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徐弘祖,褚紹唐,吳應壽 著
圖書標籤:
  • 遊記
  • 地理
  • 探險
  • 明代文學
  • 徐霞客
  • 自然
  • 山水
  • 遊曆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55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27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字數:56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這一百來年,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這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和資本主義生産的萌芽,紡織、冶煉、醫藥等等都有迅速的發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産決定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在生産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一係列科學著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啓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紛紛以璀燦的異采呈現在人們眼前。《徐霞客遊記》作為世界上一部廣泛係統地探索和記載岩溶地貌的地理學巨著,也為這一時期的科學史,增添瞭光輝的一頁。
  《徐霞客遊記》的作者徐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7),卒於崇禎十舊年(1641)。這五十多年,正是明王朝的封建專製主義統治在強大的農民起義打擊下,由沒落走嚮崩潰的前夕。徐霞客的傢鄉江陰,是當時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商業、手工業尤其發達。生産的發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重試驗、重考察的科學精神,開始興起。先進的人們紛紛從各自不同的方麵,探索著物質世界的奧秘。生活年代稍早於徐霞客的李時珍(1518-1593),總結自己入山采藥、訂正品物名實的感受道:人可以“窺天地之奧秘而達造化之權”(《本草綱目》捲一),錶現瞭他“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觀點。稍晚的王夫之(1619-1692)更比較明確地闡述瞭物質不滅的思想:“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盦蓋嚴密,則鬱而不散……有形者且然,況其細絪縕不可象者乎。”(《張子正濛注·太和篇》)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化。

精彩書評

  霞客先生遊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錢謙益《囑徐仲昭刻遊記書》

目錄

前言(周寜霞)/1
校點說明/11
季序/15
徐序/16

捲一上
遊天颱山日記 浙江颱州府/1
遊雁宕山日記 浙江溫州府/2
遊白嶽山日記 徽州府/4
遊黃山日記 徽州府,5
遊武彝山日記 福建建寜府崇安縣/6
遊廬山日記 江西九江府/8
遊黃山日記 後/10
遊九鯉湖日記 福建興化府仙遊縣/11
捲一下
遊嵩山日記 河南河南府登封縣/14
遊太華山日記 陝西西安府華陰縣/16
遊太和山日記 湖廣襄陽府均州/17
閩遊日記前/19
閩遊日記後/21
遊天颱山日記後/23
遊雁宕山日記後/25
遊五颱山日記 山西太原府五颱縣/28
遊恒山日記 山西大同府渾源州/29
捲二上
浙遊日記/31
江右遊日記/37
捲二下
楚遊日記/58
捲三上
粵西遊日記一/92
捲三下
粵西遊日記二/123
捲四上
粵西遊日記三/153
粵西遊日記四/180
捲四下
黔遊日記一/211
黔遊日記二__/222
捲五上
滇遊日記一(缺) 遊太華山記 遊顔洞記/231
滇遊日記二/233
捲五下
滇遊日記三/243
捲六上
滇遊日記四/257
捲六下
滇遊日記五/273
捲七上
滇遊日記六/284
捲七下
滇遊日記七/298
捲八上
滇遊日記八/310
捲八下
滇遊日記九/326
捲九上
滇遊日記十/341
捲九下
滇遊日記十一/353
捲十上
滇遊日記十二/363
滇遊日記十三/376
盤江考/380
溯江紀源(一名“江源考”)/382

精彩書摘

  時連遊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覓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覺空中浮動,益無暇俯幽抉閟矣。遂與靜聞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諸懸石,若削若綴,靜聞心動不能從,而山下居人亦群呼無路不可登,餘猶宛轉峰頭,與靜聞各踞一石,齣所攜鬍餅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覓炊所也。既而下山,則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慘,與東南無異矣。乃西過一澗,五裏入西山,循水口而人。又二裏,登將軍坳。又二裏,下至西嶺角,遂從大道西南行,五裏,則大溪自南而來,繞永新城東北而去。有浮橋橫架其上,過橋即永新之東關矣。時餘舟自還古轉而北去,乃摺而南,迂麯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遊城中,抵暮乃齣,舟已泊浮橋下矣。
  永新東二十裏高山,日義山,橫亙而南,為泰和、龍泉界;西四十裏高山,日禾山,為茶陵州界;南嶺最高者日嶺背,名七姬嶺,去城五十裏,乃通永寜、龍泉道也。永新之溪,西自麻田來,至城下,繞城之南,轉繞其東而北去。麻田去城二十裏,一水自路江東嚮來,一水自永寜北嚮來,[閤於麻田。]
  三十日 永新令閔及申以遏糴閉浮橋,且以封印漫許開關,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為覓轎不得,遂無誌永寜,而謀徑趨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擔行李,入東門,齣南門,溯溪而西,七裏,有小溪南自七姬嶺來人。又西j裏,大溪自西南破壁而齣,路自西北沿山而入。又三裏,西上草墅嶺。三裏,越嶺而下,為楓樹,復與大溪遇。路由楓樹西北越閤口嶺,八裏至黃楊,溯溪而西,山徑始大開。又七裏,李田。去路江尚二十裏。日纔下午,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覓托宿處,而旅店俱不能容。予方傍徨路口,有儒服者過而問日:“君豈南都人耶?餘亦將南往留都,豈可使賢者露處於我土地!”揖其族人主口其傢。餘問其姓,日:“劉。”且日:“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蓋指肩量劉禮部也。名元震。始知劉為永新人,而茲其裏閘雲。餘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劉懷素傢。其居甚寬整,乃村居之隱者,而非旅肆也。問肩吾所居,相去尚五裏,遂不及與前所遇者晤。是日止行三十五裏,因市酒肉,犒所從三夫,而主人以村醪飲餘,競忘逆旅之苦,但徹夜不聞一炮爆竹聲,山鄉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北望高山甚近.問之即禾山也。

前言/序言

  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這一百來年,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這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和資本主義生産的萌芽,紡織、冶煉、醫藥等等都有迅速的發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産決定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在生産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一係列科學著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啓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紛紛以璀燦的異采呈現在人們眼前。《徐霞客遊記》作為世界上第一部廣泛係統地探索和記載岩溶地貌的地理學巨著,也為這一時期的科學史,增添瞭光輝的一頁。
  《徐霞客遊記》的作者徐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7),卒於崇禎十舊年(1641)。這五十多年,正是明王朝的封建專製主義統治在強大的農民起義打擊下,由沒落走嚮崩潰的前夕。徐霞客的傢鄉江陰,是當時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商業、手工業尤其發達。生産的發展要求思想的解放,重試驗、重考察的科學精神,開始興起。先進的人們紛紛從各自不同的方麵,探索著物質世界的奧秘。生活年代稍早於徐霞客的李時珍(1518-1593),總結自己入山采藥、訂正品物名實的感受道:人可以“窺天地之奧秘而達造化之權”(《本草綱目》捲一),錶現瞭他“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觀點。稍晚的王夫之(1619-1692)更比較明確地闡述瞭物質不滅的思想:“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盦蓋嚴密,則鬱而不散……有形者且然,況其細絪縕不可象者乎。”(《張子正濛注·太和篇》)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化。
  在政治思想領域,代錶勞動人民或新興市民階層利益,反映瞭手工業、商業發展要求的先進知識分子,對封建主義的綱常名教和社會結構,發起瞭一再的衝擊。針對當時窒息著學術界,隻事空談、不務實學的程硃理學,先進的人們提齣瞭重現實、明是非、經世緻用的主張。統治集團對於這些動搖封建專製主義精神支柱的新思潮采取瞭一係列殘酷鎮壓的手段。同時,為瞭在思想上加強禁錮,明王朝還規定,凡士子隻準讀《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資治通鑒綱目》、《曆代名臣奏議》及當代誥律典製一類的書,“其有剽竊異端邪說,炫奇立異者”,“文雖工,弗錄”。在明代,進士入仕之易是十分突齣的。鄉試中式得舉人,經過會試、殿試成進士,就可以被推薦擔任中央和地方各種官職。皓首窮經、以科舉仕第為榮,已成為士大夫中惡濁的社會風氣。麵對時代提齣的尖銳課題.是沉淪於科舉八股,甘當“地慝”。“國蠹”式的士子呢,還是突破禁錮、擯棄利碌,在實踐中探索科學的真理?徐霞客選擇瞭後者。
《山海奇旅》 一、 序章:啓程之約 這是一個關於追尋的故事,一個關於將足跡烙印在山川河流,將目光投嚮未知的傳說。在遠離塵囂的偏僻村落,一個名叫“青風”的年輕人,自幼便對那些地圖上模糊的標記、村中老人繪聲繪色的傳說充滿瞭好奇。他手中握著祖輩傳下來的泛黃紙張,上麵記錄著一些零散的山川地貌,隱約指嚮一片神秘而遼闊的土地。青風的心,早已被這片土地的召喚所點燃。他並非為瞭功名利祿,也非逃避俗世,而是純粹地渴望觸摸那土地的脈搏,感受那風的呼吸,傾聽那水的聲音。 他辭彆瞭鄉親,背上簡陋的行囊,裏麵裝著幾件換洗衣物,一把磨得發亮的柴刀,一點乾糧,還有最重要的——他那本空白的、等待被填滿的筆記。啓程的那一日,天空澄澈,白雲悠悠,仿佛在為他的壯行送上最誠摯的祝福。他沒有設定明確的目的地,隻是憑著內心的直覺和對先人留下的綫索的解讀,一步步走嚮遠方。他深知,真正的旅途,並非抵達終點,而是沿途的一切風景,以及在那過程中,他將如何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二、 跋涉:山林的迴響 青風的旅程,始於連綿起伏的山巒。第一座擋在他麵前的,是一座名為“蒼梧山”的巍峨大山。山路崎嶇,常年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古木參天,藤蔓纏繞,陽光隻能斑駁地灑下。在這裏,他第一次真正領略到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學會瞭辨認方嚮,學會瞭在密林中穿梭,學會瞭如何在飢餓和疲憊中保持清醒。 蒼梧山深處,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他遇到瞭奇特的植被,一些從未在書籍中見過的草藥,散發著奇異的香氣,他小心翼翼地采集,記錄下它們的形態和可能的作用。他還偶然發現瞭一個被遺棄的古代祭壇,上麵刻滿瞭難以辨認的古老圖騰,仿佛訴說著一段被時光遺忘的曆史。他駐足良久,試圖解讀那些符號背後的故事,但最終隻能將其作為一段謎團,載入自己的旅記。 在山間,他並非孤身一人。他遇到瞭隱居的山民,他們淳樸而善良,教會瞭他如何在山林中獲取食物,如何在危險時刻保護自己。他聆聽他們的歌謠,感受他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些都讓他對“傢”的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 他也曾遭遇險境。一次,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崖時,他不慎失足,身體懸空,幸運的是,他及時抓住瞭腳下的一根粗壯的藤蔓,纔得以幸免於難。這次經曆讓他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珍惜生命。他用這驚險的一刻,豐富瞭他對“勇氣”與“智慧”的理解。 三、 穿行:江河的低語 告彆瞭蒼梧山的懷抱,青風踏上瞭前往江河的旅程。他來到瞭一條名為“碧水河”的寬闊河流旁。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嬉戲,兩岸綠樹成蔭,風景如畫。在這裏,他的旅途變得更加開闊。 他乘坐著當地漁民的小船,順流而下。河流的姿態韆變萬化,時而如溫順的少女,緩緩流淌;時而如奔騰的猛獸,咆哮著衝嚮下遊。他看到瞭壯觀的瀑布,水霧彌漫,如同仙境;他看到瞭險峻的峽榖,兩岸峭壁陡立,猿猴在其中穿梭。 在河流沿岸,他遇到瞭不同的人們。他與商賈交流,瞭解不同地域的物産和貿易;他與漁夫共進晚餐,聽他們講述關於江河的傳說和故事;他甚至遇到瞭一位漂泊在外的文人,與他秉燭夜談,探討詩詞歌賦,感受文學的魅力。 他還嘗試瞭在河邊搭建簡易的住所,學習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建造庇護所。他在河水中沐浴,洗去旅途的塵埃,也洗滌內心的浮躁。他觀察水流的規律,研究不同季節的河道變化,這些都為他日後的生活提供瞭寶貴的經驗。 河畔的野花野草,也成瞭他關注的對象。他記錄下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姿態,以及它們與河流之間的微妙聯係。他甚至嘗試著,將一些種子帶走,希望能在新的地方播撒,讓生命的火種得以延續。 四、 探索:未知的召喚 隨著旅程的深入,青風對世界的渴望愈發強烈。他不再滿足於已知的路徑,而是開始尋找那些地圖上標記著“未知”的區域。 他聽說瞭一個傳說,在遙遠的山脈深處,有一個被群山環繞的湖泊,湖水顔色變幻莫測,被當地人視為神聖之地。他決心前往一探究竟。 這段旅程異常艱難。他需要穿越人跡罕至的荒原,攀登陡峭的山峰,剋服惡劣的天氣。他經曆瞭沙塵暴的襲擊,也經曆瞭刺骨的寒風。他的衣衫襤褸,但他的眼神卻更加堅定。 在途中,他遇到瞭許多從未見過的野生動物,有些溫順可愛,有些則充滿野性。他小心翼翼地觀察它們,記錄下它們的習性,並從中學習如何與自然界的生靈和諧相處。 他甚至在一處古代遺跡中,發現瞭古人留下的天文觀測記錄,這些記錄雖然模糊,但卻讓他對宇宙和星辰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開始仰望星空,試圖理解那些閃爍的星光背後隱藏的奧秘。 最終,曆經韆辛萬苦,他終於抵達瞭那個傳說中的湖泊。湖水果然如傳聞般,在陽光下呈現齣不同的色彩,時而碧綠如玉,時而蔚藍如寶石,時而又泛著淡淡的紫色。湖邊生長著奇特的植物,散發齣沁人心脾的香氣。他在這裏靜靜地坐瞭很久,感受著這片寜靜而神秘的土地帶給他的震撼。他知道,這隻是無數未知中的一個縮影,而他的探索,纔剛剛開始。 五、 感悟:靈魂的低語 在漫長的旅途中,青風不僅僅是在丈量著地理的空間,更是在丈量著自己內心的深度。他學會瞭獨立,學會瞭堅韌,學會瞭感恩。 他不再畏懼孤獨,因為他發現,即使身處荒野,他也可以與自然對話,與萬物交流。每一次日齣日落,每一次風雨雷電,都成瞭他生命中最深刻的體驗。 他明白瞭,真正的財富並非金銀財寶,而是那些經曆過的風景,那些遇到過的人,以及那些在旅途中學到的智慧。他的筆記,早已不再是空白,而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圖畫和符號所填滿,每一個字,每一幅畫,都承載著他真實的生命軌跡。 他開始思考“傢”的意義,不僅僅是那個齣生的地方,更是心中對遠方的一種牽掛,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永恒嚮往。他意識到,人生本就是一場無盡的旅途,而他,隻是其中的一個匆匆過客,但他的足跡,卻會留下獨特的印記。 《山海奇旅》的故事,沒有終點,隻有新的起點。青風的腳步,還在繼續,他的故事,還在書寫。他將帶著這份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繼續前行,去發現更多未知的風景,去遇見更多不同的人生,去完成他那永不停止的探索之旅。他的旅記,也將成為一段關於勇氣、關於探索、關於生命無限可能的傳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徐霞客遊記》的名字,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它不像那些現代的旅遊指南,充滿瞭各種便捷和享受,而是透露齣一種古老、質樸的探險精神。我腦海裏描繪的,並非是悠閑的度假,而是徐霞客當年那種義無反顧、披荊斬棘的壯麗圖景。我想象著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如何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跡,如何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他的筆去記錄。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關於勇氣和堅持的教科書,它讓我思考,在麵對挑戰時,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內心的堅定。我希望從中能夠感受到他對大自然那種深沉的熱愛,以及他對知識那種永不滿足的追求。他筆下的山川河流,或許都帶著他獨特的情感和思考,讓我能夠穿越時空,與這位偉大的旅行傢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

評分

這本《徐霞客遊記》的書名,光是念齣來就帶著一股子古樸的韻味,仿佛能聞到山野間的泥土芬芳和古道旁的鬆濤聲。我拿到書的時候,就想象著徐霞客當年是如何憑著一腔孤勇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一步步丈量著這片廣袤的土地。書頁翻開,我並非急於求知,而是先在心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也許是晨曦微露時,他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崎嶇的山路;也許是風雨交加之夜,他在簡陋的客棧裏,聽著窗外的風聲雨聲,思緒萬韆。我想象著他如何與當地的山民交流,如何品嘗著不曾見過的野菜野果,如何在險峻的山峰上留下自己的足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過它,我看到瞭一個與我所處時代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挑戰與驚喜,也更加純粹自然的世界。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跟隨徐霞客的腳步,經曆一場心靈的遠行,感受那種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或許還能從中汲取一些麵對生活睏境的力量。

評分

《徐霞客遊記》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我拿到書的瞬間,仿佛就置身於一個遙遠的時代,看見瞭那個背著行囊,義無反顧走嚮遠方的身影。我想象著,徐霞客在旅途中,一定經曆瞭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睏難和挑戰。他可能需要在風雨交加的山榖中露宿,可能需要在荒涼的野外尋找食物,也可能需要在陌生的土地上與語言不通的人交流。然而,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他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對世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看到他對山川地理的描繪,更能感受到他那份對未知的好奇心,對自然的熱愛,以及那份勇於探索的精神。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去思考,在當下這個充滿便利的時代,我們是否還保留著那份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

評分

拿到這本《徐霞客遊記》,我並沒有立刻沉浸在字裏行間,而是先靜靜地把它放在桌上,感受它散發齣的曆史氣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穿越時空的信使,帶著古老的故事和未曾褪色的風景來到我的麵前。我想象著徐霞客當年,是懷揣著怎樣的心情,踏上這漫漫徵途?是對未知的好奇?是對山河的熱愛?還是肩負著某種使命?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捕捉到他旅途中的點點滴滴,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那些意外的驚喜,那些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我想要看到,他是如何在荒野中辨彆方嚮,如何在險峻的山路上攀爬,如何在異域的村落裏結識朋友。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一個充滿原始野性和人文氣息的中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屬於徐霞客的獨特魅力,去體會那份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評分

翻開這本書,一股探險的熱情瞬間被點燃。徐霞客,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仿佛自帶一種江湖俠客的風範,又有著文人騷客的細膩。我腦海中浮現齣的,並非是枯燥的地名和路綫圖,而是他每一步行程背後所蘊含的勇氣和毅力。想象著他穿梭於崇山峻嶺之間,麵對未知的危險,卻依然堅持前行,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敬佩。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不畏艱險、剋服睏難的真實寫照,感受到他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他是否曾在某個時刻感到疲憊和孤獨?他又如何從這片土地上汲取繼續前進的力量?我想象著他觀察山川地貌,記錄風土人情時的專注,他筆下的文字,或許會帶著溫度,帶著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見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更像是一部關於勇氣、堅持和探索精神的史詩,等待我去細細品讀,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評分

裝幀不錯,運送及時,包裝有待提升。

評分

很值得學習,天地的精華

評分

書中介紹徐霞客曾到上海佘山拜訪陳繼儒

評分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一部傳奇著作,早就想看看瞭。

評分

還沒有看完,看得挺慢的,古文還是很精練,幾個字就把好多事情說清楚瞭。

評分

《徐霞客遊記》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曆史遺跡,這些在生活中並不常見的名詞。為此,我們不但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對於原文中齣現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釋中將古地名的地理位置準確標示齣來,減少瞭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地理位置描述的睏惑和障礙。更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後,我們按照整部書的風格選取瞭精美古樸的木版畫,配閤圖說,或是概括性地介紹瞭書中齣現的風景名勝,或是介紹徐霞客當年途經之處的人情風物。呈獻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一種文化和藝術美感上的提升。

評分

閑時隨便看看也不錯。

評分

我一邊讀一邊找圖片 有人說徐霞客是地理學傢 但他的文字更為華美 還是一名文學傢

評分

清江碧水洗俗塵,影落波心逐月魂。 薄酒一樽遷客喜,晚風新處是黃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