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對陝西省麟遊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瞭多次考察和發掘,充分證實瞭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此地。隋仁壽宮是少數保存下來的隋代建築大師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齣版將填補中國建築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本書適閤於從事曆史學、藝術史學、古建築學等研究學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與參考。
內容簡介
隋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曆經二年,於開皇十五年竣工。擔任設計和營造這座行宮的是隋代有成就的建築大師宇文愷。隋朝覆滅後,仁壽宮也隨之廢棄。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傢歐陽詢的代錶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徵,文中記載瞭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宮發現泉水的故事和這座離宮華麗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麟遊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瞭多次考察和發掘,充分證實瞭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陝西省麟遊縣的新城區。本書為十幾年考古工作的總結報告。
隋仁壽宮是隋建築大師宇文愷的作品,代錶著隋代建築的水平。由於西安地區隋的建築遺址多已破壞殆盡,隋仁壽宮是保存下來的少數的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齣版將填補中國建築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報告中的材料除37號殿址簡報發錶在《考古》雜誌,其餘資料均為首次發錶,報告的齣版將為曆史學、藝術史學、古建築學等的研究提供珍貴的一手資料。
目錄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境
二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曆史沿革
三 調查發掘緣起
貳 城址
一 宮城
(一)城址位置及保存情況
(二)城址的勘察與實測
(三)城門
二 繚牆及其北門遺址
(一)繚牆
(二)門址
三 禁苑
叁 建築遺址
一 1號殿址
(一)隋代殿址
(二)隋代闕址
(三)唐代殿址
(四)唐代闕址
(五)麯廊遺址
(六)齣土遺物
二 2號遺址
三 3號遺址
(一)發掘過程
(二)地層堆積
(三)殿址
(四)北閣道遺址
(五)東閣道遺址
(六)西閣道遺址
(七)東閣遺址
(八)西閣遺址
(九)小結
(一○)齣土遺物
四 37號殿址
(一)發掘經過
(二)地層堆積
(三)37號殿址的形製與結構
(四)齣土遺物
(五)結語
五 其他遺址的勘探及試掘
六 井亭遺址
肆 醴泉銘碑與醴泉石渠及萬年宮銘碑
一 醴泉銘碑
二 醴泉渠(編為5號遺址)
三 萬年宮銘碑
附錄
附錄一 《九成宮髓泉銘》碑文
附錄二 《萬年宮銘》碑文
後記
精彩書摘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境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位於陝西省麟遊縣,距西安(隋唐都城所在地)160公裏。
縣境內是以丘陵為主的土石山區,大部分在海拔1000~1400米。韆山餘脈由西南人境,在兩亭附近分支,北支名頁嶺,東西橫貫,是涇、渭兩河的分水嶺;南支稱鳳山和岐山,是本縣與鳳翔、岐山、扶風三縣的天然分界。群山中以岐山最高,海拔1651米。
縣境屬溫帶。年平均氣溫9.3℃,1月份平均氣溫零下4℃,7月平均氣溫22.1℃。宮城即建在東西狹長的山榖中,杜水、北馬坊河與永安河漆水於此處匯閤,經宮城的西麵和南麵流嚮東南與漆水匯閤,再南流人渭水。宮城周圍環山,氣候涼爽宜人,是絕好的避暑勝地(圖一;圖版一、圖版二)。
麟遊地居要衝,兩通隴縣直達甘南一帶,西南則至風翔、寶雞。東臨南北要道直通寜夏、甘肅等地。隋唐之際多以重兵防禦西北,以保京都的安全。同時這裏距京師僅三百餘裏,便於往返。故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宮避暑時,對長孫無忌說:“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師不遠。”即因其鄰近京師,而樂於在此避暑。隋文帝建宮在這裏,也正是齣於這種考慮。
前言/序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