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隋唐
  • 宫殿
  • 长安
  • 历史
  • 建筑
  • 发掘报告
  • 文物
  • 考古学
  • 九成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7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50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79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16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陕西省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此地。隋仁寿宫是少数保存下来的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报告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遗址的空白。本书适合于从事历史学、艺术史学、古建筑学等研究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内容简介

  隋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历经二年,于开皇十五年竣工。担任设计和营造这座行宫的是隋代有成就的建筑大师宇文恺。隋朝覆灭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贞观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宫发现泉水的故事和这座离宫华丽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陕西省麟游县的新城区。本书为十几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报告。
  隋仁寿宫是隋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代表着隋代建筑的水平。由于西安地区隋的建筑遗址多已破坏殆尽,隋仁寿宫是保存下来的少数的宇文恺的作品。报告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遗址的空白。报告中的材料除37号殿址简报发表在《考古》杂志,其余资料均为首次发表,报告的出版将为历史学、艺术史学、古建筑学等的研究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目录

壹 序言
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二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历史沿革
三 调查发掘缘起
贰 城址
一 宫城
(一)城址位置及保存情况
(二)城址的勘察与实测
(三)城门
二 缭墙及其北门遗址
(一)缭墙
(二)门址
三 禁苑
叁 建筑遗址
一 1号殿址
(一)隋代殿址
(二)隋代阙址
(三)唐代殿址
(四)唐代阙址
(五)曲廊遗址
(六)出土遗物
二 2号遗址
三 3号遗址
(一)发掘过程
(二)地层堆积
(三)殿址
(四)北阁道遗址
(五)东阁道遗址
(六)西阁道遗址
(七)东阁遗址
(八)西阁遗址
(九)小结
(一○)出土遗物
四 37号殿址
(一)发掘经过
(二)地层堆积
(三)37号殿址的形制与结构
(四)出土遗物
(五)结语
五 其他遗址的勘探及试掘
六 井亭遗址
肆 醴泉铭碑与醴泉石渠及万年宫铭碑
一 醴泉铭碑
二 醴泉渠(编为5号遗址)
三 万年宫铭碑
附录
附录一 《九成宫髓泉铭》碑文
附录二 《万年宫铭》碑文
后记

精彩书摘

  壹 序言
  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距西安(隋唐都城所在地)160公里。
  县境内是以丘陵为主的土石山区,大部分在海拔1000~1400米。千山余脉由西南人境,在两亭附近分支,北支名页岭,东西横贯,是泾、渭两河的分水岭;南支称凤山和岐山,是本县与凤翔、岐山、扶风三县的天然分界。群山中以岐山最高,海拔1651米。
  县境属温带。年平均气温9.3℃,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4℃,7月平均气温22.1℃。宫城即建在东西狭长的山谷中,杜水、北马坊河与永安河漆水于此处汇合,经宫城的西面和南面流向东南与漆水汇合,再南流人渭水。宫城周围环山,气候凉爽宜人,是绝好的避暑胜地(图一;图版一、图版二)。
  麟游地居要冲,两通陇县直达甘南一带,西南则至风翔、宝鸡。东临南北要道直通宁夏、甘肃等地。隋唐之际多以重兵防御西北,以保京都的安全。同时这里距京师仅三百余里,便于往返。故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宫避暑时,对长孙无忌说:“此宫非直凉冷宜人,且去京师不远。”即因其邻近京师,而乐于在此避暑。隋文帝建宫在这里,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到的图书《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的、不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长安城垣与早期宫殿:从汉魏到盛唐的都城营建研究》 作者: 张文华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 页数: 680页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变迁及其核心构成要素——宫殿建筑群——的宏大研究专著。作者张文华教授基于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经验与扎实的文献考证功底,聚焦于汉魏、南北朝直至唐代前期这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发展最为关键的转型时期,力图重建彼时帝王权力中枢的物质形态与空间秩序。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全面覆盖了从都城选址理念、城市规划布局到宫殿区功能分区、建筑技术革新的多个层面。 第一部分:都城规划的理念嬗变与地理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周秦以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影响了都城选址的择址原则。重点探讨了汉代长安与洛阳的初创格局,分析了都城形制如何从早期的仿效周制、追求方正规矩,逐步向注重实用性与防御性转变的趋势。作者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再解读,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都城规划呈现出的短暂的过渡性与地方性特征,为后续隋唐盛世气象的恢宏奠定了空间基础。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水利系统与城市布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型都城能否持续运转,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部分:汉代宫殿群的形制与技术革新 本章深入剖析了汉代两大都城——长安和洛阳的宫殿遗址。作者详细梳理了未央宫、长乐宫等核心建筑群的台基规模、殿宇遗迹的复原研究,并结合出土的瓦当、砖饰等构件,对汉代建筑艺术风格进行了风格归类。重点剖析了汉代夯土筑基技术的成熟及其在超大型建筑支撑中的应用极限。研究指出,汉代宫殿在功能上强调等级森严的朝会空间与相对私密的内廷生活区的明确分离,初步确立了中国古代宫殿“前朝后寝”的基本范式。此外,书中还附录了作者对近年来新发现的汉代郡国都城遗址的初步勘探报告,以期从中央到地方,构建一个更完整的汉代宫殿建筑谱系。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宫苑与过渡性建筑探索 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阶段,都城设置多变,宫殿营建呈现出地方色彩浓郁、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的复杂面貌。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北魏平城、孝文帝迁洛后的宫殿遗址,以及南方政权如南朝宋齐梁陈的宫苑布局。作者通过对这些相对“临时性”或“区域性”都城的分析,发掘出其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游牧民族的建筑元素(如帐殿结构的影响),以及南方士族文化对园林艺术的推动。这一时期的宫殿结构往往不如汉唐般宏大严整,但其在材料运用、装饰母题上的探索,对隋唐的融合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铺垫作用。例如,对邺城遗址中发现的砖瓦材料的研究,揭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地域差异性。 第四部分:盛唐气象的形成:唐代长安的城市系统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重点探讨了隋唐两代在长安城营建上的继承与超越。作者详细辨析了隋代大兴城的规划蓝图,如何精准地吸收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建立起影响后世千年的“棋盘式”城市结构。随后,聚焦唐代皇城与大明宫的营建过程。书中结合最新的遥感技术分析与地下勘探成果,对太极宫、大明宫的“三朝五门”制度进行了空间上的精确还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本部分运用了大量多学科交叉的证据,重建了唐代宫殿区的水电气(水、火、气流,即通风采光)布局,论证了盛唐宫殿在空间舒适度、礼仪展示性和防御体系上达到的历史高峰。书中对不同时期宫殿功能重心的转移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例如从太极宫到大明宫的权力中心的迁移,所反映出的政治需求的变化。 第五部分:建筑工艺的精进与装饰母题研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具体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层面。作者系统梳理了隋唐时期在台基夯筑、木构架体系、瓦作与琉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出土的唐代建筑构件,如檐头砖、吻兽、鸱吻等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揭示了其造型艺术与等级制度的对应关系。此外,书中还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唐代宫殿中藻井、彩画的风格流变,尤其关注了盛唐时期佛教艺术对宫殿装饰图案的影响,构建了隋唐宫殿装饰艺术的演变脉络。 学术价值与目标读者: 本书不仅是考古学与建筑史学界的重要参考资料,更对历史学、城市规划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的叙述平实而不失恢弘,通过对大量一手考古数据的严谨解读,为我们重构了那个恢弘磅礴、气势恢宏的古代帝王都城景象。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营建艺术在近千年间如何从奠基到成熟,再到臻于极致的完整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的密度和专业程度。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地层剖面、遗迹平面图的解读,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是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呈现了最原始的考古发现。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些关于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分析部分。例如,对于宫殿基址夯土层成分的微观分析,以及瓦当、脊兽等构件的风格演变对比,这些细节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隋唐时期营造制度的认知。它不像历史通说那样提供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提供了构成这个框架的无数细小而坚实的砖块。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让结论的得出显得无比扎实和可信。读完后,我对敦煌和西安地区相关遗址的理解深度,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评分

对于一个痴迷于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的爱好者来说,这份报告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我被其中对建筑遗存风化程度和地质环境的描述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挖掘出墙基和铺地那么简单,更包含了对数百年间土壤侵蚀、地下水影响等自然因素如何作用于古代建筑的细致观察。比如,对于九成宫部分区域发现的唐代后期堆积层的描述,为我们理解这座宫殿后期的使用和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证据。书中的信息量极其庞大,我需要反复阅读其中的专业术语和测绘图例,才能真正领悟报告作者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那就是对隋唐都城史最一手、最坚实的物证认知。它更像是一份档案,而非故事书,但档案的价值,往往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

评分

这本厚重的考古报告,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我原本以为考古报告就是枯燥的图纸和数据堆砌,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的方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些清晰的线描图,配合着实地拍摄的彩图,仿佛带领着我亲临现场,感受着两座千年宫殿的遗迹。特别是对于建筑基础、排水系统以及出土陶器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妙。读着报告,我仿佛能想象出仁寿宫的恢弘气势,以及九成宫的森严布局,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真是令人沉醉。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代建筑和历史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真实面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记载的想象之中。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考古史诗。

评分

这份报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见”的方式。在文献记载模糊不清的领域,它用实实在在的考古证据填补了空白。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于考古工作过程的忠实记录,比如在特定区域遭遇的困难,或是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获取的证据,都有坦诚地说明。这种透明度,给予了后来的研究者极大的信任基础。从考古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展示了一个规范的田野工作流程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历史的。特别是对两座宫殿遗址在空间布局上的相互参照和区别分析,让我对隋代与唐代初期都城规划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尽管阅读过程需要不断对照图表和文字,但每一次的对证,都是一次对历史脉络的重新梳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研究,而非休闲阅读。如果期待的是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叙述,可能会感到有些失望。然而,一旦你接受了它作为一份严谨考古发掘报告的本质,其魅力便会逐渐显现出来。那些对特定器物残片或建筑构件的详细记录,尤其是编号和出土位置的对应关系,体现了极高的考古规范性。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九成宫主体建筑台基部分的测量数据对比,这对于复原当时宫殿的形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历史真实性的保障。每次解读完一部分,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场景,这种知识的积累过程,缓慢但异常充实,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史学读物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