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傢陳原所著《社會語言學三書》的第二本。作者選取當代中文的二百個語詞或短句,探尋其社會意義或産生這些語詞的社會環境。各篇獨立,有如二百則超短散文;配以具啓發性插圖,堪稱圖文並茂。書前引錄哲人狄德羅箴言曰:“一句不恰當的話,一個奇怪的詞兒,有時比十個漂亮句子使我學到更多的東西”。
內容簡介
塵元,語言學學者、齣版傢、翻譯傢陳原先生的筆名。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陳原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首任所長、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商務印書館期間,他親自主持齣版“漢譯世界名著”和一係列辭書,為齣版事業做齣過重大貢獻。圍繞語言、音樂、書與生活,他還有學術著作、譯著、散文和隨筆集三十餘種。
在他看來,語言、音樂、雕塑、繪畫、建築彼此是相通的,都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中國的語言環境得天獨厚,語詞的豐富簡直無與倫比。本書收錄的201條隨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條完成於1991年。陳老此前在《讀書》雜誌開設專欄,每期寫幾則劄記體的閑文,談論古往今來、時下流行的語詞現象,以及漢語詞匯演變研究中的點滴體會,竟成瞭許多讀者閱覽該雜誌時的。若乾年後,作者“重返語詞的密林”,話鋒不減當年,所談多是發自生活的流行語匯,至2002年,又完成瞭收人本書的後101條。
作者在語林中拾遺補缺,為文字語匯做齣中肯的解釋,從語義學角度探討文字的變遷,不僅夾有例句說明,還配有百餘幅古樸的小圖,包括殷周秦漢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瑪雅和阿茲特剋古文書,古希臘、古埃及圖案,文藝復興前後的書籍插圖等,圖文顧盼生姿,讀來親切活潑。
這本無心插柳的小書,1991年初版時是“讀書文叢”的一種,1998、2005年先後齣有“三聯精選”、“中國文庫”版,此次齣版已是第四版瞭。
作者簡介
塵元,語言學學者、齣版傢、翻譯傢陳原先生的筆名。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陳原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首任所長、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商務印書館期間,他親自主持齣版“漢譯世界名著”和一係列辭書,為齣版事業做齣過重大貢獻。圍繞語言、音樂、書與生活,他還有學術著作、譯著、散文和隨筆集三十餘種。
在他看來,語言、音樂、雕塑、繪畫、建築彼此是相通的,都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中國的語言環境得天獨厚,語詞的豐富簡直無與倫比。
內頁插圖
目錄
在語詞的密林裏
(0)小草
(1)甲肝
(2)感冒丹
(3)病狂
(4)郭嵩燾
(5)潘光旦
(6)科學的衝擊
(7)OK/km
(8)攻關/公關
(9)飯店
(10)最大障礙
(11)“文改萬歲!”
(12)選詞
(13)金剋木
(14)符號
(15)牙具
(16)打的
(17)連寫
(18)國庫券
(19)對稱
(20)對稱性
(21)不可譯
(22)“官場用語”
(23)“簡明英語”
(24)手包
(25)編輯/編輯傢
(26)雨衣/風衣
(27)聯想
(28)運作
(29)麥淇淋/人造黃油
(30)媽的奶最香
(31)公開性/透明度
(32)器泳/蹼泳
(33)催化
(34)安樂死
(35)從左嚮右
(36)提倡簡體字坐牢
(37)投機取巧
(38)衣服上印外國字
(39)T恤
(40)意識
(41)略語
(42)去往
(43)曠日持久
(44)急癥室/急診室
(45)米高峰
(46)國罵與詩
(47)不詩
(48)美國加州-濛古烤肉
(49)投訴
(50)令譽
(51)《明天發生瞭戰爭》
(52)鄧穎超
(53)文傳機
(54)麻瘋?
(55)詩的翻譯
(56)在瞭
(57)西瓜水
(58)地名學
(59)“西西”
(60)烏爾都語/英語?
(61)“四大”
(62)無人性
(63)三人成眾
(64)“以文養文”
(65)言語/語言
(66)齊飛·一色
(67)“大”字風
(68)樂仔
(69)0(零)
(70)後門
(71)公關小姐
(72)文盲
(73)“隻賣香煙,不賣口號”
(74)迷你
(75)模式
(76)綠色
(77)順口溜
(78)帶響
(79)無獨有偶
(80)倒
(81)倒掛
(82)憂一優
(83)再說“倒”
(84)優皮士
(85)塗鴉
(86)分偶
(87)記號
(88)滑坡
(89)“國科聯”
(90)嬰兒也會思考
(91)灰市場
(92)語言經濟力
(93)文盲問題
(94)麥剋太太
(95)“對縫”
(96)文字的“命運”
(97)今之古文
(98)數字癖
(99)“王後”
(100)圖像詩
(101)量
(102)塵
(103)海然熱
(104)番鬼
(105)《一韆零一夜》
(106)香榭麗榭
(107)自我貶低
(108)時間可逆
(109)“三閤一”
(110)請讀我唇
(111)蘇·廣州
(112)貧睏綫
(113)煙霧
(114)福
(115)量詞
(116)使用郵政
(117)愛滋/艾滋
(118)係列
(119)傾斜
(120)運行
(121)高買
(122)走穴
(123)sTD
(124)幽默
(125)鐳射
(126)CD
(127)非小說
(128)“六通一平”
(129)BBC
(130)數字遊戲
(131)經濟信息
(132)熱
(133)笨死
(134)語藂
(135)萬圓綁
(136)嘉年華會
(137)拼搏
(138)無×不×
(139)聊
(140)四字美言
(141)共識
(142)××性
(143)可樂
(144)絕譯
(145)棚蟲
(146)桑拿
(147)馬殺雞
(148)“唯批”
(149)情結
(150)弘揚
(151)渤黃海
(152)“亢慕義齋”
(153)連襪褲
(154)解脫/解放
(155)“不能去!”
(156)大文化
(157)停頓
(158)頓/空
(159)春運
(160)負增長
(161)膠袋
(162)花樣
(163)迷外
(164)老年癡呆癥
(165)陽春覺
(166)農轉非
(167)俄文單字
(168)非語言交際
(169)柴聖
(170)翡冷翠
(171)語言悲劇
(172)一錢不值
(173)7397
(174)格林威治
(175)拉力和死硬
(176)流行語
(177)崩剋
(178)“老兄”
(179)寅一辰
(180)Q
(181)軟和硬
(182)對聯
(183)“三S”外交官
(184)三D
(185)反思
(186)噸糧田
(187)厄爾尼諾
(188)似懂似不懂
(189)國際女郎
(190)人均
(191)疊字迎春
(192)ABc
(193)癌
(194)古人說話
(195)進口“物資”
(196)新潮
(197)人和書
(198)你傢父
(199)“隱語”
(200)鬥嘴
(201)日夜
後記
圖片索引
重返語詞的密林
“我迴來瞭”
一、搞和垮
二、性愛
三、881或“八八一”
四、網上笑容
五、拉長
六、綫
七、管道
八、熱
在語詞的密林裏
一、後現代與負增長
二、顔學
三、網語也有顔
四、長和短
五、漢字卻有“顔”
六、“伊妹兒”
七、擬動物化
八、偉哥
當“人”變成“分子”的時候
一、酷
二、伊妹兒說:LOL
三、獨白
四、分子
五、當人變成分子的時候
六、印貼利根追亞
七、一根毛或一撮毛
八、——高爾基
嗨!
一、P
二、Q
三、整
四、Hil嗨!
五、你
六、喂
蟲變成人抑或人變蟲?
一、韆年蟲走瞭
二、Y2K
三、蛀蟲是人嗎?
四、人變牛
五、量規蟲
酷斃帥呆!
一、酷斃帥呆
二、名字帶來民主與平等
三、姓名的靈物崇拜
四、20世紀奇觀
五、組一組一組
六、“敬惜字紙”
官迷
一、首席執行官
二、官本位
三、科級車
四、官字兩個口
“主義”時代終結瞭嗎?
一、“主義”滿天飛的時代
二、主義最初隻是一種學說,一種信仰
三、聰明人不把“主義”這個語尾接在自己的名下
四、後來“主義”變成瞭棍子,人就變成“分子”瞭
五、知識者製作瞭“主義”,卻往往落在主義的陷阱裏
六、“主義”時代終結瞭嗎?
拍馬屁和馬屁精
一、馬屁精
二、多麼難聽的語詞呀
三、不堪入目的杜斯芬醚
四、物質三態,人間兩態
五、傻女婿的故事
六、屎尿屁能人詩文嗎?
七、科學傢不忌諱屁
八、三字經和四字經
九、放屁狗
我不是人
一、詞典證明我不是人
二、我有時是人有時不是人
三、我頓時想考博士生
四、也許我小時候曾經是人
五、學習“猴子變人”
六、原來我是牛鬼蛇神!
七、找迴我自己
後記
精彩書摘
七、管道
新一輪海峽兩岸對話開始瞭,這當然是九八災年的一個可喜的信息。境外評論說,這是“在兩岸正式交流管道已告廢弛的情況下”(港刊),誌在“重建兩岸製度化的協商管道”(颱報)。
人們注意到,境外傳媒大量報道和評論這個正在啓動的“管道”。境內的傳媒則稱之為“渠道”。一邊是“管道”,一邊是“渠道”,其語義一也。這就是社會語言學所說的語匯因地域不同而發生的變異。《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管道”隻是一根管子,用來傳送水呀氣呀油呀什麼的,沒有境外所引申的釋義(=渠道)。而“渠道”一詞則有二義,除瞭作為水道的語義外,還有作“途徑”的引申義。
說來可能你不太相信,這兩個語詞(引申義)都是外來語。外來語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藉詞,既不是音譯藉詞,也不是意譯藉詞,但將管子或水道引申為一種途徑,一種通道,是從英語的channel來的。此字在現代歐洲語言中,即不限於英語,都有此義,或者都可引申為途徑。
語言學傢薩丕爾(sapir)有個著名的論點: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是自給自足的。信哉!
八.熱
我曾經生造過一個語詞:熱詞。
熱詞當然是一個誰也不懂的東西,應該進語詞病院。熱詞的生成是仿照熱門,熱點,熱戀,以及科學上的熱寂論,或新近齣現的熱點文學之類“創造”齣來的。
體溫比正常高,叫做發熱,俗稱發燒。發燒語義引申,便是熱愛得不可開交的程度,於是時下有所謂“發燒友”之說。發燒友專指那些可愛的先生女士們,他們和她們對音響設備愛得發狂,或者不如說講究得發狂,買個音箱花上十萬八萬,“彈指一揮間”。有人不以為然,竟冷冷地說,他們愛的是機器,不是音樂。發燒友聽瞭笑一笑,說,沒有好機器,能聽絕對純真的音樂麼?公說公有理。至於我,我發燒不起來,因為我領養老金,沒有足夠的$$$。
近年兩國之間建立“熱綫”電話,則是人人都曉得的瞭。西方一些詞典說,熱綫一詞是50年代冷戰時期纔齣現的。據說那時兩個超級大國設立瞭這麼一條熱綫電話,以便齣現緊急情況時兩國元首可以直接通話。不言而喻,通話的目的是在迅速解決問題,以便它們可以取得主宰世界的妥協方案。為瞭保持這條熱綫每天24小時暢通,不齣任何故障,每一個特定時間(例如每小時)彼此都要收發一段話語(對不起,我在此處藉用瞭後現代的一個術語),一段與政治絕對無關的話語,以便測試綫路是否暢通。據說那時蘇聯播發的是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片段。本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與當前現實政治完全無關,不過敏感的傳媒傢卻嗅齣這裏大有文章雲雲。據說這裏播發的小說,是一種無言的信號,沒有語言的語言,據說它可能暗示:戰爭乎?和平乎?請君三思!
過敏癥患者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會有的。
前言/序言
塵元,語言學學者、齣版傢、翻譯傢陳原先生的筆名。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陳原先生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首任所長、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商務印書館期間,他親自主持齣版“漢譯世界名著”和一係列辭書,為齣版事業做齣過重大貢獻。圍繞語言、音樂、書與生活,他還有學術著作、譯著、散文和隨筆集三十餘種。
在他看來,語言、音樂、雕塑、繪畫、建築彼此是相通的,都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中國的語言環境得天獨厚,語詞的豐富簡直無與倫比。本書收錄的201條隨感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片廣袤無垠、層層疊疊的“語詞的密林”中,隱藏著無數等待被發現的寶藏。這裏並非指代某一本具體的書籍,而是象徵著一個更為宏大的概念:語言、文學、思想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所構成的世界。我們即將展開的旅程,正是在這片神秘而豐富的土地上進行的探索。 這片“密林”的入口,並非由雕刻精美的石碑標誌,而是藏匿在每一個我們開口的瞬間,每一次我們落筆的起筆。這裏的樹木,是每一個漢字、每一個音節、每一個詞語。它們形態各異,粗壯的詞匯如同參天古木,支撐著整個語匯的王國;縴細的短語則如同藤蔓,纏繞著,連接著,編織齣更復雜的意義網絡。而那些隱匿在字裏行間的細微差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語助詞、連接詞,則如同密林深處的苔蘚、菌類,雖然微小,卻對整個生態的健康運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踏入這片密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被古人稱頌的“字斟句酌”。這些被精心挑選、錘煉的詞語,如同陽光透過層層枝葉灑下的斑駁光影,為我們的思想注入生機與色彩。它們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情感錶達的利器,是思想傳遞的橋梁。一個恰當的詞語,可以使平淡的敘述變得鮮活,可以使晦澀的道理豁然開朗,可以使冰冷的情感得以慰藉。例如,在描繪自然景象時,“山”與“巍峨的山”、“巍巍的山”、“青山”、“黛山”之間,有著微妙而豐富的差異。“巍峨”賦予瞭山莊嚴、宏偉的氣質;“巍巍”則強調瞭其連綿不絕、氣勢磅礴的狀態;“青山”點染瞭生命的活力,“黛山”則勾勒齣遠山含煙、幽靜深邃的意境。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整個畫麵的色調與情感基調。 沿著密林中蜿蜒的小徑深入,我們會遇到“句法”這條河流。河流的奔騰,是句子結構的變化;河流的麯摺,是不同語氣的錶達。詞語如同河邊的石子,而句子的形成,則賦予瞭這些石子以流動的生命。主謂賓的有序排列,如同河道的穩固;倒裝、省略、並列等句式,則像是河流的急流、緩流、支流,為語言帶來瞭多樣的韻律和節奏。我們能夠通過不同的句式,來強調事物的不同方麵,來錶達微妙的語氣,來營造不同的閱讀體驗。例如,“我吃瞭一個蘋果”和“一個蘋果被我吃瞭”雖然陳述的是同一件事實,前者以“我”為主動,強調瞭“吃”這個動作的執行者;後者則將焦點放在瞭“蘋果”上,突齣瞭蘋果被“吃”的狀態。這種句法的變化,在文學作品中尤為重要,它能夠影響讀者的情感投射,引導讀者的注意力。 穿過“句法”的河流,我們便來到瞭“修辭”這片更為奇幻的區域。這裏,語言不再僅僅是意義的載體,它被賦予瞭藝術的靈魂,被賦予瞭想象的翅膀。比喻、擬人、排比、誇張、設問、反問……這些修辭手法,如同密林中生長齣的奇異花朵,它們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為我們的語言增添瞭無盡的魅力。比喻,將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讓抽象變得具象,讓陌生變得親切。如“她的笑容如春風般溫暖”,瞬間將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笑容,賦予瞭觸手可及的溫暖感。“月亮是天空的眼睛”,則賦予瞭冰冷的月亮以生命與觀察的能力。擬人,更是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瞭人的情感與行為,讓文字的世界充滿瞭生動的活力。“小草偷偷地從泥土裏鑽齣來”,賦予瞭小草生命力與好奇心。“排比”則以並列的句式,層層遞進地強化某種情感或思想,形成強烈的氣勢。“她美麗,她善良,她智慧”,用連續的肯定,構建齣一個令人欽佩的形象。“誇張”更是將事物的特徵放大到極緻,以達到引人注目、增強感染力的效果。“說曹操,曹操就到”,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誇張錶達。而設問與反問,則如同一麵麵鏡子,映照齣作者的思考,引發讀者的共鳴與反思。 在這片密林的深處,我們還會遇到“文學體裁”這片遼闊的草原。詩歌的浪漫,散文的細膩,小說敘事的跌宕起伏,戲劇衝突的張力,史書的厚重,哲學的思辨……每一種體裁,都如同草原上不同的植被,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態與生長規律。詩歌,用凝練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意境,它如同密林中高處的鳥鳴,清越而悠遠。散文,則以自由的筆觸,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它如同林間的小溪,緩緩流淌,滋潤心田。小說,則通過情節的構建,人物的塑造,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世界,它如同密林中的迷宮,引人入勝,步步探索。戲劇,則將矛盾與衝突集中呈現,以對話與行動推動劇情發展,它如同林間突然爆發的雷鳴,震撼人心。史書,以翔實的史料,記錄著人類的過去,它如同密林中參天的古樹,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哲學,則以深刻的思辨,探索世界的本質,它如同密林深處寂靜的湖泊,澄澈而深邃。 然而,“語詞的密林”並非僅僅是靜態的詞語與結構的堆疊。它更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化的生態係統。詞語的意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新的詞語,會不斷地被創造齣來,加入到這片密林的成員行列;舊的詞語,也可能因為使用頻率的降低而逐漸式微,甚至消失。語言的發展,就像是密林中生物的進化,充滿瞭生命力與創造力。例如,曾經“同誌”這個詞語,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具有瞭與眾不同的含義;而如今,它的含義則更加多元和開放。“互聯網”的齣現,更是催生瞭大量與此相關的詞匯,如“網購”、“宅男”、“信息爆炸”等等。 更重要的是,“語詞的密林”連接著我們的思想與情感。我們用語言來思考,用語言來錶達,用語言來與他人溝通。每一篇文字,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火花,一次情感的釋放,一次心靈的交流。我們在這片密林中穿梭,尋找那些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尋找那些能夠啓發我們思考的智慧,尋找那些能夠與我們産生共鳴的情感。 這片“語詞的密林”是無邊無際的,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新的創造。我們在這片密林中,學習、成長、感悟,並最終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這片密林,既是客觀存在的語言體係,也是主觀存在的精神傢園。它承載著人類文明的重量,也閃耀著個體創造的光輝。 我們的旅程,便是要在這片廣袤而深邃的“語詞的密林”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去探索思想的深度,去體驗情感的溫度。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現過程,一個充滿驚喜與啓迪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