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行政法(下)(第14版)

宪法与行政法(下)(第1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A.W.布拉德利,K.D.尤因 著,罗豪 编,刘刚,江菁 等 译
图书标签:
  • 宪法
  • 行政法
  • 法学
  • 法律
  • 教材
  • 大学教材
  • 政治
  • 法律法规
  • 法治
  • 公共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6137
版次:14
商品编码:1005375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法名著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宪法与行政法(下)(第14版)》是“公法名著译丛”之一,《宪法与行政法(下)(第14版)》共分14个章节,试图向读者提供一份有关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公法的资料翔实、内容专家的说明,具体内容包括人权的性质和保护、对隐私的保护、行政法的性质与发展、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三编 公民与国家
第19章 人权的性质和保护
A.英国的路径
B.《欧洲人权公约》
C.1998年《人权法案》
D.结论

第20章 公民资格、移民和引渡
A.公民资格
B.移民和驱逐出境
C.引渡
D.结论

第21章 警察和个人自由
A.警察的组织
B.个人自由和警察权力
C.警察拘留和讯问嫌疑人的权力
D.警察进入、搜查和扣押的权力
E.对滥用警察权力的救济
F.警察的责任和对警察的控制

第22章 对隐私的保护
A.保护隐私的理由
B.隐私和《欧洲人权公约》
C.监视:获取信息
D.对通信的截取
E.储存和加工信息
F.隐私与报刊
G.隐私和《人权法案》

第23章 表达自由
A.法律保护的本质
B.审查制度和事先约束
C.对电视和广播的规范
D.危害国家和破坏公共秩序罪
E.淫秽出版物
F.诽谤
G.泄密

第24章 结社与集会自由
A.结社自由
B.公共聚会的权利
c.公共游行和集会
D.集会自由和私人财产权
E.破坏公共秩序罪
F.警察和法院的预防性权力
G.集会自由和1998年《人权法案》
第25章 国家安全和官方机密

第26章 紧急权力与恐怖主义
A.运用军队协助警察
B.在北爱尔兰运用军队
C.军事管制法
D.战时与和平时期的紧急权力
E.紧急权力与恐怖主义
F.2000年《恐怖主义法》与北爱尔兰
G.国际恐怖主义:补充的权力
H.结论:恐怖主义和人权

第四编 行政法
第27章 行政法的性质与发展
第28章 授权立法
历史发展
授权立法的正当性
授权立法的特殊类型
命名法
对利益相关者的咨询
议会的控制
法定条规的公布
法院的挑战
行政规则的制定

第29章 行政司法
A.裁判所
B.公开调查
C.2005年《调查法》
D.议会监察专员

第30章 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一)
A.基于实体理由的司法审查
B.基于程序理由的审查
C.合理预期
第31章 行政行为的司法控制(二)

第32章 公共机关和政府的责任
A.公共机关和政府的侵权法责任
B.合同责任
C.讼诉中的政府:特权与豁免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三种没有搜查令情况下的搜查权力是搜查被捕者的家,尽管他或她被逮捕时或即将被逮捕之前并不在那儿。在普通法上,法院似乎并不愿承认任何这类权力。
  在杰弗里诉布莱克(Jeffreyv Black)案中,被告因为在一个公共场所偷三明治而被捕,然后被带到警察局并被起诉。警察告诉他想去搜查他的家。尽管他不同意,警察也没有搜查令,但他还是和警察一起来到家里,并让他们进入。结果在他家里发现了大麻,于是对他的起诉依据就改变为1971年毒品滥用法。法院认为这种搜查是不合法的,普通法上警察无权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搜查非逮捕场所。
  然而,该案暗示,如果该搜查是为了搜查与该嫌疑人被逮捕的罪名有关的证据,则可能会被允许,但本案实情并非如此,警察是用偷三明治作为搜查毒品的借口。如今,PACE第18条规定,如果警察或指定的社区支援人员有合理理由怀疑,因可起诉犯罪而被捕的任何人所控制或占有的任何场所存在与该案犯罪或与该案犯罪有联系的其他可起诉犯罪相关的证据材料(不包括受法律基本权利支配的物品),就有权进入和搜查该场所。因此,杰弗里诉布莱克一案在今天仍然会得到同样的判决,不过第18条的规定排除了对在合适案件中是否存在该权力的疑问。
国际私法精要与案例解析(第三版)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法学前沿出版社]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678-9012-3 页数: 约 780 页(含索引和案例附录) 装帧: 精装,配有护封,内文采用抗疲劳纸张印刷 --- 内容简介 《国际私法精要与案例解析(第三版)》是一部全面、深入、注重实践应用的国际私法领域权威教材与参考书。本书旨在为法学院学生、法律专业人士以及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公职人员,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与时俱进的国际私法知识框架。 本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案例资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近年来国际私法领域的重大理论发展、前沿司法判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新出现和亟待解决的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扩充。 一、 体系构建与理论深度 本书严格遵循现代国际私法学的核心结构,系统梳理了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历史沿革及学科定位。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导论与基础理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国际私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法律渊源(包括国内法、国际公约、区域性法律一体化成果)及其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新增了关于“法律冲突的全球化趋势”与“国际私法规范的国际化”的专题论述,分析了数字经济、跨国数据流动对传统冲突规范的冲击与重塑。详细解析了冲突规范的结构要素(索引、连结点、法律后果),并辨析了作为规范的国际私法与作为准据法的实体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准据法选择 这是本书的核心组成部分。针对合同法、侵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关键领域的涉外法律适用问题,本书进行了精细化的分析。 合同的准据法: 在详尽解读《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适用范围和效力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海牙选择法律公约》(Hague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Convention)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规则。对于服务合同、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最新的法律见解和判例指导。 侵权的准据法: 重点分析了侵权行为地法原则的局限性与修正(如最密切联系原则)。新增了对“网络侵权”、“产品责任”等新型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探讨,特别是针对跨境数据泄露、虚拟财产损害等热点问题。 身份关系与继承: 针对国籍与住所冲突下的身份关系(如收养、重婚的认定)以及继承的法律适用,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和相关国际条约,提出了更为审慎的裁判思路。 第三部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司法管辖 本部分聚焦于法院对涉外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不仅系统梳理了我国法院的地域管辖和职权管辖规则,还重点剖析了“最密切联系原则”、“契约条款的效力”在确定管辖权中的作用。尤其详述了域外证据开示、域外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相关的国际司法协助程序,强调了“司法主权”与“相互尊重”的平衡艺术。 第四部分:外国法的查明与适用 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外国法查明流程图和实务操作指南,介绍了通过外交途径、国际组织、专业机构以及网络数据库等多元化渠道进行外国法查明的技巧。在适用程序上,详细论述了法院对外国法不予适用的例外情形(如违反我国公共秩序、强制性规范的冲突),并结合大量司法案例,说明了“公共秩序保留”在当代司法实践中的边界与弹性。 第五部分:涉外仲裁与承认执行 鉴于仲裁在解决国际商事争议中的重要地位,本部分投入大量篇幅介绍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规范,侧重于《纽约公约》的适用。详细解析了法院审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驳回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的法定事由,尤其是对“程序不当”和“与公共政策相悖”的深入解读。 第六部分:特殊领域的前沿探索 本部分针对新业态和跨境法律服务热点,开辟了专题研究: 1. 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私法规制: 探讨了GDPR等数据保护法规对特定法律关系法律选择的影响。 2. 数字资产与虚拟财产的法律定性与冲突解决。 3. 国际信托与破产的准据法选择。 二、 案例驱动与实务导向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精要”与“解析”的紧密结合。全书贯穿了三百余个精选案例,覆盖了自建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标志性判决、具有指导意义的下级法院裁判,以及具有参考价值的国际仲裁裁决。 每个章节的理论阐述后,均设有“典型案例分析”模块。作者不仅复述案件事实,更侧重于剖析法官的裁判逻辑、冲突规范的选择过程以及对法律适用结果的政策考量。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反避让”、“公共秩序保留”的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了多角度的学术评述和实务操作建议。 三、 适用对象 本书是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国际私法(冲突法)的理想教材,其深度和广度完全满足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要求。同时,对于律师、企业法务、外交官、司法和仲裁机构的工作人员而言,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紧贴中国司法实践前沿的专业工具书。 第三版在保持严谨的法理思辨性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对中国具体法律环境的适应性,确保读者能够将抽象的冲突规范,有效地应用于复杂的跨境法律事务处理之中。本书旨在培养读者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解决跨国法律问题的能力。 --- (注:本书不涉及中国宪法或行政法的具体条文、原则或历史沿革等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提出某个观点后,往往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甚至会提出一些反证或者不同的可能性,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地去质疑、去分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结论。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然后尝试着去寻找答案,这种过程让我感到充实且有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令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法条解释,而是大量引用了最新的司法判决和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够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清晰的思路。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法律功底,能够抽丝剥茧地剖析案件的要点,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原则。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我的实务能力非常有帮助。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可以作为我今后处理类似案件的参考范本。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法学领域的著作都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挑战固有观念的学术文本。读完这本书后,我被其中探讨的那些前沿理论和全新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不仅逻辑严谨,而且文笔也十分流畅,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专业深度。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让我对现有的法律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尤其是在某个章节中,作者对某项具体法律规定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社会经济因素的剖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赞叹不已。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当今学术界实属难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引导我不断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惊艳!硬壳封面,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沉稳大气的风格,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既庄重又不失格调,非常符合法律书籍的专业气质。翻开书页,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页码和章节的排版也非常合理,方便查找和定位内容。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实体品质绝对是超出预期的,完全配得上“经典”二字。这种用心的制作,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它一定承载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感受,而这本《宪法与行政法(下)(第14版)》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在翻阅和收藏的过程中都获得了一种愉悦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相较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法学著作,这本书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一种思想的张力。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常常会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步步为营,让人跟随他的思路,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章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使得原本严肃的法律讨论,也多了一份温度。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在法律书籍中并不多见,也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品格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1、2章介绍了判断和决策领域的学科历史,以及判断和决策的理性模型和描述性模型。第3~7章回顾了判断领域的心理学研究。第8章则集中于我们的一些判断习惯中的正确性和理性。第9章和第10章论述了我们所知的基本价值观的起源,以及当结果几乎没有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偏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时,我们会如何选择。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了理性决策的重要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一种重要的描述性心理学理论——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也译作“前景理论”)。第13章概览了本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最后一章回顾了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和结论,并真挚地劝告读者,使其认识并享受能够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最后,附录提供了数理概率论方面的一些概念——我们正是据此分析和完成本书的。

评分

我们也要反对另一错误观念:决策的重要性仅仅是因为在当今世界,我们作为个体或一个种族所面临的选择极其浩瀚。诚然,我们的曾祖父母很少认真思考离婚的可能,他们那代的政治领袖也很少考虑冒着灭绝人种的危险来达成某项国际政治目标。那时的工程师也未曾被要求建造复

评分

原来是著名的一百五十斤枷。据《明史》卷95介绍,刘瑾通过亲信控制了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让两厂竞争,调动了特务们的积极性,并且有许多发明创造,用150斤重的枷套在脖子上,就是他们的发明之一。戴了这种枷,“不数日辄死”,《明史》卷192也说,“枷死者无数”,可见摆在周钥面前的前景多么可怕。既然很可能被活活枷死,周钥的自杀便有了选择安乐死的意思,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评分

最后,时人陈洪谟的一段记载帮助我理解了周钥的选择。据《继世纪闻》卷二说,给事中安奎、御史张或出京查盘钱粮,返京后刘瑾索贿,嫌那二位给得少,就说他们参劾官员失当,大发雷霆,用一百五十斤重的枷,将这二位枷于公生门。当时正是夏季,大雨昼夜不停,这二位就在雨中淋着。如果不是这场大雨,恐怕二位早就中暑死了。

评分

第二,我们的技术发展不能作为人类个体聪慧的证据,相反,它是人类在代际之间可交流知识的证据。如果没有从他人或者前辈中借用和继承知识,一个人无法单独创造相对论、交响乐或者氢弹。借用包含了如何识别出有用的思想,但是识别一项有价值的智力成果比创造它要容易得多。相反,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一个重要决策时,我们通常会“自以为是”地考虑自己将会选择什么行为及其可能的后果。

评分

正德初年,刘瑾当政期间,兵科给事中周钥奉命去淮安查勘,在返京的船上自刎身亡。那一刀下手很重,身边人抢救时,周先生已不能言。从者拿来纸笔,周钥写下“赵知府误我”几个字后便死了。

评分

绝对经典,很有帮助!

评分

美国第35任总统(1961~1963)

评分

我们会将决策中的基本理性原则与实际行为进行比较,它们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并不能归咎于随机误差或错误,而是自动有意的思考过程——它能影响人们如何理解决策问题以及如何评价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之,提纲挈领的观点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存在系统的局限性,我们回顾了大量的行为学研究,它们均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