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令人悲观的是,专家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一,专家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迫切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内容简介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是《语文学习》杂志的老作者,也是全国知名的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领域,自成一家,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解读颇有独到之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收录了孙绍振对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赏读分析文章。这些分析文章深入浅出,既在文学评论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对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对中学生阅读具有启发意义。书中应用的阅读分析方法,就像一种简单好用的工具,方便老师和学生掌握,并推广应用到更大范围的阅读实践中。《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2版)》拟与钱理群《名作重读》重版同时推出,有利于制造更大的市场影响,争取读者。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0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学,1995年香港岭南大学访问研究。现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北大校友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孙绍振如是说》《挑剔文坛》《文学性讲演录》《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幽默逻辑探秘》《幽默理论基础》《漫话幽默谈吐》《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对于中学语文的积弊,他(孙绍振)是英勇的炮手;对于文本分析从操作性系统了了法来说,他堪称工程师。
——谢冕
辩证法在孙绍振手中是自由的乌。
——舒婷
孙绍振秉持“不泥国粹,不拜洋人”的原创精神,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研究范式和一套相当完整的理沦体系,并且从原创的角度质疑规范对于思想的限制
——谢有顾
《名作细读》,是本年度阅读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王荣生
读《名作细读》,让人感兴趣的是孙绍振的阅读理念和解读思路。……他的分
目录
修订前言之一
修订前言之二:答读者问13则
自序
第一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
前言:夏天为什么缺乏诗意经典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辛弃疾
春天:两种不同的现代诗情
春/艾青
初春/王宜振
春天: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解读朱自清的《春》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一种秋天的当代诗意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
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毛泽东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毛泽东
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章 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前言: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挣扎——解读李白的《下江陵》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解读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踏上人生的旅途,寻找精神的“旅店”——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三章 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
前言:不能拘泥于情趣
解读杨振宁的《邓稼先》
解读《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解读《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解读陈毅的《梅岭三章》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兼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的关系
叙述胜于描写——解读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
谐趣和理趣的交织——鲁迅《自嘲》解读
解读臧克家《有的人》
“愚公”还是“智公”“智叟”还是“愚叟”——解读《愚公移山》
象征和系列意象——解读高尔基的《海燕》
附:
《水浒传》:什么样的英雄崇拜
第四章 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
前言:贴近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进入孩子的感觉世界——解读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
文本语义和幽默感——解读舒婷的《童年絮味》
《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个性
解读哈谢克的《黑信》
解读聂绀弩的《我若为王》
附:
《朝花夕拾》中含笑的批判——走近伟大作家的童心
契诃夫小说中的儿童心理
舒婷诗歌中人的价值
第五章 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
前言:在非诗意的亲子之爱面前睁开眼睛
《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
解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解读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听觉、记忆、动机发生变异的奇观——“安娜-卡列尼娜回家看儿子”片段解读
解读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解读泰戈尔的《金色花》
第六章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前言:生命的价值不限于人类
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解读梁实秋的《猫的故事》
解读蒲松龄的《狼》
解读刘基的《说虎》
解读周晓枫的《小地主》
附:
《西游记》中动物的特点
第七章 进人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
……
精彩书摘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啭。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在这首诗写出来以后几百年,也就是明朝,还是个有一点名气的诗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
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香鸟语而已。
前言/序言
《文学的显微镜:以微观视角审视经典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收录经典作品的选集,也非对某一特定文学流派的宏观概览。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旨在提供全新阅读视角的学术专著,致力于引导读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致与深入,去“解剖”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作者以“微观分析”为核心方法,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精密的有机体,通过放大镜一般的审视,揭示其内在的运作机制、精巧的结构布局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精心编织的深层意蕴。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笼统的赞誉与泛泛的解读,进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体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细读”之旅。 本书的根本目标在于,教会读者如何“看清楚”一部文学作品。我们都知道,阅读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是感受其音韵、捕捉其节奏、体会其象征、洞察其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分析其叙事策略的巧妙之处。然而,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习惯于快速浏览,将作品视为一个整体,却忽略了构成这个整体的无数精妙细节。《文学的显微镜》正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它将目光聚焦于文本最微小的组成单元——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排列、意象的反复出现、人物的微妙动作、对话的潜台词,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通过对这些“微观”元素的层层剖析,本书旨在显露文学作品“宏大”艺术效果的“幕后秘密”。 本书的结构设计独具匠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来介绍文学作品,而是围绕着“微观分析”这一核心方法,提炼出若干关键的分析维度。这些维度既是阅读的工具,也是解读的路径。每一章都将选取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经典文本作为“样本”,进行示范性的微观解构。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引导,学习如何将一首诗歌的韵律拆解成音节的组合与押韵的技巧;如何将一段小说的叙事节奏感,分析到句子的长短、段落的划分以及信息释放的顺序;如何将戏剧对话中的情感张力,挖掘到每一个停顿、每一个省略以及每一个反问之中;如何将小说人物的塑造,置于他们每一个具体的言行、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描写之中进行审视。 例如,在讨论“词语的力量”时,作者不会满足于解释一个词语的字面含义,而是会追溯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多重涵义、文化联想以及作者赋予它的独特情感色彩。我们会看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形容词,在作者的笔下如何能瞬间点燃读者的想象,一个动词的精确运用,又如何能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同样,在分析“句法的美学”时,本书将展示简单的陈述句、复杂的复合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不同句式结构,如何通过其内在的韵律、节奏和强调重点,深刻影响着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长句的铺陈可以营造一种舒缓或沉思的氛围,而短句的连用则可能带来急促或紧张的感受。 本书对于“意象与象征”的解读,也绝非流于表面。作者会引导读者去关注意象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与其他意象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发生意义的演变。一朵花,可能不仅仅是美丽的象征,也可能是生命易逝的警示;一个物件,可能隐藏着角色命运的伏笔,或者映照出时代变迁的痕迹。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细致的追踪与分析,读者将能够构建出对作品更具深度和层次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叙事视角与时间处理”的精妙之处。同一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会带来亲切感与主观性;而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则能展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真相。作者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叙事者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来引导读者的情感,操控读者的认知,甚至制造悬念和误导。同时,时间在文学作品中的流动并非总是线性的,插叙、倒叙、补叙等手法,如何被用来构建复杂的叙事结构,引发读者的思考,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在人物分析方面,《文学的显微镜》摒弃了刻板的人物类型化划分,而是强调从人物的“行为”与“动机”入手,细致入微地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会带领读者分析人物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非语言的表达,甚至其沉默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对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的捕捉,以及他们与环境、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精心挑选的文本片段进行示范。作者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旨在将复杂的文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阅读技巧。每一章节的结尾,都可能包含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或练习,鼓励读者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文学的显微镜:以微观视角审视经典文本》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它希望通过提供一套系统的、实用的微观分析方法,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自己阅读的“侦探”。我们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充满好奇与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其篇幅长短,无论其体裁如何。因为一旦掌握了微观分析的视角,即便是最熟悉的篇章,也可能焕发出全新的光彩,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将如同一颗颗被抛光的宝石,在你的眼前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让你真正领略到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本书献给所有渴望深化阅读体验、探寻文学本质的读者,它是一次关于如何“看见”文学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