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明治维新的日本,经甲午海战将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打翻在地,日俄战争对马一战,完成了跻身近代列强的“成人礼”。隔海相望,彼时同光中兴的清国,注定不能实现近代化“蜕变”,反被弹丸小国日本逼至崩溃边缘。
推荐二:全盘西化,誓言“求知识于世界”;出动“半个明治政府”赴欧美考察;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西乡隆盛等群杰涌现,锐意改革;确立国民国家观,普及教育,国民识字率达85%……明治维新的日本,“脱亚入欧”,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推荐三:明治四十四年,慈禧四十八年,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变革与守旧带来了怎样的可能?令人心潮澎湃的腾飞,让人扼腕叹息的衰落。回望昨天的中国和日本,历史的隐喻能否帮我们照亮未来的路?
海报: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及其邻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可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
宗泽亚,中山大学毕业,曾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工作。多年专注日本古代民间风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序 言 1
幕末之国
3 明治天皇
4 日清战争
5 日俄战争
6 日清关系
7 日俄关系
8 日朝关系
9 国家纠结
10 民权反战
11 国民教育
12 富国强兵
13 殖产兴业
14 交通运输
15 通信事业
16 科技振兴
17 报刊媒体
18 城市建设
19 贫困世相
20 脱亚入欧
21 职业群像
22 民俗民风
23 少数民族
24 明治女性
25 性的文化
26 明治灾害
27 岛国清人
28 明治名人
明治时代大事年表
日清年号对照表
结 束 语
参考及引用文献
一、幕末的动乱
明治天皇即位不久,以萨摩藩为首的诸藩,形成“讨幕”、“倒幕”联盟势力。代表政府的“幕府派”和“讨幕派”都全力拉拢并无实权的朝廷,以期天皇做他们的靠山。在这场角逐中,讨幕派取得了优势,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被迫于庆应三年十月十五日(1867年11月10日)上奏天皇,行“大政奉还”之礼,将政权归还天皇。政权在形式上回归了朝廷,但是德川幕府的统治机能尚存。为了彻底推翻幕府,推进国家的维新改革,讨幕派于明治元年十二月九日(1868年1月3日)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成立新政府。幕府势力对此强烈反击,与政府军在京都南郊发生军事冲突(戊辰战争),结果政府军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取得胜利。明治二年(1869)政府军平定了德川幕府、奥羽越列藩、会庄同盟、虾夷共和国等势力,结束了江户时代的历史,新兴的明治国家诞生。
二、明治的新时代
明治元年(1868)四月六日,新政府发布《五条御誓文》,告示明治国家维新改革的基本方针。同年六月十一日,政府参照美国宪法起草《政体书》,宣布明治初期的政治大纲,制定了国家的统治机构,确定明治的改元和日本的一世一元制。
明治元年(1868)十月十三日,明治天皇初巡江户。同日,江户改称“东京”,江户城改称“东京城”,日本国奠都东京。从明治二年(1869)移居东京,至明治四十五年(1912)崩御(驾崩),明治天皇的宫廷一直安居于东京。
明治二年(1869)七月二十五日,政府《版籍奉还》大纲上表敕许,诸大名的领地(版图)和领民(户籍)返还天皇,实现了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化。明治三年(1870)二月三日,政府发布“大教宣布诏”,赋予天皇以“神格”,定立日本的国教为“神道”,确定日本为祭政一致(政教合一)的国家,全面推进天皇的绝对权威。天皇被确立为近代国家的君主,因此培育天皇的仁德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大计。政府对宫廷实行了废旧立新的全面改革,为树立天皇亲政体制和培养君德品格作出了巨大努力。明治四年(1871)八月二十九日,政府宣布“废藩置县诏”,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体制。
明治的新时代,新政府内的一代改革家,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清晰国家的发展政略,从法律和实践上制定出一整套精神的、制度的、集权化的改革方案,奠定了明治国家的政治基础。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人情世故的描摹,细腻得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京都街道上的喧嚣与宁静,武士阶层在变革浪潮中的挣扎与迷茫。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口号,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折,比如那个试图在传统与新知间寻求平衡的儒生,以及那个渴望摆脱家族束缚的年轻女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让悲剧的力量在不经意间爆发出来,那种宿命感和历史的无情,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还能想象到那昏黄的灯光下,人们对于未来的种种期许与不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变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划分为“进步者”和“守旧者”的二元对立。相反,它深刻地揭示了,即便是最坚定的改革者,也必须做出痛苦的妥协,而那些看似被抛弃的“旧事物”,往往蕴含着无法磨灭的文化价值。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包容和理解,是我在其他同类题材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它没有试图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壮与荒谬。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尊重,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灵魂,对那些无可奈何的选择,以及对历史本身那种不可逆转的宏伟力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甚至带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这对于习惯了现代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但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文字的质感就成了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善于使用意象化的表达,比如用“摇曳的烛火”来象征旧时代的衰微,或者用“初升的朝阳”来暗示新生的希望,这些比直白的描述要高明得多。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权力更迭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它探讨的不是‘谁赢了’,而是‘为何会这样’,以及‘代价是什么’。读完后,你会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进步,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某种不可避免的失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思考历史的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这部作品的细节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发现作者在服饰、礼仪、甚至日常饮食上的精准描述。比如,关于藩士们在会面时使用的茶具种类和摆放位置的描写,细致到令人咋舌,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可信的历史空间。它不是那种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的作品,相反,它让你看到,在那些光环之下的,是活生生的、有着各种小毛病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捕捉,比如九州与关东地区在思维方式上的微妙分野,这些都使得整个叙事拥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地域特色,读起来完全没有历史读物的那种干瘪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部慢镜头下的历史纪录片,而不是快节奏的小说。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背景,从地方藩国的经济状况到幕府末期的财政困境,那种深入骨髓的分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原本以为会觉得枯燥,但奇妙的是,那些看似枯燥的图表和经济分析,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富有张力和画面感。它让你明白,任何一场伟大的变革,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经济、文化和权力博弈之上。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严谨的田野调查,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但语言又保持着文学性的优雅,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伊恩•克肖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评分外国人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纸张很好,照片资料清晰,有许多不常见。八几年燕山出版社曾经出过,内容不是很多。由于当时的印刷水平原因,照片很不清晰。
评分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与驮兽,他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
评分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享受音乐和我,我和音乐。
评分《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修订版)》面向现在正在从事及未来将要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创业者和产品经理,也可以作为互联网产品策划人员或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评分更新例题、练习题和参考资料,重点关注移动计算和云计算这两个新领域。
评分包装完好,塑封膜没有损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