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文明 (汗青堂丛书009)

海洋与文明 (汗青堂丛书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林肯·佩恩 著,陈建军,罗燚英 译
图书标签:
  • 海洋史
  • 文明史
  • 文化史
  • 航海史
  • 地理
  • 汗青堂
  • 历史
  • 社会
  • 海洋文化
  • 中国海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14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04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4
字数:69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作者简介

  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美国著名海洋史学者,供职于著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已出版专著5部(其中3部曾获奖),发表论文、书评等百余篇,现居波特兰。2009年至2012年间,担任南缅因大学奥舍地图图书馆诺曼·H. 摩斯远洋客轮收藏展的客席策展人与档案管理员,自2006年起,担任莱顿大学国际欧洲扩张与全球关系史研究杂志《行程》(Itinerario)的主编。

精彩书评

  尽管地球表面的70%都被水覆盖,但历史叙述却一直是陆地中心论的。作者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水域,带领读者通过海洋来纵观历史。无论对于资深的水手还是航海的门外汉来说,作者提供的资料都是十分宝贵的。
  ——《出版人周刊》星级推荐
  
  有感于海洋世界的重要性在大众认知层面日益衰减,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宏大的全球海洋史。这样一部内容全面而丰富的著作,必将构成海洋史研究领域的坚实基础。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
  
  该书引人入胜,文采斐然,作者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海洋如何构成了一条通向现代世界的路径。
  ——美国《外交》杂志
  
  该书包括丰富的史实与细节,从我们与海洋、湖泊、河流、运河之间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人类历史的故事。
  ——《亚洲书评》
  
  该书展现了出色的问题意识、优雅的文笔和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作者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人类“乘船走向海洋”的冲动塑造了一切世代的全部文明。
  ——《华尔街日报》
  
  毫无疑问,该书是目前为止蕞全面的一部海洋史。作者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海洋的故事,在当今的历史著作中,这种激情是十分少见的。
  ——《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壮丽而全面的世界史,将我们从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带入了集装箱时代。
  ——英国《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蕞可读、蕞新鲜、蕞刺激、蕞全面、蕞敏锐、蕞富洞见而且蕞新的——简而言之是蕞好的——世界海洋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历史学教授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该书对全球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借助关于船只、风帆、风向、海流、航海技术及海洋法的大量知识,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部从吃水线视角观察的生动的世界史。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一个视角崭新且严谨有据的故事,阅读该书仿佛亲历一段令人欣喜的旅程。
  ——《达拉斯晨报》

目录

引 言
第 1 章 通向海洋
第 2 章 古埃及的河流与海洋
第 3 章 青铜时代的航海活动
第 4 章 腓尼基人、希腊人与地中海
第 5 章 迦太基、罗马与地中海
第 6 章 追逐季风
第 7 章 东方的大陆与群岛
第 8 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
第 9 章 维京时代的北欧
第 10 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 11 章 中国走向海洋
第 12 章 中世纪的地中海与欧洲
第 13 章 海洋亚洲的黄金时代
第 14 章 世界连成一体
第 15 章 全球贸易的诞生
第 16 章 欧洲扩张时代的国家和海洋
第 17 章 北欧的崛起
第 18 章 “时间与空间湮灭了”
第 19 章 蒸汽与钢铁时代的海上强国
第 20 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海洋世界
注 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海洋与文明》是一部跨国界、跨学科的历史著作,主要关注各块大陆之间的海上联系,并揭示其中重大的跨文化影响和变化。尽管书中并不缺乏关于帝国、王国和城邦的故事,但沿海地区与海上航路也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那里不仅交换商品,也交换着语言、思想和宗教,并接触到其他地区的商业、法律、审美乃至饮食。
  得益于最近的一项发展,撰写一部全球海洋史变得越来越容易了,那就是海上贸易本身的日益全球化,中国等国家正在逐步夺回其自16、17世纪以来主导全球航路的地位。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复兴伴随着一种很自然的好奇心,那就是在古代以及晚近的历史上,在漫长而宽阔的亚洲海岸上,海上商业和移民活动在商品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海上交流(以及这种活动的偶尔中断)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时,它也使中国的文化和观念得以通过亚洲的海上航路广为传播。
  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而言,这段历史所提供的知识都是同样重要的。直到最近,除了中国广州的“行商”之外,大多数西方人对海洋中国的历史仍然所知甚少。其结果便是,18至19世纪的“行商”制度就像商业超新星散发出的耀眼光芒——辉煌而短暂,而且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于是,这很自然地导致了人们误解和低估了中国商业活动的海洋取向,这一取向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国“无政权保护的商人”(历史学家王赓武以此描述福建商人)在海外的商业领地(如新加坡、雅加达、马尼拉等)。正是这种古老的海上活动传统,帮助中国的航海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不到30艘国际贸易船只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最庞大的国有舰队。
  在人们与全球海洋的互动关系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其普遍性,甚至影响到那些对航海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人。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并无不同,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漫长历史上亦是如此。那些以海上贸易为生的人尽管常常遭遇反对和阻力,却以饱满的热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身及互动对象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任何地方的水手都知道,海洋是一个无情的对手,对其应该怀有敬畏,而不是一意将其征服。孔子在《论语》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如本书所展示的,如果说为我们所共享的全球海洋的历史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的,那便是这句简单的真理。
  林肯·佩恩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海洋与文明》(汗青堂丛书009)的图书的、内容详尽且不提及该书的图书简介: --- 《帝国崛起与世界的塑造:权力、贸易与疆域的博弈》 导言:陆地思维的终结与海权时代的开端 人类文明的摇篮大多建立在江河湖泊的滋养之下,我们的早期认知往往被高耸的山脉、广袤的森林和坚实的土地所定义。然而,自人类开始制造能够承载重量的工具,并勇敢地驶离海岸线的那一刻起,世界的本质便开始被重塑。本书深入探讨的,并非仅仅是航海技术的演进,而是它如何彻底颠覆了政治地理学、经济结构乃至文化认知的根本逻辑。我们将追溯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地缘政治的边缘地带——那些被陆权帝国视为蛮荒之地的边缘,如何通过对海洋的控制,逐步升格为全球权力的核心舞台。 第一部分:航海技术的革新与早期海洋帝国的萌芽 古代的航行是基于对星辰、洋流和风向的经验性掌握,其风险与回报并存。本卷首先聚焦于公元前数个世纪,那些在狭窄地中海盆地中摸索前进的先行者。腓尼基人的卓越商业智慧,如何在没有强大中央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建立起横跨已知世界的贸易网络,成为早期商业资本主义的雏形。他们传播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字、信仰和城市的概念。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海域。印度洋的季风贸易系统,其复杂性远超地中海,它连接了非洲东岸的繁荣港口、阿拉伯半岛的香料源头和遥远的中华帝国。本书将剖析这些看似松散的网络,是如何在没有单一霸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稳定且利润丰厚的经济共同体,以及这种跨文化的物质交流如何深刻影响了各地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大航海时代的观念冲击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当十五世纪末,西欧的航海家们凭借着对新式船只(如卡拉维尔帆船)的掌握和对地球形态的全新认知,撕开了已知世界的边界时,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折点。本书详尽描绘了这一“大发现”背后的驱动力:对贵金属的渴望、宗教扩张的野心,以及国家机器对集中化资源的渴求。 我们详细分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通过建立沿海据点和垄断贸易路线,实现了对新航路的早期控制。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张,更是对旧有经济秩序的颠覆。黄金和白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欧洲,引发了欧洲内部的“价格革命”,并催生了以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残酷殖民体系。这种建立在海洋暴力基础上的全球化,首次将地球上的各个大陆,以生产与消费的层级关系紧密捆绑在一起。 第三部分:海权理论的诞生与国家实力的重构 随着航行技术的成熟和全球贸易的扩展,单纯的陆地边界概念已不足以保障国家安全和财富积累。十八世纪是海权理论成熟的关键时期。本书梳理了早期海权思想家的理论贡献,他们清晰地阐述了控制关键海峡、建立远洋海军、以及维持海外殖民地作为本土经济腹地的必要性。 这些理论直接指导了随后的海军竞赛。英格兰的崛起,并非仅仅依赖于其岛屿的自然屏障,更在于其对高效海军的持续投入和对其商业航线的无情保护。通过对几次决定性海战的剖析,本书揭示了海军力量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转移或固化权力格局,以及海军战略如何从单纯的防御性部署演变为全球性的干预手段。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海洋载体与现代经济的加速 工业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廉价、快速的海洋运输作为支撑,将只能局限在区域内。蒸汽机的引入和铁壳船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时间”。本书论述了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这些“人工奇迹”如何再次优化了全球物流网络,使工业化强国能够更有效地榨取殖民地的资源并倾销其制成品。 现代帝国主义的扩张,其逻辑深深植根于对战略资源的海洋控制。本书探讨了十九世纪末期,列强为争夺煤炭补给站、战略港口和关键航道所进行的隐蔽或公开的冲突,这些冲突最终塑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体系。 第五部分:全球化挑战与海洋秩序的未来 进入二十世纪,尽管陆权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剧变,海洋作为全球经济命脉的地位却愈发凸显。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对潜艇和航母的依赖,到冷战时期对“蓝色水域”的战略锁定,海洋始终是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领域。 本书的最后部分,则将目光投向当代。随着全球贸易量的激增,对深海资源(如渔业、矿产)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国际海洋法在规范各国行为中的作用,以及新兴经济体对传统海上霸权的挑战,构成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我们审视了贸易航道安全、海洋污染治理以及“蓝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治理困境,探讨在日益互联的今天,谁能有效管理和维护海洋通道,谁就掌握了塑造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关键钥匙。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印象,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密度和严谨的史料考据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挖掘海洋作为一种“媒介”和“催化剂”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结构性角色。例如,书中对地中海文明兴衰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海上霸权,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航道和港口,构建起一套复杂的经济和文化输出体系。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边缘海域的早期文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细微差别的敏感性,没有将“海洋文明”一概而论,而是区分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生存策略和信仰体系的巨大差异。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了人类挣扎与智慧的群像。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风帆如何鼓动起全球化的最初浪潮。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摆脱了传统陆权中心史观的束缚,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的走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对许多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总习惯于在陆地上寻找决定性因素,却忽略了那片占据了地球大部分面积的蓝色领域。作者在论证“海洋决定论”时,并非采取了绝对化的论调,而是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让读者自行体会陆地与海洋视野下的思维模式差异。比如,书中对十七世纪荷兰共和国崛起的那部分叙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们如何依靠商业网络和航海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挑战了西班牙的传统帝国模式。这种对“流动性”和“连接性”的强调,不仅体现在贸易上,更渗透到法律思想、艺术风格的传播之中。对于任何一个想跳出传统历史框架思考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副全新的、更具立体感的历史全景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著,不如说是高质量的历史散文。它有着那种老派历史学家特有的沉稳和洞察力,但又没有陷入冗长乏味的泥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探险家面对未知海域时的心理状态时,那种混合着敬畏、贪婪与求知欲的复杂情感,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那种穿插在宏大叙事中的小故事——那些关于海难、发现新物种、或是不同民族间奇特的物物交换记录,它们像是历史长卷上的精美插图,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全球化源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它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近代的大航海时代,而是将视角回溯到更早的古代文明的早期接触点。读完后,我对“世界史”这个概念的理解,一下子被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局限于欧亚大陆的连接,而是真正地将海洋纳入了核心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去中心化”训练。我原以为讲述海洋的书,会聚焦于那些著名的海战或是殖民史,但《海洋与文明》显然走得更远,它探讨的是海洋如何塑造了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和制度构建。作者对不同文明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资源枯竭的古代策略的梳理,让我深思当下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历史似乎在以另一种方式重演。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跨区域技术扩散时的严谨态度,例如,对指南针和风力利用技术的传播路径的追踪,清晰地展示了知识是如何在海洋的推动下,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进行有效交流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全球互联系统,其最初的逻辑和脆弱性,是如何在一片片波涛汹涌的海域中被预先设定的。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史诗级作品,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文明演进抱有终极关怀的读者。

评分

《海洋与文明》(汗青堂丛书009)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忍不住想深入了解一番。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非常着迷,而海洋,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变量之一。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伟大的航海时代是如何开启的,那些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屿文明又是如何与大陆文化产生交织的。这本书的作者想必是一位深谙历史脉络的学者,能够将复杂的海权争夺、贸易路线的演变,乃至不同文明在面对浩瀚海洋时的精神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关于航海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比如造船术的进步如何催生了新的阶层,以及对世界地图认知的改变如何重塑了政治格局。这本书的厚度和汗青堂丛书的声誉,都让我相信它绝非泛泛而谈的地理科普,而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文明史著作,足以让人在阅读后对“世界”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更具动态性的理解。

评分

本书由优秀的精研16世纪历史的专家写就,剪裁得当、构思精巧,处处栩栩如生,既真实又充满生气。──《星期日泰晤士报》

评分

外包装看上去不错,希望书的内容也能符合预期。

评分

五章

评分

人类与海洋的历史,很好很好

评分

- “你肯定打得过!因为善良的正义的人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这口鸡汤灌得自己都快反胃了)

评分

刀剑与火药,财富与荣耀,民族与国家,一段延续百年的历史,一场影响至今的战争。

评分

大部头好书,大视角讲述海洋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评分

印刷装帧不错。

评分

不粘锅、做菜用油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