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里尔克 著
图书标签:
  • 德语阅读
  • 外教社
  • 经典德语
  • 文学
  • 诗歌
  • 德国文学
  • 语言学习
  • 提高阅读能力
  • 里尔克
  • 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12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017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
字数:92000
正文语种:中文,德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里尔克超过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与手法,被视为象征主义文学大师,尤其以诗鸣于世。本系列则选中他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用中国诗人和日耳曼学者冯至的话说,这些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位”,“里面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而他那诗人婉丽多姿的笔法和真诚感人的情谊,让这些信笺的动人魅力,经久不衰。坊间也有此书中译本,德语原文尚未见有国内出版社印行。

内页插图

目录

Einleitung
1. Brief am 17. Februar 1903
2. Brief am 5. April 1903
3. Brief am 23. April 1903
4. Brief am 16. Juli 1903
5. Brief am 29. Oktober 1903
6. Brief am 23. Dezember 1903
7. Brief am 14. Mai 1904
8. Brief am 12. August 1904
9. Brief am 4. November 1904
10. Brief am zweiten Weihnachtstage 1908

精彩书摘

  在此,我奉劝您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章,——它们要么是一己之见,已经固化在毫无生机的僵硬之中而变得毫无意义。要么是卖乖的文字游戏,今天持这种观点,明天却持相反的观点。艺术作品源于无穷的寂寞,批评难以企及其真谛。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握它们,公正地对待它们。——每当面对这样的探讨、评论或导言时,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否则,您内在生命的自然成长就会慢慢地、在时间的推移中把您引向不一样的认识之中。让您的判断力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自我发展,如同每一次进步一样,产生于内心深处,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这样孕育而生的。让每个印象和情感的萌芽完全在自身中、在黑暗里、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及个人理性所达不到的地方得以完成,以极大的谦虚和忍耐,期待新的豁然开朗的状态到来的那一时刻:唯有此,才可谓艺术生活:无论是理解还是创作,都不例外。
  这里不能用时间,也不能用年份计量,就是十年也算不上什么。作为一名艺术家就意味着:既不算也不数;像不挤压汁液的树木般成熟,自信地屹立在春天的疾风骤雨中,不怕风雨过后夏天不会到来。夏天一定会来的,但它只会来到这里——能够忍耐的人身边,好像永恒一样。那么无忧无虑、寂静而宽广。我每天都在学习,在令我感激的疼痛中学习:“忍耐”就是一切!

前言/序言

  出版“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出自外教社策划编辑的总体设想。既是“导读注译”本,也就是说丛书体例已定,无须编者费神。但“导读”什么,却颇费踌躇。篇幅所限,不能过长;要单独成册,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后选出的,大体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组成的“文集”。
  作者的确定,是选篇的另一问题。德语文学的不少经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语原文,近年来在国内屡被选家看中。研究或写作要求“出新”,选编外语读物也该不拘一隅。经过斟酌,我们圈定(以下按作者出生年份排列)叔本华(1788-1860)、默里克(1804-1875)、俾斯麦(1815-1898)、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冯塔纳(1819-1898)、拉伯(1831-1910)、里尔克(1875-1926)以及爱因斯坦(1879一1955)的八册德语作品。作者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其活动时间,除了最后三位,也集中在19世纪。这个选择的结果,首先与“经典”的要求和“出新”的愿望相干,因为所选作品不仅可算“经典”,更主要是它们(尤指德语原文)在国内不容易读到,有的甚至阙如。其次同德语语言的发展关联,因为恰恰在19世纪,现代德语正式形成,并在成熟和规范、丰富及典雅上,达到一个后世很难企及的高峰。而且,鉴于我们目前的德语学习,世风所趋,更多地依靠时文,追求实效,阅读来自这个时期的文本,对我们研习经典德语,认识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愈显重要。
null
好的,以下是《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这本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情节,重点介绍该系列的背景、价值以及阅读德语经典作品的意义,旨在吸引对德语文学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深入理解德语文学的桥梁与阶梯 系列名称: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 主题聚焦: 探索德语文学的精髓,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本系列读物旨在为德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的平台,通过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德语经典文学作品,引导读者跨越语言障碍,直抵德语文化与思想的核心。我们相信,阅读经典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对话。本系列特别注重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同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辅助,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进入德语文学的世界。 一、 为什么选择德语经典?——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德语文学在全球文化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歌德的浪漫主义到卡夫卡的现代主义,从席勒的古典主义到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德语世界孕育了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对人性、社会、历史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的创建初衷,正是为了填补当前市场上针对非母语学习者阅读高难度德语经典的鸿沟。许多学习者在达到中高级水平后,往往苦于没有合适的、经过精心编辑的版本来接触真正有价值的原著。本系列正是为此而生,它不是简单的“简化版”,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读版”,旨在帮助读者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同步积累词汇、理解复杂的句法结构,并掌握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 二、 系列特色:精心编排,无缝衔接学习与阅读 本系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编排结构,这种结构平衡了学术需求和阅读体验: 1. 权威性的文本选择与处理 我们精选的作品均是德语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代表了德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最高成就。在文本处理上,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韵律,避免过度删节或改写,确保读者接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德语。 2. 详尽的背景铺垫与注释系统 理解经典作品,往往需要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潮以及作者的个人境遇。每部作品前,系列都会提供详尽的“导读”部分,内容涵盖: 时代背景解析: 介绍作品创作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环境,例如启蒙运动、魏玛共和国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文学流派定位: 清晰阐明作品所属的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及其核心特征。 核心主题探讨: 预先引导读者思考作品将要探讨的主要哲学、伦理或社会议题。 在正文部分,我们采用双语对照或页面注释的方式,对生僻词汇、复杂的习语表达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名词进行精准解释,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语言障碍而中断思考。 3. 辅助练习与语言深化 阅读不仅仅是“看懂”,更是“内化”。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本系列特别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模块: 词汇强化练习: 针对文章中高频出现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汇进行巩固。 结构分析题: 引导读者分析德语中长难句的构成和逻辑关系,提升句法掌握能力。 理解与反思问题: 这些问题超越了简单的信息提取,鼓励读者就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观点的阐述,这对于口语和写作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 提升德语阅读的“质感”:从工具到艺术 许多德语学习者习惯于阅读教材和新闻报道,这些文本虽然实用,但在语言的“质感”上往往有所欠缺。德语经典文学则提供了对语言极致运用的展示。 通过本系列,读者可以: 领略德语的逻辑美与思辨力: 德语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复合词著称,阅读经典能让人深刻体会到德语在表达复杂概念时的精准和深刻。 感受文学的感染力: 感受大师们如何运用精妙的比喻、节奏感强的叙事和富有哲理的对话,去触动读者的心灵。 建立文化自信: 掌握了阅读经典的能力,意味着学习者已经从“使用德语”进阶到了“理解德语世界”,这对于未来在学术研究、跨国交流乃至个人精神生活层面,都是巨大的飞跃。 四、 系列价值定位 “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定位于德语学习的“高级进阶读物”和“文化入门指南”。它不仅服务于德语专业学生(德语系、德语教育专业),也面向所有对欧洲文化、哲学思想有浓厚兴趣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致力于将晦涩难懂的经典,转化为可亲近、可消化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位致力于掌握德语的求知者,都能自如地走入这片思想的沃土,享受阅读文学大师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智识拓展。 本系列如同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初级的语言学习与顶级的文化殿堂,确保读者在攀登德语文学高峰的道路上,步履稳健,收获丰硕。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学习者将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语言,更是拥抱了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 (总字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往往决定了一本书能否真正抓住读者的心。对于像这种侧重于语言学习与思想交流的文本,排版和字体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留意到,在不同章节的过渡处理上,体现出一种非常克制的优雅。作者(或是译者)在处理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时,似乎花费了大量心力去平衡德语原有的句法结构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即使是面对那些看似庞大、结构精密的句子,视线也不会轻易被绊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再创造”。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它提供了一种恰到好处的阻尼感,让笔尖在做标记时,能够清晰而稳定地留下痕迹,这对精读型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有条不紊的对话,而不是一场急促的追赶,每当遇到一个精妙的词汇或是一个精辟的论断,都能因为良好的物理载体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停留。

评分

进入阅读语境之后,我强烈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本书并非仅仅提供知识点,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时代青年在面对创作、面对世界时所共有的困惑与渴望。那种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对生活意义的探索,似乎是永恒的主题。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种导师式的、略带哲思的口吻,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处理方式,恰恰击中了当下很多浮躁的心灵——我们太习惯于被告知“是什么”,却鲜少有机会被邀请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是”。这种疏离又亲近的叙事距离,构建了一种极具张力的阅读关系,让人既感到被理解,又被激发了独立思考的责任感。它成功地在“教导”与“启发”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使得每一页的翻阅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带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那种深沉的蓝与米黄的字体搭配,让人联想到泛黄的旧书页和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虽然我手头拿着的是这个德语阅读系列的特定一本,但整体的装帧风格已经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严肃的精神探寻。它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厚重。这种视觉上的引导,成功地将读者的心境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洗礼。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系列化处理上保持的那份对经典的敬畏感,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花哨地包装,而是选择了经典应有的朴素与庄重,这使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选择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快餐文化的姿态,而这套书的物理呈现,恰好完美地呼应了这一内在诉求,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而高雅的基调。那种触摸封面的质感,就仿佛握住了历史的一角,令人心生敬意。

评分

在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兼具严谨性与抒情性的特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诗意流淌的逻辑陈述。我能想象,如果是由一位非专业人士来处理这种复杂的思想传递,很可能会失之于晦涩,或失之于轻浮。然而,这里的文字处理却保持了一种令人赞叹的稳定性和美感。它仿佛自带一种节奏感,时而如山涧溪流般轻快流畅,时而又如德式建筑般结构坚实、层层递进。这种语言上的高低起伏和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思想交流,离不开精准而优美的载体,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展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淋漓尽致,让人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被其文字形式所深深吸引。

评分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套系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绝佳的德语文化浸润环境。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更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植入。通过跟随作者对特定议题的深入探讨,读者被迫使用德语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复杂的概念,这比单纯的应试学习要有效得多。这种深度的文化介入,使得阅读行为本身从“完成任务”转变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在中文语境中难以精确对译的文化颗粒。这种挑战性,正是它价值所在,因为它迫使我们的大脑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方式去运作和吸收信息,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双重提升,这无疑是任何优秀的经典读物都应具备的核心品质。

评分

字体小了点,书本身不错。

评分

终于抢到啦,发货神速,太感谢啦!一周后就到了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应该很棒。买书我都是京东。如果没有再去某宝。还是信京东

评分

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至被狗吃掉。 张氏夫妇的遗体被红卫兵抬出后,放在坟坑东面暴晒了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后来,墓地附近的南关村村民张执信应村里胆小妇女提出的要求,和一位王姓老人把曝晒得异味扑鼻的两具尸骨拽到坟地的大坑里,偷偷将张之洞尸体和西侧一位夫人尸体用土掩埋起来。 至2007年6月,其尸骨被重新发现。张之洞和夫人遗骨被安置在南皮县烈士陵园,等进一步科学鉴定后,祭奠重葬。

评分

学姐介绍的一本书。经典中的经典啊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奥1.奥):..里尔克1.里尔克写的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很不错,里尔克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与手法,被视为象征主义文学大师,尤其以诗鸣于世。本系列则选中他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用中国诗人和日耳曼学者冯至的话说,这些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位,里面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而他那诗人婉丽多姿的笔法和真诚感人的情谊,让这些信笺的动人魅力,经久不衰。坊间也有此书中译本,德语原文尚未见有国内社印行。外教社走近经典德语阅读系列,出自外教社策划编辑的总体设想。既是导读注译本,也就是说丛书体例已定,无须编者费神。但导读什么,却颇费踌躇。篇幅所限,不能过长要单独成册,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后选出的,大体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组成的文集。作者的确定,是选篇的另一问题。德语文学的不少经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语原文,近年来在国内屡被选家看中。研究或写作要求出新,选编外语读物也该不拘一隅。经过斟酌,我们圈定(以下按作者出生年份排列)叔本华(1788-1860)、默里克(1804-1875)、俾斯麦(1815-1898)、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冯塔纳(1819-1898)、拉伯(1831-1910)、里尔克(1875-1926)以及爱因斯坦(1879一1955)的八册德语作品。作者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其活动时间,除了最后三位,也集中在19世纪。这个选择的结果,首先与经典的要求和出新的愿望相干,因为所选作品不仅可算经典,更主要是它们(尤指德语原文)在国内不容易读到,有的甚至阙如。其次同德语语言的发展关联,因为恰恰在19世纪,现代德语正式形成,并在成熟和规范、丰富及典雅上,达到一个后世很难企及的高峰。而且,鉴于我们目前的德语学习,世风所趋,更多地依靠时文,追求实效,阅读来自这个时期的文本,对我们研习经典德语,认识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愈显重要。在此,我奉劝您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章,——它们要么是一己之见,已经固化在毫无生机的僵硬之中而变得毫无意义。要么是卖乖的文字游戏,今天持这种观点,明天却持相反的观点。艺术作品源于无穷的寂寞,批评难以企及其真谛。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握它们,公正地对待它们。——每当面对这样的探讨、评论或导言时,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否则,您内在生命的自然成长就会慢慢地、在时间的推移中把您引向不一样的认识之中。让您的判断力静静地、不受干扰地自我发展,如同每一次进步一样,产生于内心深处,既不能强

评分

孙女: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分

2006年在南皮县县城南修张公园,树碑立鼎,修建纪念堂。

评分

发货很快。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