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其成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哲学
  • 中医药
  • 七年制
  • 规划教材
  • 新世纪
  • 高等教育
  • 中医基础
  • 哲学
  • 教材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1565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49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6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为编写原则。力求客观地阐述中医学的哲学范畴、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力求反映当今中医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力求为解决中医理论、临床、科研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和哲学指导,为中医学的未来发展探明方向。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哲学”,下篇为“中医哲学”。“中国哲学”部分主要讨论从先秦到清代的哲学,以介绍历代重要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为主;“中医哲学”主要讨论中医学的道论、气-阴阳-五行论、生命观、思维方法,并比较了

目录

导论
上篇 中国哲学
第一章 先秦哲学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
一、原始宗教
二、神话传说
第二节 《周易》
一、《周易》的构成与性质
二、《周易》古经
三、《周易》大传
第三节 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
三、“和同”思想与阴阳五行
第四节 儒家
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二、孟子“人性善”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三、荀子以“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道家
一、老子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
二、庄子相对主义为特征的哲学思想
第六节 墨家与名家
一、墨家
二、名家
第七节 阴阳家与杂家
一、阴阳

前言/序言


《中医哲学基础》:探索古老智慧的现代视域 本书并非旨在为您介绍一本特定的教材,而是致力于拨开笼罩在中医古籍之上的学术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石,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去感受先哲们如何以一种别样的视角观察生命、理解健康、阐释疾病,并最终形成一套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 一、 中医哲学的源头与特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理解中医,必须先理解其哲学根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深受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深刻地渗透到中医的理论构建中。“天人合一”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观念。它并非简单地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中医将人体的生命活动置于宏大的宇宙框架下进行审视。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功能,都被视为与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大地的禀赋息息相关。例如,“天有四季,地有五行,人有五脏”,这便是将宏观的自然节律与微观的人体生理紧密联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变化,如潮汐般随着月亮的盈亏而波动,呼吸的节奏与大气的流动同频共振。这种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大系统中的观察方式,赋予了中医一种整体性的哲学色彩。 动态平衡的视角: 与西方医学侧重于物质结构和静态平衡不同,中医更强调生命过程的动态平衡。“阴阳”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哲学范畴,并非僵化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体的健康,便是在阴阳不断消长、平衡中的一种动态和谐状态。一旦阴阳失衡,便会引发疾病。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中医能够捕捉到生命过程中细微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朴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织: 中医哲学并非纯粹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它承认物质基础(如形体、精血、津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高度重视“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能量形式,以及“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既有物质属性,又具有能量和信息的功能。“神”则被认为是生命的主宰,是意识、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的载体。中医认为,形与神相互依存,物质的病变会影响精神,而精神的失调也会导致躯体的疾患。这种辩证的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中医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 中医的哲学工具箱:阴阳五行与象数思维 中医在观察和解释生命现象时,运用了一套独特的哲学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辩证哲学: 阴阳不仅是描述事物属性的范畴,更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根本法则。 对立与统一: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如昼夜、寒热、动静、升降。它们相互排斥,但又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的存在,以对方为前提。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它们在运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昼夜更替,四季轮回。这种转化是生命活动永不停息的动力。 相互消长: 阴阳的力量在运动中此消彼长,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在中医的实践中,阴阳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例如,人体体表的阳位,内里的阴位;生命活动的阳性(动)、阴性(静);疾病的寒证(偏阴)、热证(偏阳)等等。 五行学说的类比与系统思维: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古人对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概括。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乘侮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类比对应: 五行并非指具体的五种物质,而是对事物属性的一种类比。木的生长、火的热烈、土的承载、金的收敛、水的润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药物特性、季节气候等。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生克制化: 相生是指一种五行对另一种五行有促进、滋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相克是指一种五行对另一种五行有制约、约束的作用(如木克土)。这种生克关系维持着五行之间的平衡。 乘侮: 当生克关系失调,出现一方过度制约另一方,或被对方过度侵犯时,便会出现“乘”(过度制约)和“侮”(被欺侮)的病理现象。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系统思维能力。它帮助中医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功能、各种病变,以及外界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分析和理解。 象数思维与直观悟性: 与西方科学强调量化分析不同,中医更多地运用“象数思维”。这里的“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特征,“数”是指事物的数量、比例、规律。中医通过观察事物的“象”(如面色、舌苔、脉象、症状),来推断其内在的“数”(如脏腑功能的强弱、病变的深浅、阴阳的偏盛偏衰)。这种思维方式更侧重于整体的感知和直观的悟性,是一种“象外之象”、“数外之数”的探求。例如,看到一个人面色晦暗,中医不会仅仅停留在“晦暗”这个现象上,而是会联想到可能是肾精不足或血瘀等内在的“数”出了问题。 三、 中医的生命观:精气神与形神合一 如果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解外部世界和事物关系的哲学工具,那么“精”、“气”、“神”则是中医认识生命本体的核心概念。 精:生命的物质基础与本源: “精”在中医中具有多重含义,既指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如肾精、血、津液;也指生殖之精,是生命繁衍的本源。肾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濡养脏腑,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殖功能。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体质、抗病能力和寿命。 气:生命的动力与活力: “气”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抵御外邪的动力。人体的“气”包括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气的充沛与否,关系到人体的活力、免疫力。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 神:生命的主宰与精神活动: “神”是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是意识、思维、情感、精神的总称。心藏神,是神明居所。神的正常活动,是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神衰则气散,人便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的体现: “形”指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生命活动。中医强调“形神合一”,认为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健康的个体,必然是形体充实、神气充沛;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形体或精神的某个方面出现了失调,并进而影响到整体。因此,中医的治疗,既要注重调整形体(药物、针灸),也要注重调养精神(情志疏导、养生保健)。“治病求本”,有时候“本”在形,有时候“本”在神。 四、 中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从象到数的转化与整体调控 中医独特的哲学思维,造就了其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象”到“数”的思维模式: 中医的诊断过程,便是从“象”到“数”的典型体现。望(观气色)、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症状)、切(触脉搏)等四诊合参,就是通过观察事物的“象”(外在表现),来推断内在的“数”(病变本质)。例如,脉象的浮沉滑数,舌苔的薄厚白腻,都“象”地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与深浅等“数”。 整体观察与辨证论治: 中医不孤立地看待疾病,而是将患者置于整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一个病人,无论其表现出何种症状,都会被纳入到“证”(症候群)的范畴来理解。辨证论治,便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它强调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而非套用统一的模式。 治未病与顺势而为: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重视“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或在疾病初期就加以干预,防止其发展。这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养生保健的哲学思想。顺应四季变化,调整起居饮食;疏导情志,避免过度激愤;适度运动,强身健体,都是“治未病”的具体体现。同时,治疗中也强调“顺势而为”,即根据疾病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体的自然反应,来采取最恰当的干预措施,而非强制对抗。 五、 结语: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中医哲学基础》并非仅仅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复述,而是试图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物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从未停止。中医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理解健康、应对疾病的全新模式。它提醒我们,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整体,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环境,都息息相关。 学习中医的哲学基础,就像是在一座古老的宝库中发掘珍贵的瑰宝。这些瑰宝或许形态古朴,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实用价值,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医学的理论,更是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中医,更能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对生命、健康乃至整个宇宙的认知,从而以一种更加 holistic(整体的)、balanced(平衡的)和sustainable(可持续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中医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绝佳机会。书中对“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等核心哲学思想的阐释,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医的治疗理念。我深刻理解到,中医的“道法自然”,并非是听任疾病发展,而是强调尊重人体的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疗效。这种理念,在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尤为关键。书中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指关注患者的疾病,更包含了对患者整体生命状态的关怀,包括其情志、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全人医疗”不谋而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辨证论治”哲学基础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并非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基于一套深刻的哲学体系,通过对人体“证”的把握,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治疗原则,是中医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将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的初学者,对于中医的理论,我一直觉得它如同迷雾一般,难以捉摸。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五花八门,但真正能够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的却少之又少。《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辨证施治,如何开方用药,而是从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出发,去解释中医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之前一直困惑于“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将“天人合一”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去理解,让我明白,中医并非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是将人体看作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整体性的思维,贯穿了中医的始终,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医在调理身体时,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变化乃至季节气候的影响。书中对“气”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气”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在书中,我了解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中医通过观察和调理“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究,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深刻性。阅读此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那股强大的哲学力量。

评分

自从接触到《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过去,我总是被各种具体的方剂、穴位所淹没,觉得中医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中医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观。作者们以极大的耐心,将老子、庄子、孔子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与中医的理论体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之前对《道德经》中“道”的概念一直感到有些虚无,但在书中,我看到了“道”如何体现在中医的“自然无为”的治疗理念中,如何指导医生在治疗中顺应人体自身的规律,而非强行干预。书中的“阴阳”理论,也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阐述了其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在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五行”的论述,作者们通过对金木水火土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医如何将人体内脏与自然界的元素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套宏大的生命模型。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区别于西方医学的关键之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医,必须先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医学知识,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深邃的层面去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中医的书。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理论有些玄乎,比如“五行生克制化”之类的,总觉得难以理解。然而,《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用一种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中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作者们从《易经》等经典中汲取灵感,将“阴阳”、“五行”等概念,置于一个更加宏观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去解读。我看到了“阴阳”是如何体现在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原则中的。比如,书中对“寒热”、“虚实”的辩证分析,都离不开阴阳理论的指导。同时,我也对“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与人体的脏腑、情志等相互对应。书中对“天人合一”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中医为何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协调。这种将人体视为宇宙一部分的思维方式,是中医重要的哲学基础。它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

评分

当我翻开《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大多是关于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剂的介绍。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严谨的方式,为我梳理了中医的哲学根源。我之前一直对“气”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觉得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气”是如何被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在人体内的运行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命活动。书中对“阴阳”的阐述,也让我认识到,阴阳并非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这种辩证的思维,贯穿了中医的始终,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的是“扶正祛邪”,而不是简单地“消灭病邪”。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君臣佐使”的解读,这不仅仅是药物配伍的原则,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关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学问,必须从其根基入手。《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它并非直接教授具体的医疗技术,而是深入到中医理论的核心——哲学思想。我之前对“气”的概念,一直感到有些模糊,认为它只是一个抽象的说法。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气”作为宇宙万物构成要素和生命活动动力的深刻阐释。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能量的,是生命运动的根本。书中对“阴阳”的辩证统一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动态平衡。这种辩证思维,贯穿了中医的始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整体观”的论述,它让我理解到,中医看待人体,是将身体、心理、精神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这种 holistic 的视角,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关键。它也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并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更是对整个人体状态的调理和升华。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中医哲学基础》,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医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充满敬畏,但常常感觉自己只窥见了冰山一角,许多理论根基都显得模糊不清。这次,我抱着深入探索的决心,翻开了这本教材。不得不说,它的内容确实扎实,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从哲学层面去剖析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气”等,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象”的阐释,中医的诊断并非仅仅是病症的堆砌,而是对人体整体状态的“象”的把握,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同时,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如何影响中医理论的演变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汲取养分、不断发展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自己以往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为我未来更深入地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非晦涩难懂,作者们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是辅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读完《中医哲学基础》,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从“术”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之前,我总觉得中医的很多理论,比如“经络”、“脏象”等,都有些神秘主义色彩,难以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这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智慧。书中对“象”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中医诊断并非是对客观物质的简单测量,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象”的把握。这种“象”的把握,是中医认识事物、认识生命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包含了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的哲学思考,中医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与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昼夜节律、季节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不谋而合。书中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同时,书中也对中医的“德”的观念进行了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强调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注重医者的品德修养,以及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将哲学、医学、伦理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独特魅力之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吸引着我。《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探索中医哲学根源的需求。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之前一直觉得“形神合一”只是一个口号,但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详细的解释。作者们从哲学角度,阐述了中医如何看待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致用”的讨论,中医的哲学思想并非是空谈,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对“天人相应”的论述,就直接指导着中医如何根据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我之前在学习一些养生知识时,总觉得有些理论似是而非,但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养生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它让我明白,中医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健,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中医学生准备的,也为所有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中医哲学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感到好奇,特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但总觉得它们与现实生活有些距离。这本书,则巧妙地将这些哲学思想与中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之前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多停留在字面意思,觉得它是一种消极的治疗方式。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无为而治”是中医“顺应自然”的治疗理念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在尊重人体自身修复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最恰当的干预。这种“以正治邪,以虚治实,以静治动”的治疗原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哲学层面的深刻洞察。书中对“精气神”的论述,也让我明白了中医如何将人体的生理、心理、精神融为一体进行调养。这种整体观,是中医的独特之处,也让我对“治未病”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之前觉得“治未病”只是一个养生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深刻的哲学内涵,即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评分

帮人买的,好几本了,很好

评分

ok

评分

帮人买的,好几本了,很好

评分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为编写原则

评分

ok

评分

妈妈是搞中医的,她说这套教材很好,给她买的。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