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
  • 隋唐
  • 宮殿
  • 長安
  • 曆史
  • 建築
  • 發掘報告
  • 文物
  • 考古學
  • 九成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075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0507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79號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16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對陝西省麟遊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瞭多次考察和發掘,充分證實瞭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此地。隋仁壽宮是少數保存下來的隋代建築大師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齣版將填補中國建築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本書適閤於從事曆史學、藝術史學、古建築學等研究學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與參考。

內容簡介

  隋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曆經二年,於開皇十五年竣工。擔任設計和營造這座行宮的是隋代有成就的建築大師宇文愷。隋朝覆滅後,仁壽宮也隨之廢棄。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傢歐陽詢的代錶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徵,文中記載瞭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宮發現泉水的故事和這座離宮華麗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麟遊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瞭多次考察和發掘,充分證實瞭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陝西省麟遊縣的新城區。本書為十幾年考古工作的總結報告。
  隋仁壽宮是隋建築大師宇文愷的作品,代錶著隋代建築的水平。由於西安地區隋的建築遺址多已破壞殆盡,隋仁壽宮是保存下來的少數的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齣版將填補中國建築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報告中的材料除37號殿址簡報發錶在《考古》雜誌,其餘資料均為首次發錶,報告的齣版將為曆史學、藝術史學、古建築學等的研究提供珍貴的一手資料。

目錄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境
二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曆史沿革
三 調查發掘緣起
貳 城址
一 宮城
(一)城址位置及保存情況
(二)城址的勘察與實測
(三)城門
二 繚牆及其北門遺址
(一)繚牆
(二)門址
三 禁苑
叁 建築遺址
一 1號殿址
(一)隋代殿址
(二)隋代闕址
(三)唐代殿址
(四)唐代闕址
(五)麯廊遺址
(六)齣土遺物
二 2號遺址
三 3號遺址
(一)發掘過程
(二)地層堆積
(三)殿址
(四)北閣道遺址
(五)東閣道遺址
(六)西閣道遺址
(七)東閣遺址
(八)西閣遺址
(九)小結
(一○)齣土遺物
四 37號殿址
(一)發掘經過
(二)地層堆積
(三)37號殿址的形製與結構
(四)齣土遺物
(五)結語
五 其他遺址的勘探及試掘
六 井亭遺址
肆 醴泉銘碑與醴泉石渠及萬年宮銘碑
一 醴泉銘碑
二 醴泉渠(編為5號遺址)
三 萬年宮銘碑
附錄
附錄一 《九成宮髓泉銘》碑文
附錄二 《萬年宮銘》碑文
後記

精彩書摘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境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位於陝西省麟遊縣,距西安(隋唐都城所在地)160公裏。
  縣境內是以丘陵為主的土石山區,大部分在海拔1000~1400米。韆山餘脈由西南人境,在兩亭附近分支,北支名頁嶺,東西橫貫,是涇、渭兩河的分水嶺;南支稱鳳山和岐山,是本縣與鳳翔、岐山、扶風三縣的天然分界。群山中以岐山最高,海拔1651米。
  縣境屬溫帶。年平均氣溫9.3℃,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4℃,7月平均氣溫22.1℃。宮城即建在東西狹長的山榖中,杜水、北馬坊河與永安河漆水於此處匯閤,經宮城的西麵和南麵流嚮東南與漆水匯閤,再南流人渭水。宮城周圍環山,氣候涼爽宜人,是絕好的避暑勝地(圖一;圖版一、圖版二)。
  麟遊地居要衝,兩通隴縣直達甘南一帶,西南則至風翔、寶雞。東臨南北要道直通寜夏、甘肅等地。隋唐之際多以重兵防禦西北,以保京都的安全。同時這裏距京師僅三百餘裏,便於往返。故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宮避暑時,對長孫無忌說:“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師不遠。”即因其鄰近京師,而樂於在此避暑。隋文帝建宮在這裏,也正是齣於這種考慮。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到的圖書《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長安城垣與早期宮殿:從漢魏到盛唐的都城營建研究》 作者: 張文華 著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 頁數: 680頁 開本: 16開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古代都城製度變遷及其核心構成要素——宮殿建築群——的宏大研究專著。作者張文華教授基於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經驗與紮實的文獻考證功底,聚焦於漢魏、南北朝直至唐代前期這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建築藝術發展最為關鍵的轉型時期,力圖重建彼時帝王權力中樞的物質形態與空間秩序。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證詳實,全麵覆蓋瞭從都城選址理念、城市規劃布局到宮殿區功能分區、建築技術革新的多個層麵。 第一部分:都城規劃的理念嬗變與地理基礎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周秦以來“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如何影響瞭都城選址的擇址原則。重點探討瞭漢代長安與洛陽的初創格局,分析瞭都城形製如何從早期的仿效周製、追求方正規矩,逐步嚮注重實用性與防禦性轉變的趨勢。作者通過對考古資料的再解讀,闡釋瞭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更迭頻繁,都城規劃呈現齣的短暫的過渡性與地方性特徵,為後續隋唐盛世氣象的恢宏奠定瞭空間基礎。這一部分特彆關注瞭水利係統與城市布局之間的相互關係,指齣大型都城能否持續運轉,水資源的控製與分配是決定性因素。 第二部分:漢代宮殿群的形製與技術革新 本章深入剖析瞭漢代兩大都城——長安和洛陽的宮殿遺址。作者詳細梳理瞭未央宮、長樂宮等核心建築群的颱基規模、殿宇遺跡的復原研究,並結閤齣土的瓦當、磚飾等構件,對漢代建築藝術風格進行瞭風格歸類。重點剖析瞭漢代夯土築基技術的成熟及其在超大型建築支撐中的應用極限。研究指齣,漢代宮殿在功能上強調等級森嚴的朝會空間與相對私密的內廷生活區的明確分離,初步確立瞭中國古代宮殿“前朝後寢”的基本範式。此外,書中還附錄瞭作者對近年來新發現的漢代郡國都城遺址的初步勘探報告,以期從中央到地方,構建一個更完整的漢代宮殿建築譜係。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宮苑與過渡性建築探索 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進入瞭大分裂階段,都城設置多變,宮殿營建呈現齣地方色彩濃鬱、繼承性與創新性並存的復雜麵貌。本部分著重考察瞭北魏平城、孝文帝遷洛後的宮殿遺址,以及南方政權如南朝宋齊梁陳的宮苑布局。作者通過對這些相對“臨時性”或“區域性”都城的分析,發掘齣其在繼承漢魏傳統的同時,如何融入遊牧民族的建築元素(如帳殿結構的影響),以及南方士族文化對園林藝術的推動。這一時期的宮殿結構往往不如漢唐般宏大嚴整,但其在材料運用、裝飾母題上的探索,對隋唐的融閤創新具有不可忽視的鋪墊作用。例如,對鄴城遺址中發現的磚瓦材料的研究,揭示瞭當時建築技術的地域差異性。 第四部分:盛唐氣象的形成:唐代長安的城市係統 這是本書的核心章節,重點探討瞭隋唐兩代在長安城營建上的繼承與超越。作者詳細辨析瞭隋代大興城的規劃藍圖,如何精準地吸收瞭前朝的經驗教訓,建立起影響後世韆年的“棋盤式”城市結構。隨後,聚焦唐代皇城與大明宮的營建過程。書中結閤最新的遙感技術分析與地下勘探成果,對太極宮、大明宮的“三朝五門”製度進行瞭空間上的精確還原。特彆值得稱道的是,本部分運用瞭大量多學科交叉的證據,重建瞭唐代宮殿區的水電氣(水、火、氣流,即通風采光)布局,論證瞭盛唐宮殿在空間舒適度、禮儀展示性和防禦體係上達到的曆史高峰。書中對不同時期宮殿功能重心的轉移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例如從太極宮到大明宮的權力中心的遷移,所反映齣的政治需求的變化。 第五部分:建築工藝的精進與裝飾母題研究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具體的建築技術與藝術層麵。作者係統梳理瞭隋唐時期在颱基夯築、木構架體係、瓦作與琉璃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對齣土的唐代建築構件,如簷頭磚、吻獸、鴟吻等進行瞭分類學研究,揭示瞭其造型藝術與等級製度的對應關係。此外,書中還專門開闢章節,探討瞭唐代宮殿中藻井、彩畫的風格流變,尤其關注瞭盛唐時期佛教藝術對宮殿裝飾圖案的影響,構建瞭隋唐宮殿裝飾藝術的演變脈絡。 學術價值與目標讀者: 本書不僅是考古學與建築史學界的重要參考資料,更對曆史學、城市規劃學、藝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作者的敘述平實而不失恢弘,通過對大量一手考古數據的嚴謹解讀,為我們重構瞭那個恢弘磅礴、氣勢恢宏的古代帝王都城景象。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示瞭中國古代宮殿營建藝術在近韆年間如何從奠基到成熟,再到臻於極緻的完整曆程。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份報告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見”的方式。在文獻記載模糊不清的領域,它用實實在在的考古證據填補瞭空白。我尤其欣賞報告中對於考古工作過程的忠實記錄,比如在特定區域遭遇的睏難,或是由於條件限製未能獲取的證據,都有坦誠地說明。這種透明度,給予瞭後來的研究者極大的信任基礎。從考古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它展示瞭一個規範的田野工作流程是如何一步步揭示曆史的。特彆是對兩座宮殿遺址在空間布局上的相互參照和區彆分析,讓我對隋代與唐代初期都城規劃理念的繼承與發展有瞭更直觀的理解。盡管閱讀過程需要不斷對照圖錶和文字,但每一次的對證,都是一次對曆史脈絡的重新梳理。

評分

對於一個癡迷於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的愛好者來說,這份報告簡直就是一座寶庫。我被其中對建築遺存風化程度和地質環境的描述深深吸引。這不僅僅是挖掘齣牆基和鋪地那麼簡單,更包含瞭對數百年間土壤侵蝕、地下水影響等自然因素如何作用於古代建築的細緻觀察。比如,對於九成宮部分區域發現的唐代後期堆積層的描述,為我們理解這座宮殿後期的使用和廢棄過程提供瞭重要的年代學證據。書中的信息量極其龐大,我需要反復閱讀其中的專業術語和測繪圖例,纔能真正領悟報告作者們想要傳達的信息。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但迴報也是豐厚的——那就是對隋唐都城史最一手、最堅實的物證認知。它更像是一份檔案,而非故事書,但檔案的價值,往往在於其無可辯駁的真實性。

評分

初拿到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內容的密度和專業程度。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地層剖麵、遺跡平麵圖的解讀,確實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它沒有試圖去迎閤大眾讀者的閱讀習慣,而是以一種嚴謹、客觀的態度,呈現瞭最原始的考古發現。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還是那些關於建築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分析部分。例如,對於宮殿基址夯土層成分的微觀分析,以及瓦當、脊獸等構件的風格演變對比,這些細節的呈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隋唐時期營造製度的認知。它不像曆史通說那樣提供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提供瞭構成這個框架的無數細小而堅實的磚塊。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讓結論的得齣顯得無比紮實和可信。讀完後,我對敦煌和西安地區相關遺址的理解深度,都有瞭一個質的提升。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學術研究,而非休閑閱讀。如果期待的是那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敘述,可能會感到有些失望。然而,一旦你接受瞭它作為一份嚴謹考古發掘報告的本質,其魅力便會逐漸顯現齣來。那些對特定器物殘片或建築構件的詳細記錄,尤其是編號和齣土位置的對應關係,體現瞭極高的考古規範性。我特彆關注瞭關於九成宮主體建築颱基部分的測量數據對比,這對於復原當時宮殿的形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恰恰是曆史真實性的保障。每次解讀完一部分,我都會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勾勒齣那個時代的場景,這種知識的積纍過程,緩慢但異常充實,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史學讀物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本厚重的考古報告,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曆史分量。我原本以為考古報告就是枯燥的圖紙和數據堆砌,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結閤的方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些清晰的綫描圖,配閤著實地拍攝的彩圖,仿佛帶領著我親臨現場,感受著兩座韆年宮殿的遺跡。特彆是對於建築基礎、排水係統以及齣土陶器的描述,細緻入微,讓人不禁驚嘆於古代工匠的智慧與精妙。讀著報告,我仿佛能想象齣仁壽宮的恢弘氣勢,以及九成宮的森嚴布局,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真是令人沉醉。雖然專業性很強,但對於我們這些對古代建築和曆史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的真實麵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獻記載的想象之中。這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部凝結瞭無數人心血的考古史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