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

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 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1840-1919
  • 清史
  • 民史
  • 近代史
  • 通史
  • 中国历史
  • 第四版
  • 教材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2958
版次:4
商品编码:100541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9
字数:3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些同志编写的试用教材。参加初稿编写的有李德征、陆景棋、徐绪典,宋青蓝、胡滨,朱宁、杨策、莫俊卿、郭毅生,刘文源、李咸中、张守常、陈桂英、梁义群、龚书铎同志。参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绪典、李宏生、宋青蓝、朱宁、杨策、刘文源、龚书铎、李侃同志。书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时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一节的初稿则是赵矢元同志执笔的。

内容简介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二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斗争
第六节 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一、广西壮、汉各族的继起斗争
二、贵州苗、教、号军起义
三、云南回民起义
四、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一、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一、军事工业
二、新式陆海军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二、商办企业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产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中国不败而败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五、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残破的农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第三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二、“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凯窃夺政权
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
二、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第一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动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
三、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二、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人阶级的成长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精彩书摘

  3月31日,罗大纲等率军攻克江南重镇镇江;4月1日,林凤祥、李开芳(均壮族)率军攻克江北重镇扬州,肃清了天京外围的残敌。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后,仅仅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席卷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最后奠都南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太平军在胜利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破除神佛偶像及孔丘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扫荡。太平军对于人民群众则爱护备至,“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①。这使太平军到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②。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迅猛发展。
  太平天国起义的胜利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京师震动,“官眷出城者约有四百家,崇文、宣武两门外官宅十空其六七。钱铺闭歇者,自二月十五后相继,共有三百家。典铺当者,以十千为率。银价斗落至大钱一千二三百文一两,西客收账,商贾歇业”。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命钦差大臣向荣率清军1.7万余人到达南京城东孝陵卫,成立“江南大营”。另一钦差大臣琦善率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军约万人至扬州,成立“江北大营”。江南、江北大营威胁着天京。两个大营的兵力此后续有增加。
  由于八旗、绿营的溃败,成丰皇帝于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反动武装。曾国藩所办湘军,就是其中之一。

前言/序言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本书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历史。 
现代世界格局的奠基: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全球演变(第3版) 本书聚焦于1870年至2010年间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旨在揭示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冲突与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力量的崛起(1870-1914)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漫长的19世纪”末期全球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首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突破及其如何重塑了国际生产力和资本流动进行了详尽考察。蒸汽、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物质生产能力,更催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寡头的兴起,这成为推动帝国主义扩张的内在经济驱动力。 第一章:工业化浪潮与社会分化 详细梳理了德国、美国、俄国等后发工业化国家在追赶英法过程中的特定路径与内部矛盾。重点分析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工人运动、福利国家雏形的出现对传统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本书引入了社会学视角,探讨了福利国家概念如何在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缓慢孕育。 第二章:帝国主义的顶峰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本章是理解一战爆发的基石。它不仅描述了英法俄德意日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瓜分(特别是非洲和亚洲的“瓜分狂潮”),更侧重于分析这种扩张背后的理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的文化包装。特别关注了美西战争和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始扮演的“世界角色”,以及“大炮与贸易”政策如何重塑了拉丁美洲的经济依赖性。 第三章:非西方世界的抵抗与现代化探索 本部分力图平衡叙事,避免将非西方世界仅视为被动接受者。详细考察了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坦貲麦斯特改革的成败原因,印度国民大会党的早期活动,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在制度移植和文化重塑方面的独特性。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明在面对西方冲击时所采取的现代化路径的差异及其长期后果。 第二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体系的重构(1914-1945)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欧洲中心体系如何在一系列空前规模的冲突中走向崩溃,并催生了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新两极格局的雏形。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机制与战争形态的变革 深入探讨了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效应、联盟体系的僵硬性以及军事动员计划(如施里芬计划)的内在缺陷。战争过程的分析着重于总体战(Total War)的特点——经济的全面动员、宣传战的运用,以及堑壕战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创伤。 第五章: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与革命的浪潮 对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结构性缺陷进行了批判性审视。重点剖析了战败国的赔款负担、国联的先天不足以及领土重划如何制造了新的民族矛盾。同时,详细梳理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逻辑、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巩固过程及其对世界革命思潮的深刻影响。 第六章:大萧条与极权主义的兴起 本章着重分析了1929年华尔街股灾如何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并指出经济危机如何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政治崛起提供了温床。通过对比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希特勒的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解析了极权主义政权在意识形态、国家控制和暴力机器方面的共同特征及其对国际法的系统性挑战。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突与终结 聚焦于轴心国的扩张战略(如德日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设想)与同盟国的战略应对。在军事层面,分析了闪电战、不列颠空战、珍珠港事件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转折意义。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讨了科学(如曼哈顿计划)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战争结束时,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微妙关系,为冷战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冷战格局下的全球对抗与发展(1945-1991)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美苏两极对峙如何塑造了战后世界的政治光谱、经济模式和文化认同。 第八章: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建立 详细考察了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后的分歧,铁幕演说的历史意义,以及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的推行。本章对北约(NATO)和华沙条约组织(WTO)的建立及其军事同盟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 第九章:核时代下的安全困境与代理人战争 深入研究了核威慑理论(MAD)如何影响大国战略决策,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如何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通过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案例分析,阐明了冷战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为激烈的代理人战争,阻碍了这些新兴国家的稳定发展。 第十章:非殖民化浪潮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历程,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到中东地区的权力真空与冲突,再到非洲大陆在1960年代的“非洲年”。重点分析了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及其试图在两极世界中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努力与局限性。 第十一章:经济模式的竞争与“福利国家”的盛衰 考察了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约1950-1973年),凯恩斯主义政策在促进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福利方面的成就。同时,对比了东欧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其在满足消费需求方面的内在低效,以及这些经济差异如何最终影响了政治合法性。 第十二章:缓和、危机与冷战的终结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期,包括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ALT)的签署,但同时也指出结构性矛盾并未消除。本章重点阐述了“滞胀”现象对西方经济模式的冲击,以及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和“公开性/改革”政策如何不可逆转地削弱了苏联的控制力,最终导致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 第四部分:单极时刻与全球化的深化(1991-2010)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形成,探讨了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新全球化的驱动力与冲击 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商业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如WTO的成立)如何推动了资本、商品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境流动。详细考察了全球供应链的形成,以及这如何导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去工业化”和全球贫富差距的结构性变化。 第十四章:地缘政治的新热点与冲突的转移 冷战结束后,区域冲突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浮出水面。本章详细分析了海湾战争、巴尔干地区的种族冲突和波斯尼亚战争。特别关注了“9·11”恐怖袭击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性改变,即“反恐战争”的全球部署。 第十五章: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反思 本部分总结性地评估了21世纪初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压力:气候变化问题的浮现、跨国疾病(如SARS)的威胁,以及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一些国家重新抬头,挑战战后建立的自由国际秩序的合法性。本书在对2010年左右的国际形势进行梳理后,留下了对未来世界走向的开放性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那部分着重探讨了近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被动与反抗,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的那种民族情绪的酝酿和爆发,写得尤其精彩。作者没有采取那种脸谱化的叙事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清廷决策层的内部矛盾,以及地方实力派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微妙立场变化。举个例子,关于“自强”运动的评估,书中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失败,而是详细分析了其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上留下的火种,这种辩证的眼光,远比那种一味批判“守旧”的论调来得深刻有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外交失败时,穿插引用的那些外交官员的个人日记片段,那些文字充满了无力感和宿命感,一下子就把宏大的历史事件拉回到了个人的悲剧层面。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地图和相关人物的小传,因为它提供的背景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但这种“需要做功课”的感觉,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引导性——它不是喂给你成品,而是让你自己去参与构建历史图景的过程。

评分

与其他研究同一时期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社会史的切入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和高层政治,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近代化进程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比如,关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作者对租界地带的社会生态、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都有非常生动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消费文化萌芽的部分,通过分析当时的广告、时尚杂志的文字和配图,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方生活方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人的日常习惯的。这种微观视角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对“近代化”这个宏大概念的理解,让人意识到,历史的变革,最终都是体现在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之中的。这种扎根于社会肌理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目录和章节的划分,就能看出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用心良苦。比如它处理“新旧交替”时那种渐进式的叙述,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生硬地一分为二,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各个社会阶层在思潮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特别是关于晚清士绅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复杂心态,作者引用的史料极其丰富,从官方奏折到民间书信都有涉猎,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温度。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历史复杂性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装帧上选择的纸张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是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衬托了主题的严肃性,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翻阅的佳作,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描述革命思潮兴起的那段时期,那种由点及面的爆发力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它巧妙地将自下而上的社会动荡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尝试编织在一起,让人清晰地看到清廷的每一次“进步”如何最终适得其反,加速了自身的衰亡。作者对“激进主义”的分析尤其到位,他没有将早期的革命者简单地描绘成盲目的狂热分子,而是剖析了他们行动背后的时代逻辑和精英教育的局限性。例如,关于早期同盟会内部思想分歧的梳理,那种对不同派系政治纲领的细致辨析,简直就像是看一场层层递进的政治辩论赛。读到后面,你会感觉到历史的惯性是如何强大,即使有再多的觉醒者和改革者,面对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是一个爆炸性的瞬间,而是无数次微小、痛苦的抉择累积而成。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学术引用和注释系统给予高度评价。作为一个对学术规范比较看重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注释详实而精准,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都有明确的史料出处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特别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作者能非常客观地列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清晰地阐述自己采纳某一观点的理由,体现了一种非常严谨的史学态度。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提供了一张极佳的下一步阅读路线图。而且,书后的参考书目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涵盖了从经典的“老史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阅读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大众读物,更是一部值得专业人士信赖的、注释严谨的学术专著,平衡得恰到好处,令人佩服。

评分

书比较旧,像是二手货,没有包装纸,封皮是脏的,侧面也有点脏,物流还不是很给力,8号拍的,14号回来。

评分

质量好,服务好,发货快

评分

书不错,看过以后再来评价吧

评分

包装不好 有两本书根本就没有包 书都翘了 这本书包了

评分

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评分

看看家家户户

评分

为了凑单买的,打开有种历史书的赶脚

评分

还可以,了解了解历史,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