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辞典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采用了雅致的深蓝色硬壳封面,辅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书架上显得低调而又不失档次。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厚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内页的排版布局,采用了双栏对照的设计,将汉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条清晰地划分开来,中间用一条细线巧妙地区隔,极大地提升了查找效率。字体大小和字号的选取也恰到好处,无论是对资深研究者还是初学者而言,都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装订工艺也属上乘,书脊平整,翻开时没有出现书页松动或脱落的迹象,给人一种可以长期信赖的工具书质感。整体来看,从外在的视觉冲击到内在的触觉感受,这部辞典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这部辞典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语言演变和文化差异的捕捉上。政治外交领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新的概念和修辞手法层出不穷。我观察到编者们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近年来,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阿双方交流中出现的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将其收录其中。例如,一些涉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前沿议题的对应词汇,都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精确的翻译。这说明编纂团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持续关注现实世界的政治动态。对于任何希望保持其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读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与时俱进的词典,无异于获得了一张通往最新国际话语体系的门票,它确保了我们使用的语言是现代的、被广泛接受的,而不是过时的、造成误解的。
评分与其他工具书相比,这部《汉语阿拉伯语政治外交词典》给我带来了一种知识的“深度沉浸感”。这不是一本你翻完一个词条就合上的书,它的编排结构鼓励你去探索词汇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权力结构。例如,当你查阅一个特定的阿拉伯语的“权力”相关的词根时,它往往会关联展示出不同政治语境下该词根衍生出的多个含义,比如“权威”、“统治权”、“影响力”等,并清晰地标明了它们在不同政治流派或历史时期中的细微语义差别。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迫使读者去思考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翻译”,更是“教你如何理解不同政治文化中的概念构建”,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对双边政治话语体系的驾驭能力,其学术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我深知专业词典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这部辞典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础政治术语的简单罗列,更在许多高阶、细分的专业领域,例如特定历史时期的外交文书用语、当代中东地区特有的政治派系称谓等方面,提供了精确且符合语境的对译。我特别留意了几个我经常感到困惑的复杂概念,比如“非对称性威慑”或“伊斯兰合作组织”内部某些特定职能的称谓,该词典均给出了贴切的阿拉伯语表达,并且附带了简要的解释或语境示例,这对于我们撰写深度分析报告时,避免因术语翻译失误而导致论点偏差至关重要。这种对专业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远非一般市面上粗制滥造的速成词典可比拟。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次重要的商务谈判前夕接触到这部工具书的。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严肃的学术性词典抱持着一种“望而生畏”的态度,担心其过于学术化,会影响日常沟通的流畅性。然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它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除了标准的拼音和笔画索引外,还特别设置了“情景速查”板块,例如“会谈开场白”、“协议条款确认”等,这些实用的短语和表达可以直接拿来套用,极大地缓解了我在高压跨文化交流中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阿拉伯语句式不仅语法正确,更符合阿拉伯文化中表达协商、尊重与谨慎的语言习惯,这使得我在与对方交流时,显得更加专业和有礼貌,无形中为谈判的顺利推进创造了积极的氛围。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编纂者雅古特(公元1179-1229年),全名希哈布丁•艾布•阿卜杜拉•雅古特•本•阿卜杜拉•哈马维•罗米•巴格达迪。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著名辞书编纂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祖籍东罗马帝国,卒于阿勒颇。著述颇丰,其中以《地名辞典》和《文学家辞典》最为著名。《地名辞典》“集当时地理学之大成”,记述了从新几内亚到大西洋的山川、河流及各国的主要城市、商道和名胜等,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全书约450万字。书前有序言(约1万字)和导言(共5章,约3.5万字)。原书为作者亲笔缮写。全书最初分为28册,每册根据地名第1和第2个字母分为28章。后世抄本和印刷出版卷数各异。 ◆ 萨迪尔书局(贝鲁特),1995年套色第2版,7卷本。葛按:《地名辞典》关于中国的部分内容,费琅在其《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以下简称《辑注》,中译本由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中一些记录。但鉴于他所关注的是整个“东方”,所以有关中国的内容遗漏甚多。《地名辞典》有一专门辞条讲述“中国”,计1万余字,与本文所依据的版本对照,费琅除最后几行字外,全部采录。但该辞条之外的“中国”,费琅只提到9次。而实际上雅古特仅在导言中便提及中国22次之多。全书除去专讲中国的辞条外,提到“中国”至少也在110次以上。本连载为节省篇幅计,对费琅所辑的“中国”将加以注明,暂不复译。 §1第一卷,第18页:他们的学者说:“想象中,倘若从地球表面的一点挖下去,将挖到地球的另一面。比如说,如果从福珊吉钻下去,将穿透到中国大地。” (1) 福珊吉(Fushanj)雅古特在本辞典中说,此地是距呼罗珊赫拉特城(今阿富汗境内)10波斯里的一个小城,位于一个林木茂密,果树繁多的河谷之中。 §2,第1卷,第18-19页:杜里诺斯说:“大地(长)2万5千波斯里(法尔萨赫),其中突厥和中国1万2千波斯里,罗姆5千波斯里,巴比伦1千波斯里。” (1)法尔萨赫,一般认为是波斯语,既是时间单位又是长度单位。确切长度众说纷纭。《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明为6.24公里。《蒙吉德》词典解释为:“等于3哈希姆里,据说等于1万2千腕尺。它大概相当于8公里。”雅古特本人在《地名辞典》导言中对此词有专门论述,援引了前人认为其为阿拉伯语的论据,未下定论。他基本认为等于3古里(米勒),并说:“有人说等于7千步。”笔者参考有关学者的译法,暂将“法尔萨赫”译作“波斯里”,将“米勒”译作“古里”。(2)阿拉伯人一般指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有时指希腊,也泛指地中海北岸地区。 §3,第1卷,第19页:据说,(大地的)北半部有4千座城市。北半部也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有人烟的。西北部分,从伊拉克到杰济拉、沙姆、埃及、罗姆、法兰克、罗马、苏斯和赛阿达特岛(幸福岛);东北部分,从伊拉克到阿瓦士(又译作阿赫瓦兹)、吉巴勒、呼罗珊、吐蕃,再到中国,再到瓦格瓦格。(1) 原意为岛屿、河洲。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家指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即今叙利亚北部地区。(2) 阿拉伯地区叫苏斯的地方很多。此处指位于马格里布靠近大西洋的苏斯城。(3) 亦称幸福群岛或不朽群岛,指今加纳利群岛。(4) 吉巴勒(Al-jibal),阿拉伯语“山”的复数。指伊斯法罕、加兹温、哈马丹等今伊朗境内的广大地区。亦称杰拜勒(“山”的复数)。
评分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奖励,好的评价还会在首页展示并有额外的积分奖励哦!
评分满意,初学者!
评分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奖励,好的评价还会在首页展示并有额外的积分奖励哦!
评分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挺实用的词典,用的不是很多,但特定内容的时候还是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