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的魔力:数字时代的生活指南》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算法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作者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我了解到,从我们刷手机时看到的推荐信息,到网购时的商品排序,再到导航软件为我们规划路线,背后都隐藏着精密的算法。书中有大量的实例分析,比如作者如何解释“个性化推荐”是如何捕捉我们的喜好,又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我们的行为。他还探讨了算法的偏见问题,以及这些偏见是如何被放大并影响到社会公平的。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算法的被动使用者,而是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更主动地去理解和驾驭它们。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识别和应对算法的潜在影响,从而在这个数字时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让我对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数字生活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时间的碎片:诗人的心灵独白》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它不像传统的诗集那样按主题或风格分类,而是像一个打碎的时间容器,将诗人零散的心绪、瞬间的感悟、以及生命中各个阶段的情感碎片,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翻开书,仿佛进入了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跟随他一起经历童年的纯真、青春的迷惘、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及中年后的沉思。每一首诗都像一个独立的意象,或是一段模糊的记忆,或是对某个平凡事物的独特洞察。有时,我会为一句诗而驻足良久,反复品味其中的意蕴;有时,我会因为诗中传递的情感而黯然神伤,仿佛也感同身受。作者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极其讲究,他用最简洁的文字,营造出最丰富的情感空间,有时是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有时是长篇的叙述,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空灵。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它没有刻意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是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失落的王国:古代文明的秘密》的书,让我完全沉浸在了那些曾经辉煌却如今被遗忘的文明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结合最新的科学发现和史料考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图景。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再到玛雅文明在丛林深处的神秘消失,每一章都像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书中的细节描写尤为出色,比如对古埃及人宗教仪式、社会阶层划分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玛雅人天文观测技术的惊叹,都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文明兴衰的原因,以及它们留给后世的遗产。读完这本书,我对人类历史的浩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本质的思考,它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文明,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洪流而消逝,而我们作为后人,肩负着传承和铭记的责任。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城市之下:现代都市的隐秘角落》,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作者以记者的敏锐视角,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采访了那些生活在边缘的群体:流浪汉、非法移民、失业的工人、甚至是从事非法交易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充满了挣扎、无奈和隐忍。书中的故事真实而震撼,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赤裸裸的现实。我读到了一些关于非法劳工被剥削的悲惨经历,也了解了流浪者在严寒中的生存困境,甚至窥探到了城市地下黑市的运作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群体的生存逻辑,以及他们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处的城市,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角落,也同样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也同样有生命在顽强地延续。
评分《星辰大海的低语》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的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角艾丽娅,一个年轻而坚毅的太空探险家,肩负着寻找失落的“生命之种”的重任,据说这种植物能够净化被污染的星球,为人类找到新的家园。作者笔下的宇宙壮丽而又危险,各种奇特的行星、陌生的外星种族,以及潜伏在黑暗中的未知威胁,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科幻色彩。艾丽娅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她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敌人,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迷茫。她在旅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角色,有忠诚的伙伴,也有狡猾的敌人,每一次的相遇都深刻地影响着她。最让我感动的是,尽管面临着绝望的境地,艾丽娅从未放弃希望,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太空探险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人性光辉的颂歌。
评分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五四运动后,顾颉刚等开始以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更新自己的治学方法,用“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代历史,使历史上已被遏抑的几次评击伪书的运动复苏起来,掀起一个新的辨伪浪潮。他们发表了不少古史辨伪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由顾颉刚等人汇印成《古史辨》。全书共七册(九本),第一至三册和第五册由顾颉刚编辑,第四、六册由罗根泽编辑,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合编。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三百五十篇,计三百二十五万字。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统的关系的考辨和研究,等等。《古史辨》第一册由1923年古史讨论及其后辩论古史的文章,胡适、钱玄同、顾颉刚讨论辨伪书的来往信函汇编而成。1926年北平朴社印行出版,其中顾颉刚著《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等文,集中阐述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推翻了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居七册之首, 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顾颉刚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後,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後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全书七册。《古史辨》第一册由1923年古史讨论及其后辩论古史的文章,胡适、钱玄同、顾颉刚讨论辨伪书的来往信函汇编而成。1926年北平朴社印行出版,其中顾颉刚著《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等文,集中阐述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推翻了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居七册之首, 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顾颉刚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後,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後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全书七册。
评分成都(川西)区(学生约6500人):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中央技艺专校、西康技艺专校(以上国立)、金陵大学、金陵女院、朝阳学院、光华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以上私立);重庆(川东)区(学生约7000人):中央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药学专校(以上国立)、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以上省立)、复旦大学(筹改国立)、私立中华大学等;昆明(云南)区(学生约4500人):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正医学院、艺术专校、国术体育专校等(均国立);贵阳(贵州)区(学生约4000人):浙江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贵阳医学院(以上国立)、湘雅医学院、大夏大学(以上私立)等;西北区(学生约5000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技艺专校(以上国立)、山西大学(省立)等;两广区(学生约4000人):中山大学、广西大学(以上国立)、江苏教育学院、广东文理学院(以上省立)、华中大学、国民大学、广州大学、勷勤学院(以上私立)等;湘西区(学生约1100人):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商业专校(以上国立)、民国学院(私立);上海区(学生约7400人,注:伪校不在内):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商学院(以上国立)、沪江大学、光华大学(分校)、震旦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上海法政、上海美专、南通学院等,以及抗战后新成立之太炎文学院、达仁学院、新中国大学等十余校(均私立);北平区(学生约2500人,注:伪校不在内):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协和医学院、铁路专校(以上私立)、中法大学(中法合办)。其他地区(学生约3000人):如分散在福建之国立厦门大学、私立协和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浙江之国立英士大学、省立医专;江西之国立中正大学、苏皖政治学院;河南之省立河南大学等。
评分七七事变爆发,平津很快陷落。1937年8月,奉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西迁入滇,4月抵昆明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1946年7月31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据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称:“9年之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290余人,副教授48人。前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1]日后,这些教授与学生中英才辈出,这所大学因而永垂不朽。
评分文字,图片,纸张都好。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保守主义必读著作,质量还好,价格也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很实用,不错
评分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五四运动后,顾颉刚等开始以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更新自己的治学方法,用“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代历史,使历史上已被遏抑的几次评击伪书的运动复苏起来,掀起一个新的辨伪浪潮。他们发表了不少古史辨伪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由顾颉刚等人汇印成《古史辨》。全书共七册(九本),第一至三册和第五册由顾颉刚编辑,第四、六册由罗根泽编辑,第七册由吕思勉、童书业合编。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三百五十篇,计三百二十五万字。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统的关系的考辨和研究,等等。《古史辨》第一册由1923年古史讨论及其后辩论古史的文章,胡适、钱玄同、顾颉刚讨论辨伪书的来往信函汇编而成。1926年北平朴社印行出版,其中顾颉刚著《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等文,集中阐述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推翻了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居七册之首, 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顾颉刚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後,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後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全书七册。《古史辨》第一册由1923年古史讨论及其后辩论古史的文章,胡适、钱玄同、顾颉刚讨论辨伪书的来往信函汇编而成。1926年北平朴社印行出版,其中顾颉刚著《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等文,集中阐述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推翻了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等观念构成的旧的古史系统。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居七册之首, 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顾颉刚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後,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後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全书七册。
评分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在是个奇迹。据史家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41992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41所,教员11183人,职员7257人,学生83498人[4]。具体到某著名大学,情况尤其明显。比如,浙江大学1936年有教授、副教授70人,在校生512人;到1946年复员返杭时,教授、副教授达到201人,在校生2171人[5]。中央大学1937年度有在校生1072人,教授、副教授133人,全校教师290人;到抗战结束前的1944年度,在校生3837人,全校教师59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90名[6]。唯独声名最为显赫的西南联大,因系三校合一,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同样以1944年度为例,西南联大各类学生加起来,不过2058名,至于教职员38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79名,数量上远不及中央大学[7]。也就是说,作为整体的西南联大,其办学规模约略等于中央大学的三分之二。考虑到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均为国立大学,其经费来源一样,单看这两组数字,便能明白国民政府的态度[8]。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