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些同志编写的试用教材。参加初稿编写的有李德征、陆景棋、徐绪典,宋青蓝、胡滨,朱宁、杨策、莫俊卿、郭毅生,刘文源、李咸中、张守常、陈桂英、梁义群、龚书铎同志。参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绪典、李宏生、宋青蓝、朱宁、杨策、刘文源、龚书铎、李侃同志。书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时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一节的初稿则是赵矢元同志执笔的。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我对这本书的学术引用和注释系统给予高度评价。作为一个对学术规范比较看重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注释详实而精准,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都有明确的史料出处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特别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作者能非常客观地列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清晰地阐述自己采纳某一观点的理由,体现了一种非常严谨的史学态度。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提供了一张极佳的下一步阅读路线图。而且,书后的参考书目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涵盖了从经典的“老史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阅读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大众读物,更是一部值得专业人士信赖的、注释严谨的学术专著,平衡得恰到好处,令人佩服。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那部分着重探讨了近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被动与反抗,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的那种民族情绪的酝酿和爆发,写得尤其精彩。作者没有采取那种脸谱化的叙事方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清廷决策层的内部矛盾,以及地方实力派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微妙立场变化。举个例子,关于“自强”运动的评估,书中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失败,而是详细分析了其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上留下的火种,这种辩证的眼光,远比那种一味批判“守旧”的论调来得深刻有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外交失败时,穿插引用的那些外交官员的个人日记片段,那些文字充满了无力感和宿命感,一下子就把宏大的历史事件拉回到了个人的悲剧层面。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地图和相关人物的小传,因为它提供的背景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但这种“需要做功课”的感觉,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引导性——它不是喂给你成品,而是让你自己去参与构建历史图景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目录和章节的划分,就能看出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用心良苦。比如它处理“新旧交替”时那种渐进式的叙述,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生硬地一分为二,而是细致地描摹了各个社会阶层在思潮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特别是关于晚清士绅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复杂心态,作者引用的史料极其丰富,从官方奏折到民间书信都有涉猎,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温度。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历史复杂性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装帧上选择的纸张质感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是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衬托了主题的严肃性,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翻阅的佳作,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尤其是在描述革命思潮兴起的那段时期,那种由点及面的爆发力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它巧妙地将自下而上的社会动荡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尝试编织在一起,让人清晰地看到清廷的每一次“进步”如何最终适得其反,加速了自身的衰亡。作者对“激进主义”的分析尤其到位,他没有将早期的革命者简单地描绘成盲目的狂热分子,而是剖析了他们行动背后的时代逻辑和精英教育的局限性。例如,关于早期同盟会内部思想分歧的梳理,那种对不同派系政治纲领的细致辨析,简直就像是看一场层层递进的政治辩论赛。读到后面,你会感觉到历史的惯性是如何强大,即使有再多的觉醒者和改革者,面对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转折点往往不是一个爆炸性的瞬间,而是无数次微小、痛苦的抉择累积而成。
评分与其他研究同一时期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社会史的切入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和高层政治,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近代化进程对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比如,关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作者对租界地带的社会生态、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都有非常生动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消费文化萌芽的部分,通过分析当时的广告、时尚杂志的文字和配图,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方生活方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人的日常习惯的。这种微观视角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对“近代化”这个宏大概念的理解,让人意识到,历史的变革,最终都是体现在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之中的。这种扎根于社会肌理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评分我邋邋遢遢聊聊聊聊天,下班你刚好哈哈哈。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非常感谢
评分书本很脏像旧的
评分还挺好还挺好
评分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
评分Thomas H. Cormen (托马斯·科尔曼),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系主任。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算法工程、并行计算、具有高延迟的加速计算。他分别于1993年、198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硕士学位,师从Charles E. Leiserson教授。由于他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Cormen教授荣获2009年ACM杰出教员奖。 Charles E. Leiserson(查尔斯·雷瑟尔森),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教授,Margaret MacVicar Faculty Fellow。他目前主持MIT超级计算技术研究组,并是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计算理论研究组的成员。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原理,尤其是与工程现实相关的技术研究。Leiserson教授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还是ACM、IEEE和SIAM的会士。 Ronald L. Rivest (罗纳德·李维斯特),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安德鲁与厄纳·维特尔比(Andrew and Erna Viterbi)教授。他是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并领导着其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中心。他1977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密码安全、计算机安全算法的研究。他和Adi Shamir和Len Adleman一起发明了RSA公钥算法,这个算法在信息安全中获得最大的突破,这一成果也使他和Shamir、Adleman一起得到2002年ACM图灵奖。他现在担任国家密码学会的负责人。 Clifford Stein(克利福德·斯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教授,他还是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的系主任。在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之前,他在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任教9年。Stein教授拥有MIT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组合优化、运筹学、网络算法、调度、算法工程和生物计算。 Thomas H. Cormen (托马斯·科尔曼),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系主任。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算法工程、并行计算、具有高延迟的加速计算。他分别于1993年、198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硕士学位,师从Charles E. Leiserson教授。由于他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Cormen教授荣获2009年ACM杰出教员奖。 Charles E. Leiserson(查尔斯·雷瑟尔森),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教授,Margaret MacVicar Faculty Fellow。他目前主持MIT超级计算技术研究组,并是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计算理论研究组的成员。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原理,尤其是与工程现实相关的技术研究。Leiserson教授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还是ACM、IEEE和SIAM的会士。 Ronald L. Rivest (罗纳德·李维斯特),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安德鲁与厄纳·维特尔比(Andrew and Erna Viterbi)教授。他是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员,并领导着其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中心。他1977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密码安全、计算机安全算法的研究。他和Adi Shamir和Len Adleman一起发明了RSA公钥算法,这个算法在信息安全中获得最大的突破,这一成果也使他和Shamir、Adleman一起得到2002年ACM图灵奖。他现在担任国家密码学会的负责人。 Clifford Stein(克利福德·斯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教授,他还是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的系主任。在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之前,他在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任教9年。Stein教授拥有MIT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组合优化、运筹学、网络算法、调度、算法工程和生物计算。。。。。。。。。。。。。。。。。。。。。。。。。。。。。。。。。。。。。。。。。。。。。。。。。。。。。。。。。。。。。。。。。。。。。。。。。。。。。。。。。。。。。。。。。。。。。。。。。。。。。。。。。。。。。。。。。。。。。。。。。。。。。。。。。。。。。
评分书到了,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包装无损。
评分历史老师让阅读的好书
评分通过文字牢记历史 意义重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