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附赠DVD光盘1张)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附赠DVD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东磐 编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缅印战场
  • 美国国家档案馆
  • 历史影像
  • 珍稀史料
  • 军事史
  • 纪录片
  • 光盘赠送
  • 历史研究
  • 抗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9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08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DVD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如此大规模反映滇西缅北战役的照片集,在抗战史的著作里面也是空前的。”
   学者余戈:“《国家记忆》系列涉及到的两三万张照片及三百万字的图片说明,已经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历史系统,其文化价值无法估量。”
   原《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我们唯有踏踏实实把这些影像记录下来,记录给我们的后人,才能让我们的后人知道历史是如何千转百回一点一点的往前走的,我们的良知才能安心。”
   美国西点军校将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举办专展。
   “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一次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

内容简介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附赠DVD光盘1张)》你见过正面战场的小兵张嘎吗?你了解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女兵连吗?你知道我们的战士连一双草鞋都没有,仍然顽强抗日吗?你相信美国军队顾问将自己的头盔送给中国士兵因而牺牲吗?你是否曾经直面过那些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和历史的真相?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附赠DVD光盘1张)》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精选极有震撼力和代表意义的五百张图文,汇集成书。

作者简介

章东磐,曾出版《父亲的战场》,好评如潮,北大、清华、人大等教授、学者隆重推荐,《南方周末》、《读库》等平面传媒纷纷转载,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门户网站曾多次特邀章先生作为嘉宾,制作介绍专题。

精彩书评

   《国家记忆》中的远征军将士已经在战场上死过一次了!后来的冷战和政治意识形态阻隔,使他们又死了第二次!再也不能让他们死第三次了!南方都市报:《国家记忆》书中的500张历史图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滇缅作战战场,其中95%以上都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书中附带的一张光盘则刻录了极为珍贵的战争录像,包括日军在重庆大轰炸,以及南京受降仪式等等。透过这些影像,可以看到无数重要的战争细节:训练场上,中国士兵仍在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爷重机枪;雨季中,一直穿草鞋的

目录

序:在异国寻找历史的背影

一、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三、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四、我们万众一心
五、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附录: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




精彩书摘

在离开美国的前一天夜里,细细的春雨中,我和晏欢又来到海边。在离渔人码头不远的地方,有一栋古色古香的石头建筑。晏欢仔细看着那块印着介绍的告示牌,反复对我讲上面的文字,我始终也没听明白这片建筑是做什么用的。虽然它肯定已经有年头了,但这个国家才二百多年,能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古代文明呢。我们沿着建筑群外侧的花园小路散着步绕行,小径和建筑物之间有一小片湖水,天黑了,湖面上映出被灯光照射的建筑物倒影,很美。建筑师停下来拍照。就在他端起相机的刹那,我看见了水面上,不远处,轻盈的漂过来一只白天鹅。它优雅的扭过头,让自己修长的脖子圈起美丽的弧线。
在我很小的时候,周末父母偶尔带我们去玩,最爱去的地方是北京动物园。那里有一个鸟岛,被周围的水面环绕,水面上有许多水禽摇曳着游来游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问父亲:那些鸟,怎么不飞走呢?父亲说他不知道。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介绍,充满智谋与专业技能的兽医为那些本来会飞,而且天性酷爱飞的鸟做了手术,切断了它们翅膀上一条小小的、但是关键的韧带,外表根本看不出痕迹。但那些鸟从此就只会徒劳的煽动翅膀,却不会真得飞起来,好像它们自愿放弃飞翔一样。
五十年之后,我在遥远的异国看到了同样的鸟,它们是真得会飞,可它们选择不设防的亲近人类,亲近曾视它们唯一用途为食物的人。我被这只鸟感动的热泪盈眶。这只鸟让我想起在档案馆刚刚看过的一幅照片,那是完整记录将近七十年前我们的空军在美国接受驾驶轰炸机的培训的组照之一,画面上,一位年轻的中国军官正在黑板上的英文单词边写下中文:民主、平等、自由。这个年轻的国家,这个历史只有我的祖国三十分之一的国家,这个没有令人骄傲的古老文明的国家,用一只像银子一样洁白的鸟告诉我这个外国人,什么是支撑他们与中国人一起付出巨大牺牲的国家信念。
在我和晏欢离开美国的时候,牛子率领着一支美国国家档案馆接待过的人数最多的来自中国民间的团队正在奋战。二个月之后,本来只有一份的中缅印战场照片档案将出现最完整的一套电子版,与这几位研究者一起飞回那段不朽历史的发生地。
感谢美国国家档案馆,感谢美国通信兵照相部队,感谢所有帮助我们这次行动的美国朋友,感谢赞助这次复制行动的我的亲人与朋友们,感谢这次复制行动的参加者,感谢所有关心这次复制行动的人们。有了你们,让我们光荣父辈的历史不死。
——章东磐
……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图书《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附赠DVD光盘1张)》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失落的丝绸之路:中亚腹地的探险与发现》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探险家/历史学家姓名,例如:阿历克斯·詹宁斯] 页数: 约 450 页 装帧: 精装,附彩色插图与手绘地图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失落的丝绸之路:中亚腹地的探险与发现》是一部深度挖掘中亚地区历史、地理、人文风貌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穿越广袤而神秘的中亚草原、沙漠与山脉,探寻那条曾经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在中亚核心区域的遗存与变迁。 本书并非聚焦于军事冲突或特定战争时期的影像记录,而是将视角置于横跨数千年的文明交流、商业往来和文化交融的宏大图景之上。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报告以及实地考察记录的梳理与分析,力图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中亚腹地。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汇点——地理与早期贸易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萌芽的历史。中亚地区,包括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等地,在古代地理上是天然的枢纽。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地理环境(如克孜勒库姆沙漠、天山山脉)如何塑造了贸易路线的选择与风险。 此部分重点介绍了早期商品——不仅仅是丝绸,还包括香料、玉石、玻璃器皿以及知识和宗教的传播。我们得以一窥粟特商人这一关键群体,他们以其卓越的语言天赋和商业网络,成为了连接波斯、印度与中国的关键桥梁。书稿中详述了他们如何建立起遍布绿洲的商业据点和灌溉系统,支撑了丝路贸易的繁荣。 第二部分:绿洲城市的兴衰与辉煌 中亚腹地留下了无数宏伟的绿洲城市遗址,它们是本书叙事的重点。作者对布哈拉(Bukhara)、撒马尔罕(Samarkand)和希瓦(Khiva)等城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描述。 在关于撒马尔罕的部分,读者将了解到帖木儿帝国时期,这座城市如何成为世界领先的伊斯兰文化、天文学和建筑学的中心。书中配有详细的建筑复原图和对雷吉斯坦广场宏伟结构的深入解读,分析了其设计理念中融合的波斯、蒙古乃至更早的文化元素。 对于布哈拉,本书着重探讨了其作为宗教和学术中心的地位。通过对马德拉萨(伊斯兰学校)的考察,我们得以了解苏菲派神秘主义和伊斯兰法学在中亚的传播脉络,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一步影响了东方的知识界。 第三部分:探险家的足迹与现代重构 随着历史的演进,丝绸之路的辉煌逐渐被海权贸易所取代,中亚腹地也逐渐从世界贸易的中心边缘化,成为西方探险家眼中“神秘的东方”。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叙事转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亚腹地的西方探险家、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故事。 与聚焦于军事行动或战场记录不同,本书关注的是这些探险家如何记录当地的语言、绘制未知的地图、抢救濒临失传的古代手稿,以及他们对当地民族风俗的细致观察。例如,对普尔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考察野马和中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的描述,以及对早期考古学家挖掘古城遗迹过程的还原。这些记录为我们理解中亚在近代“失落”前夕的面貌,提供了宝贵的侧面视角。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挑战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代。中亚地区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动荡与变迁后,如何得以保存和研究?本书讨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在保护古迹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和民族志的研究成果。 2. 详尽的图谱资料: 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摹本、建筑测绘图以及复原插画,帮助读者直观理解丝路沿线的复杂环境与宏伟建筑。 3. 叙事深度: 侧重于商业文明、宗教传播和绿洲生态的相互作用,而非单纯的事件罗列。 《失落的丝绸之路》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世界文明交流史、中亚腹地历史和探险精神感兴趣的读者的佳作。它带领读者深入历史的肌理,理解中亚如何在古代世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及那些被黄沙掩埋的辉煌遗迹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专业的影像文献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资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特定历史时期,官方与非官方记录视角之间的微妙差异。印刷品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底片可能已经受损的黑白照片,在经过现代技术处理后,依然能清晰展现出原始的纹理和光影层次。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影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细节的解读。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展现了不同文化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互动侧面,这些细节往往是文字记载中难以细致描摹的,影像的直观性在此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构建出的那种强烈的“在场感”。我并非专业历史学家,但我能从这些影像中捕捉到一种集体记忆的重量。那些模糊不清的远景,反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让人去填补缺失的细节,去追问那些未被镜头捕捉到的声音和气味。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翻完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你慢下来、停下来细细品味的视觉史诗。每翻过几页,我都会合上书本,让脑海中的画面沉淀一下,那种被强行拉回现实的抽离感,恰恰说明了影像的感染力之强。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和感知。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整体氛围,那可能是“克制的史诗感”。它没有滥用宏大叙事来煽情,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捕捉,让历史的重量自然而然地压到读者心头。我个人对其中几张关于后勤补给线上的场景印象尤其深刻,那些泥泞的道路、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描绘出了一幅关于毅力和牺牲的无声画卷。这种不加修饰的纪实风格,比任何美化过的版本都来得更有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录,更像是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状态的一次深刻审视,值得所有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去细细品味。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影像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似乎跳脱了传统战争史叙事中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叙事,转而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个体生命。那些捕捉到的日常场景,比如战地简易的伙食准备、非战斗人员的艰辛劳作,甚至是短暂的休憩时刻,反而更具穿透力。我注意到很多照片的视角非常贴近地面,似乎是亲历者亲手举起相机留下的记录,那种手持的晃动感、那种未经修饰的粗粝质感,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这不仅仅是“看”历史照片,更像是“走进”了那些被定格的场景之中,去感受那种复杂交织的艰辛与坚韧。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都焕发出了强大的象征意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工艺,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每一幅图像都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被赋予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使得观者的目光可以聚焦于那些凝固的瞬间。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图注上的处理,信息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考证,也没有流于肤浅的情感渲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跟时间对话,那些面孔、那些环境,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去想象那个特定时刻的空气湿度、尘土飞扬,以及士兵们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绪。这种视觉体验远超一般历史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私人影像回顾展。

评分

感谢美国人,保存了珍贵的中国历史。感谢作者,把这段历史公之于众。

评分

正常阅读,不错,好看。

评分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收藏了

评分

性价比很高的产品,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读书日活动下手的价格不错!

评分

单位书屋购置的,挺不错的

评分

和个人想想不一样,有点失望。而且外包装磨损严重,书也有磨损。失望。

评分

书是正品,收藏。

评分

历史性很强,看到了许多难得的照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