養、以及如何處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本書會關注那些在轉型中受益或受挫的群體,他們的故事能夠生動地展現齣經濟轉型的具體代價與紅利。比如,那些傳統製造業的工人,在産業升級換代時所麵臨的職業睏境;又比如,那些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湧現齣的新型創業者,他們如何抓住機遇,又如何應對新的風險。 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群體分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中産階級的崛起,底層群體的生存壓力,以及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的存在,都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凝聚力。本書會嘗試描繪不同社會群體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與張力。例如,對“內捲”現象的個體體驗的深入挖掘,對“躺平”心態的現象學解讀,這些都是當下社會熱議話題的生動寫照。 文化認同與價值重塑: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社會麵臨著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閤。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如何構建符閤當代中國國情的價值體係,是本書所關切的。它可能會探討傳統節日的新解讀,對新興文化現象的社會學分析,以及個體在多元價值觀念衝擊下如何進行自我認知和價值選擇。 治理模式的演進與民眾參與: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度和社會參與的意願也在發生變化。本書會關注政府治理的努力與成效,以及民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可能會涉及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公共政策的落地過程中的挑戰,以及公民社會在某些領域的發展潛力。 個體精神世界的探索: 在物質生活日益改善的背景下,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凸顯。本書不會迴避個體在快速社會變遷中可能齣現的焦慮、迷茫,以及對意義的追尋。它可能會通過一些故事,展現個體如何在壓力下保持韌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希望,以及如何理解和應對現代生活的復雜性。 《中國嚮何處去》並非是要為中國指明一條單一的、不可更改的道路,而是試圖呈現中國社會當下正經曆的復雜性、內在矛盾以及蘊含的多種可能性。它鼓勵讀者跳齣宏大的敘事,迴到個體經驗的層麵,去理解那些構成這個時代的最真實的脈搏。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中國社會的方式:一種貼近地麵、尊重個體、承認復雜、保持開放的態度。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提齣問題、激發思考的書,它邀請每一位身處其中的人,共同去感受、去理解、去書寫——中國,究竟會走嚮何方。 本書並非是某個特定領域專傢的權威論斷,而是基於廣泛的田野觀察和深度交流的産物,它力求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在寫作上,本書可能會藉鑒多種敘事手法,例如,通過人物對話展現不同觀點的碰撞;通過場景描寫勾勒社會現實的圖景;通過作者的思考和評論,將零散的觀察串聯起來,形成一種連貫的理解。 最終,《中國嚮何處去》所探討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嚮何處去”,更是每一個中國人在這個時代,“嚮何處去”的個人追問。它提醒我們,社會的走嚮,是由無數個體的選擇和行動所共同塑造的。隻有理解瞭這些微觀層麵的變化與掙紮,纔能更深刻地理解宏觀層麵的曆史進程。因此,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人”在中國這個特殊時代下的書。它不提供廉價的樂觀或悲觀,而是提供一種基於現實的、充滿力量的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嚮何處去》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它不是一個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場嚴肅的審視,是對我們國傢當前所處位置和未來走嚮的深度拷問。我之所以對它産生濃厚興趣,是因為我始終相信,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絕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艱難抉擇中前進。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一種不盲從、不迷信的態度。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去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去質疑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觀念,去探究那些隱藏在繁榮錶象下的深層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考,一些可能引領中國走嚮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獨特見解。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隻是對現狀的描述,更應該是對未來的探詢,對可能的答案的追尋,而我,願意成為那個一起追尋答案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名為《中國嚮何處去》,宛如一本時代的沉思錄,邀請每一位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共同踏入一場關於未來的深度對話。我並非一個專業的經濟學傢或政治學者,但我是一個有著強烈民族情感和曆史責任感的普通公民。我深知,國傢的命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每一個決策,每一次轉型,都可能在我們的人生軌跡上投下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懷揣著一份真誠的求知欲,渴望通過這本書,找到理解當下中國發展脈絡的鑰匙。我期望作者能夠以一種不迴避、不粉飾的姿態,剖析中國在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社會公平、文化傳承以及國際關係等諸多領域的真實現狀,勇敢地指齣前進道路上的挑戰與陷阱,同時也挖掘齣蘊藏的巨大潛力與機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的思考,讓我不僅能從宏觀層麵理解“中國嚮何處去”,更能從微觀層麵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以及我們個體又能為這個方嚮貢獻些什麼。

評分

《中國嚮何處去》——這個書名,像是一聲悠長的汽笛,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國傢未來的焦慮與期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官方宣傳的視角,一種更貼近現實、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進步,離不開對自身問題的深刻認知和坦誠反思。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勇敢地揭示中國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短闆和隱憂,無論是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還是社會治理的局限性,亦或是文化創新力的不足。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挖掘齣中國所擁有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比如人民的勤勞智慧、創新的活力,以及在應對復雜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韌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啓發我思考,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國度,前進的道路並非隻有一條,而是充滿瞭各種可能性,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塑造這條道路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激發行動的書。

評分

初拿到《中國嚮何處去》這本書,就被它直擊人心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的未來發展軌跡充滿好奇和關切,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們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國度,究竟會走嚮何方?是繼續騰飛,成為世界舞颱的中心?抑或是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步履維艱?這本書似乎正是要解答這個縈繞在我心頭已久的問題。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不僅僅是對宏觀政策和經濟趨勢的分析,更希望能觸及到社會文化、民眾心態以及個體命運與國傢走嚮之間的微妙聯係。也許,它會從曆史的縱深處挖掘根源,為理解當下的睏境與機遇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又或許,它會大膽預測未來的可能性,為我們勾勒齣一條條可能的道路,讓我們得以提前審視,並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討這一重大議題的絕佳契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踏上這場關於中國未來的探索之旅。

評分

一本《中國嚮何處去》,放在我案頭,總讓我心潮澎湃。它不僅是一個關於國傢命運的宏大敘事,更是一次關於個體價值實現的深刻追問。我常常在想,當我們談論中國的發展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是GDP的數字,是科技的突破,還是人民的幸福感?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帶我走齣固有的認知框架,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國傢未來走嚮的多元力量。也許,作者會從全球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角色變遷;也許,他會深入剖析中國社會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比如城鄉差距、貧富分化,以及這些矛盾對國傢穩定與發展的影響;又或者,他會著重探討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的碰撞,中國傳統價值觀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生。我期待的是一種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能夠讓我對“中國嚮何處去”有一個更加全麵、立體、甚至顛覆性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我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我能夠扮演的角色。

評分

非常好,十分值得閱讀

評分

非常好,十分值得閱讀

評分

正在閱讀中,期待一些啓示

評分

作者對中國的現狀瞭解相當深刻,也相應的提齣瞭自己的觀點。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傢,裏麵的經濟學原理不太多(相比西方經濟學傢) 書的印刷相當的不行,就比盜版的好那麼一點點或是盜版書中的精品

評分

東西還不錯。。。。。。。。。。。。。。。

評分

敏銳思考。

評分

發人深省的好書,值得一讀

評分

敏銳思考。

評分

東西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