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徐弘祖,褚绍唐,吴应寿 著
图书标签:
  • 游记
  • 地理
  • 探险
  • 明代文学
  • 徐霞客
  • 自然
  • 山水
  • 游历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5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7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这一百来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纺织、冶炼、医药等等都有迅速的发展。“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一系列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纷纷以璀灿的异采呈现在人们眼前。《徐霞客游记》作为世界上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也为这一时期的科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7),卒于崇祯十旧年(1641)。这五十多年,正是明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在强大的农民起义打击下,由没落走向崩溃的前夕。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是当时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商业、手工业尤其发达。生产的发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重试验、重考察的科学精神,开始兴起。先进的人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探索着物质世界的奥秘。生活年代稍早于徐霞客的李时珍(1518-1593),总结自己入山采药、订正品物名实的感受道:人可以“窥天地之奥秘而达造化之权”(《本草纲目》卷一),表现了他“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观点。稍晚的王夫之(1619-1692)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有形者且然,况其細絪缊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

精彩书评

  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钱谦益《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目录

前言(周宁霞)/1
校点说明/11
季序/15
徐序/16

卷一上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1
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州府/2
游白岳山日记 徽州府/4
游黄山日记 徽州府,5
游武彝山日记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6
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8
游黄山日记 后/10
游九鲤湖日记 福建兴化府仙游县/11
卷一下
游嵩山日记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14
游太华山日记 陕西西安府华阴县/16
游太和山日记 湖广襄阳府均州/17
闽游日记前/19
闽游日记后/21
游天台山日记后/23
游雁宕山日记后/25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28
游恒山日记 山西大同府浑源州/29
卷二上
浙游日记/31
江右游日记/37
卷二下
楚游日记/58
卷三上
粤西游日记一/92
卷三下
粤西游日记二/123
卷四上
粤西游日记三/153
粤西游日记四/180
卷四下
黔游日记一/211
黔游日记二__/222
卷五上
滇游日记一(缺) 游太华山记 游颜洞记/231
滇游日记二/233
卷五下
滇游日记三/243
卷六上
滇游日记四/257
卷六下
滇游日记五/273
卷七上
滇游日记六/284
卷七下
滇游日记七/298
卷八上
滇游日记八/310
卷八下
滇游日记九/326
卷九上
滇游日记十/341
卷九下
滇游日记十一/353
卷十上
滇游日记十二/363
滇游日记十三/376
盘江考/380
溯江纪源(一名“江源考”)/382

精彩书摘

  时连游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觅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觉空中浮动,益无暇俯幽抉閟矣。遂与静闻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诸悬石,若削若缀,静闻心动不能从,而山下居人亦群呼无路不可登,余犹宛转峰头,与静闻各踞一石,出所携胡饼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觅炊所也。既而下山,则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惨,与东南无异矣。乃西过一涧,五里入西山,循水口而人。又二里,登将军坳。又二里,下至西岭角,遂从大道西南行,五里,则大溪自南而来,绕永新城东北而去。有浮桥横架其上,过桥即永新之东关矣。时余舟自还古转而北去,乃折而南,迂曲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游城中,抵暮乃出,舟已泊浮桥下矣。
  永新东二十里高山,日义山,横亘而南,为泰和、龙泉界;西四十里高山,日禾山,为茶陵州界;南岭最高者日岭背,名七姬岭,去城五十里,乃通永宁、龙泉道也。永新之溪,西自麻田来,至城下,绕城之南,转绕其东而北去。麻田去城二十里,一水自路江东向来,一水自永宁北向来,[合于麻田。]
  三十日 永新令闵及申以遏籴闭浮桥,且以封印漫许开关,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为觅轿不得,遂无志永宁,而谋径趋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担行李,入东门,出南门,溯溪而西,七里,有小溪南自七姬岭来人。又西j里,大溪自西南破壁而出,路自西北沿山而入。又三里,西上草墅岭。三里,越岭而下,为枫树,复与大溪遇。路由枫树西北越合口岭,八里至黄杨,溯溪而西,山径始大开。又七里,李田。去路江尚二十里。日才下午,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觅托宿处,而旅店俱不能容。予方傍徨路口,有儒服者过而问日:“君岂南都人耶?余亦将南往留都,岂可使贤者露处于我土地!”揖其族人主口其家。余问其姓,日:“刘。”且日:“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盖指肩量刘礼部也。名元震。始知刘为永新人,而兹其里闸云。余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刘怀素家。其居甚宽整,乃村居之隐者,而非旅肆也。问肩吾所居,相去尚五里,遂不及与前所遇者晤。是日止行三十五里,因市酒肉,犒所从三夫,而主人以村醪饮余,竞忘逆旅之苦,但彻夜不闻一炮爆竹声,山乡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北望高山甚近.问之即禾山也。

前言/序言

  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这一百来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纺织、冶炼、医药等等都有迅速的发展。“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一系列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纷纷以璀灿的异采呈现在人们眼前。《徐霞客游记》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也为这一时期的科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7),卒于崇祯十旧年(1641)。这五十多年,正是明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在强大的农民起义打击下,由没落走向崩溃的前夕。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是当时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商业、手工业尤其发达。生产的发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重试验、重考察的科学精神,开始兴起。先进的人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探索着物质世界的奥秘。生活年代稍早于徐霞客的李时珍(1518-1593),总结自己入山采药、订正品物名实的感受道:人可以“窥天地之奥秘而达造化之权”(《本草纲目》卷一),表现了他“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观点。稍晚的王夫之(1619-1692)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有形者且然,况其細絪缊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
  在政治思想领域,代表劳动人民或新兴市民阶层利益,反映了手工业、商业发展要求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和社会结构,发起了一再的冲击。针对当时窒息着学术界,只事空谈、不务实学的程朱理学,先进的人们提出了重现实、明是非、经世致用的主张。统治集团对于这些动摇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新思潮采取了一系列残酷镇压的手段。同时,为了在思想上加强禁锢,明王朝还规定,凡士子只准读《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及当代诰律典制一类的书,“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在明代,进士入仕之易是十分突出的。乡试中式得举人,经过会试、殿试成进士,就可以被推荐担任中央和地方各种官职。皓首穷经、以科举仕第为荣,已成为士大夫中恶浊的社会风气。面对时代提出的尖锐课题.是沉沦于科举八股,甘当“地慝”。“国蠹”式的士子呢,还是突破禁锢、摈弃利碌,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真理?徐霞客选择了后者。
《山海奇旅》 一、 序章:启程之约 这是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一个关于将足迹烙印在山川河流,将目光投向未知的传说。在远离尘嚣的偏僻村落,一个名叫“青风”的年轻人,自幼便对那些地图上模糊的标记、村中老人绘声绘色的传说充满了好奇。他手中握着祖辈传下来的泛黄纸张,上面记录着一些零散的山川地貌,隐约指向一片神秘而辽阔的土地。青风的心,早已被这片土地的召唤所点燃。他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也非逃避俗世,而是纯粹地渴望触摸那土地的脉搏,感受那风的呼吸,倾听那水的声音。 他辞别了乡亲,背上简陋的行囊,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一把磨得发亮的柴刀,一点干粮,还有最重要的——他那本空白的、等待被填满的笔记。启程的那一日,天空澄澈,白云悠悠,仿佛在为他的壮行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他没有设定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凭着内心的直觉和对先人留下的线索的解读,一步步走向远方。他深知,真正的旅途,并非抵达终点,而是沿途的一切风景,以及在那过程中,他将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二、 跋涉:山林的回响 青风的旅程,始于连绵起伏的山峦。第一座挡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名为“苍梧山”的巍峨大山。山路崎岖,常年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古木参天,藤蔓缠绕,阳光只能斑驳地洒下。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学会了辨认方向,学会了在密林中穿梭,学会了如何在饥饿和疲惫中保持清醒。 苍梧山深处,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他遇到了奇特的植被,一些从未在书籍中见过的草药,散发着奇异的香气,他小心翼翼地采集,记录下它们的形态和可能的作用。他还偶然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古代祭坛,上面刻满了难以辨认的古老图腾,仿佛诉说着一段被时光遗忘的历史。他驻足良久,试图解读那些符号背后的故事,但最终只能将其作为一段谜团,载入自己的旅记。 在山间,他并非孤身一人。他遇到了隐居的山民,他们淳朴而善良,教会了他如何在山林中获取食物,如何在危险时刻保护自己。他聆听他们的歌谣,感受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都让他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也曾遭遇险境。一次,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崖时,他不慎失足,身体悬空,幸运的是,他及时抓住了脚下的一根粗壮的藤蔓,才得以幸免于难。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珍惜生命。他用这惊险的一刻,丰富了他对“勇气”与“智慧”的理解。 三、 穿行:江河的低语 告别了苍梧山的怀抱,青风踏上了前往江河的旅程。他来到了一条名为“碧水河”的宽阔河流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在这里,他的旅途变得更加开阔。 他乘坐着当地渔民的小船,顺流而下。河流的姿态千变万化,时而如温顺的少女,缓缓流淌;时而如奔腾的猛兽,咆哮着冲向下游。他看到了壮观的瀑布,水雾弥漫,如同仙境;他看到了险峻的峡谷,两岸峭壁陡立,猿猴在其中穿梭。 在河流沿岸,他遇到了不同的人们。他与商贾交流,了解不同地域的物产和贸易;他与渔夫共进晚餐,听他们讲述关于江河的传说和故事;他甚至遇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文人,与他秉烛夜谈,探讨诗词歌赋,感受文学的魅力。 他还尝试了在河边搭建简易的住所,学习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建造庇护所。他在河水中沐浴,洗去旅途的尘埃,也洗涤内心的浮躁。他观察水流的规律,研究不同季节的河道变化,这些都为他日后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河畔的野花野草,也成了他关注的对象。他记录下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姿态,以及它们与河流之间的微妙联系。他甚至尝试着,将一些种子带走,希望能在新的地方播撒,让生命的火种得以延续。 四、 探索:未知的召唤 随着旅程的深入,青风对世界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不再满足于已知的路径,而是开始寻找那些地图上标记着“未知”的区域。 他听说了一个传说,在遥远的山脉深处,有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湖泊,湖水颜色变幻莫测,被当地人视为神圣之地。他决心前往一探究竟。 这段旅程异常艰难。他需要穿越人迹罕至的荒原,攀登陡峭的山峰,克服恶劣的天气。他经历了沙尘暴的袭击,也经历了刺骨的寒风。他的衣衫褴褛,但他的眼神却更加坚定。 在途中,他遇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野生动物,有些温顺可爱,有些则充满野性。他小心翼翼地观察它们,记录下它们的习性,并从中学习如何与自然界的生灵和谐相处。 他甚至在一处古代遗迹中,发现了古人留下的天文观测记录,这些记录虽然模糊,但却让他对宇宙和星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些闪烁的星光背后隐藏的奥秘。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抵达了那个传说中的湖泊。湖水果然如传闻般,在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碧绿如玉,时而蔚蓝如宝石,时而又泛着淡淡的紫色。湖边生长着奇特的植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他在这里静静地坐了很久,感受着这片宁静而神秘的土地带给他的震撼。他知道,这只是无数未知中的一个缩影,而他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五、 感悟:灵魂的低语 在漫长的旅途中,青风不仅仅是在丈量着地理的空间,更是在丈量着自己内心的深度。他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感恩。 他不再畏惧孤独,因为他发现,即使身处荒野,他也可以与自然对话,与万物交流。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风雨雷电,都成了他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 他明白了,真正的财富并非金银财宝,而是那些经历过的风景,那些遇到过的人,以及那些在旅途中学到的智慧。他的笔记,早已不再是空白,而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图画和符号所填满,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他真实的生命轨迹。 他开始思考“家”的意义,不仅仅是那个出生的地方,更是心中对远方的一种牵挂,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向往。他意识到,人生本就是一场无尽的旅途,而他,只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他的足迹,却会留下独特的印记。 《山海奇旅》的故事,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青风的脚步,还在继续,他的故事,还在书写。他将带着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继续前行,去发现更多未知的风景,去遇见更多不同的人生,去完成他那永不停止的探索之旅。他的旅记,也将成为一段关于勇气、关于探索、关于生命无限可能的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徐霞客游记》,我并没有立刻沉浸在字里行间,而是先静静地把它放在桌上,感受它散发出的历史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信使,带着古老的故事和未曾褪色的风景来到我的面前。我想象着徐霞客当年,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踏上这漫漫征途?是对未知的好奇?是对山河的热爱?还是肩负着某种使命?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捕捉到他旅途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意外的惊喜,那些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想要看到,他是如何在荒野中辨别方向,如何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爬,如何在异域的村落里结识朋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一个充满原始野性和人文气息的中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属于徐霞客的独特魅力,去体会那份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探险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徐霞客,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仿佛自带一种江湖侠客的风范,又有着文人骚客的细腻。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并非是枯燥的地名和路线图,而是他每一步行程背后所蕴含的勇气和毅力。想象着他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面对未知的危险,却依然坚持前行,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真实写照,感受到他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他是否曾在某个时刻感到疲惫和孤独?他又如何从这片土地上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我想象着他观察山川地貌,记录风土人情时的专注,他笔下的文字,或许会带着温度,带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见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像是一部关于勇气、坚持和探索精神的史诗,等待我去细细品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评分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我拿到书的瞬间,仿佛就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时代,看见了那个背着行囊,义无反顾走向远方的身影。我想象着,徐霞客在旅途中,一定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他可能需要在风雨交加的山谷中露宿,可能需要在荒凉的野外寻找食物,也可能需要在陌生的土地上与语言不通的人交流。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世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他对山川地理的描绘,更能感受到他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那份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去思考,在当下这个充满便利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

评分

这本《徐霞客游记》的名字,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它不像那些现代的旅游指南,充满了各种便捷和享受,而是透露出一种古老、质朴的探险精神。我脑海里描绘的,并非是悠闲的度假,而是徐霞客当年那种义无反顾、披荆斩棘的壮丽图景。我想象着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如何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笔去记录。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教科书,它让我思考,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我希望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大自然那种深沉的热爱,以及他对知识那种永不满足的追求。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或许都带着他独特的情感和思考,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旅行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

评分

这本《徐霞客游记》的书名,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股子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山野间的泥土芬芳和古道旁的松涛声。我拿到书的时候,就想象着徐霞客当年是如何凭着一腔孤勇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一步步丈量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书页翻开,我并非急于求知,而是先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也许是晨曦微露时,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崎岖的山路;也许是风雨交加之夜,他在简陋的客栈里,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思绪万千。我想象着他如何与当地的山民交流,如何品尝着不曾见过的野菜野果,如何在险峻的山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所处时代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挑战与惊喜,也更加纯粹自然的世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跟随徐霞客的脚步,经历一场心灵的远行,感受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或许还能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困境的力量。

评分

注解很清楚,字体很大,全本

评分

喜欢,很好

评分

书很棒,帮同学买的,她很喜欢?

评分

注解很清楚,字体很大,全本

评分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了解古代地理学的,还没看,先屯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