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治通鉴
  • 历史
  • 国学
  • 经典
  • 历史地理
  • 文白对照
  • 精粹
  • 译注
  • 中华文化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98
商品编码:1005763648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98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北宋)司马光,著,闫林林,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资治通鉴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005

商鞅变法… ………………… 011

围魏救赵……………………… 017

毛遂自荐……………………… 020

秦纪

荆轲刺秦……………………… 023

大泽起义…………………… 028

破釜沉舟……………………… 031

汉纪

楚汉相争……………………… 035

韩信之死……………………… 043

飞将李广……………………… 046

魏纪

司马诛曹……………………… 050

晋纪

淝水之战… ………………… 060

齐纪

魏迁洛阳……………………… 067

梁纪

侯景之乱……………………… 077

陈纪

杨坚篡周……………………… 093

隋纪

杨广夺嫡……………………… 101

唐纪

玄武之变……………………… 112

贞观治道……………………… 131

中宗复辟……………………… 139

马嵬事变……………………… 144

甘露之变……………………… 151


  作者介绍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精彩书摘

周纪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

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

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

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

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

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②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③乎?抑为保障④乎?”简子曰:“保障哉!”尹

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②尹铎(duó):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

③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直到抽干为止。

④保障:指待民宽厚。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帝位的

继承者。宗族之人智果说:“若要挑选继承者,智瑶不如智宵。

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贤能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贤能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

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超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

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贤能,但他没有

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贤操控他人,却

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

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智

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赵国大夫

赵简子的长子名伯鲁,次子名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问题,赵简子

总是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将日常训诫的话写在两

片竹简上面,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里,并且嘱咐说:“一定要用

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让两个儿子说出竹简上的

内容。长子伯鲁回答不出来,赵简子便让他拿出竹简,可他说竹

简不知道丢到哪里了。赵简子又问次子无恤,他则非常娴熟地

背出了竹简上的话,问他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里面拿了

出来。赵简子认为无恤更加贤能,便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说:“大王,您是让我前去剥削百

姓,聚敛财富,还是让我将那里建设为一道保障呢?”赵简子说:

“自然是保障了。”尹铎便整理相关户籍,减少税户,以此减轻百

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

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

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

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

‘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①、蚁、蜂、虿②,皆能害人,况君

相乎!”弗听。

【注释】

①蜹(ruì):同“蚋”,成虫形似蝇而小,黑色,俗称“黑蝇”。

②虿(chài):蛇、蝎类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无恤说:“如果某晋国不幸发生动荡,你不要

因为尹铎的地位卑贱而对他产生嫌隙,也不要因为晋阳地方偏

远而不进行治理,而要以尹铎管辖的晋阳作为屏障。”待到智宣

子死后,智襄子智瑶即位。有一次,他邀请韩康子、魏桓子二人

在蓝台宴饮。宴饮之际,智襄子对韩康子百般戏弄、侮辱。智国

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劝告智瑶说:“主公,您如果不加防范,

灾祸必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天下人的生死都攥在我的手里,

我不降祸于别人,谁还敢放肆?”智国说:“只怕事情并不如您

说的这样。《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犯错,人们的

怨恨会积压在心里,并不会表露在外面,所以要在他还没有表

现出来的时候防范。’贤能之人需要在小事上心存戒心,才可以

避免大祸的发生。现在,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把别人得罪了,

却又不加以防备,还说别人没有胆量加害于您,这只怕是不可

以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国君、国相

呢!”智瑶却执意如此。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

愎①,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

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

“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

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

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以相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

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

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

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

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

“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

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

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

晋阳。

【注释】

①好利而愎:形容人贪财好利,刚愎自用。愎,固执、任性。

【译文】

智瑶让韩康子割地给他,韩康子想要拒绝。段规劝说:“智

瑶这个人一向贪得无厌、独断专行,倘若我们不答应割地给他,

他一定会借此机会征讨我们,倒不如答应。他得到土地之后,必

定会更加狂妄,进而再强迫别人;别人如果不给,他一定会举兵

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开祸端而见机行事了。”韩康子

说:“好主意。”于是派遣使臣去见智瑶,把土地给了他。智瑶得

到土地之后非常高兴,果然又要求魏桓子割地给他。魏桓子想

要拒绝,但是任章问:“大王为什么不把土地给他呢?”魏桓子

说:“他要地是毫无缘由的,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瑶无缘

无故地索要他人的土地,一定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怨恨,我们答应

他,他一定会因此沾沾自喜,轻视敌人,而我们因为惧怕必定会

更加团结。用团结的国家来应对自负的智瑶,智氏的命数也就不

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敌人,就一定要先听从于他;

想要夺取别人的利益,就要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倒不如先

答应智瑶,借此来助长智瑶的骄横,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盟友一

起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将土地给了智瑶。智瑶又向赵襄

子索要蔡、皋狼等地方。赵襄子不答应。智瑶因此大怒,遂率领

韩、魏的军队对赵氏发起猛烈进攻。赵襄子决定外出避难,问

道:“我应该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去长子城吧,那里距离

这里zui近,而且城墙zui为完整坚固。”赵襄子说:“百姓历尽千

辛万苦才将城墙修好,现在又要他们出生入死为我守御,谁能

够与我同心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充实,大王不妨去

那里。”赵襄子说:“国库之所以充实都是剥削百姓的缘故,现

在又因为战乱而让无辜的百姓送命,他们又怎么能够与我同心

呢?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方,那儿的尹铎为人宽厚,善

待百姓,所以百姓必定会与我们共进退的。”于是,赵襄子逃往

晋阳。

【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

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①。智伯曰:“吾乃今知水


  前言

前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通

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代。当时,在经历了中唐的

长期混战之后,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学术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

积弱”,政局依然不太稳定。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气的时

代,又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积

贫积弱的时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治国方针,有立

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

法不可变的。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大家们,尤其是历史学家,

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则选择了以文字的力量教化民

众。他们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有资

于治国安邦,更好地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倾心创作。而在

这一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著作中,司马光主编的《通鉴》zui具

代表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

到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

十国等政权的兴衰过程,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

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正所谓:“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

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

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

做事不足以垂后。”司马光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兴衰历程,便决

心以前代杰出君王的事迹,启示当代以及后世者,使之明晓治

国处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

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

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

(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

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历史事件中,

精心遴选zui精彩、zui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

见全豹。全书的选材倾向于政治方面,加以组织整理后,既保

留了原书的精髓,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又适合当代人的阅读

习惯。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选本体会到《资

治通鉴》的精华和魅力,学到可用的治世之道和处事之法。



《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 一、 缘起与价值 中华文明,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其生命力体现在数千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之中。这其中,史书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书之一,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而《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正是基于对《资治通鉴》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解读,旨在为当代读者呈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活”的历史读本。 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翻译或注释《资治通鉴》的某个特定版本,而是试图站在更高的维度,从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出发,萃取《资治通鉴》及其相关史料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力求展现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演变规律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相信,真正的国学经典,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智慧,以及能够与当下产生共鸣的力量。 二、 内容纲要 《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将以专题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梳理与解读。其内容设计,力求兼顾历史的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也有对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生动描绘。 1. 帝王轨迹与权力演变: 本书将聚焦中国历代帝王,不仅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治国方略,更深入探讨权力是如何产生、集中、分配与传承的。我们将分析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权力结构,以及帝王个人的性格、决策如何影响历史进程。从先秦诸侯的争霸,到秦汉大一统的奠基,再到唐宋的盛世繁荣,直至明清的帝制晚期,我们将呈现一部波澜壮阔的帝王群像,揭示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 2. 民族融合与国家构建: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民族的产物,而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不断碰撞、融合、共存的结晶。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迁徙、交流与冲突,探讨不同民族是如何在中华大地建立起共同的国家认同,并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到南方各民族的崛起,我们将见证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华文明如何不断壮大。 3. 思想风潮与文化传承: 思想是文明的灵魂。《通鉴广记》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将回溯诸子百家的争鸣,感受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的碰撞与影响;我们将探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梳理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在精神层面的辉煌。 4.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历史的进程离不开物质基础。《通鉴广记》将关注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探讨经济制度的变迁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的影响。我们将考察土地制度的改革,如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我们将分析货币的流通与演变,以及其对商业贸易的促进作用;我们将描绘不同时代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图景,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面向。 5. 对外交流与世界影响: 中华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文明进行着长期的交流与互动。《通鉴广记》将重点阐述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甚至更遥远地区的交往历史,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中外科技、文化、宗教的交流,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我们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理解中华文明在全球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6. 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通鉴广记》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从历史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与智慧启示。本书将聚焦历史上那些重要的转折点、危机时刻,分析其成因、应对策略以及最终的结果。通过对兴衰成败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创新视角与解读方法 《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力求采用创新的视角和解读方法,以期赋予历史以新的生命力: 跨学科融合: 本书将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历史现象。例如,在分析政治制度时,会结合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变化;在解读思想文化时,会分析其与政治、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故事化叙事: 尽管史料严谨,但历史本身蕴含着无数精彩的故事。《通鉴广记》将注重故事性的呈现,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魅力,而非枯燥的史料堆砌。 情境化解读: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本书将致力于为读者还原历史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帮助读者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决策依据,以及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比较与联系: 在梳理中国历史的同时,本书也会适时地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进行比较,展现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同时,也会关注中国历史内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反思与追问: 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通鉴广记》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进行反思与追问。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 四、 目标读者 《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面向广大对中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青少年学生: 为他们提供一个系统、生动、有趣的中华历史入门读物,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 为他们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平台。 历史爱好者: 为他们提供更丰富、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历史解读,满足其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各界人士: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与现在,为面向未来提供历史智慧。 五、 结语 《资治通鉴》是一座宝藏,而《通鉴广记:中华文明的千年回响》正是挖掘这座宝藏的钥匙。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历史不应仅仅是尘封的记忆,更应是鲜活的教诲,是照亮未来的灯塔。让我们一同走进《通鉴广记》,感受中华文明千年回响的磅礴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热爱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资治通鉴》的博大精深,但也深知其篇幅浩瀚,难以窥其全貌。这部“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引路人,将我们带到了历史地理这条独特的河流中去观察治乱兴衰的轨迹。这种“精粹”并非简单的删减,而是一种基于特定主题(历史地理)的深度挖掘和重构。例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战役后,对失地或得地的资源禀赋、交通要道的控制权的分析,往往比单纯的军事叙事更能揭示长远的历史走向。这种从地理视角切入历史,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空间思维的框架来理解“势”的形成与瓦解。这让我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序列,更是与脚下土地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这种立体感是传统线性叙事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部《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出版,无疑是给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脉络的读者送上了一份厚礼。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扎实的选材和精心的编排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它显然是聚焦于历史的地理背景这一关键维度,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军事乃至社会变迁的“空间性”逻辑至关重要。比如,在读到赤壁之战时,书中的地理标注和解读,能让你立刻清晰地勾勒出长江的水势、山川的走向,从而真正体会到“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是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这种图文并茂(尽管我无法直接看到配图,但从其结构推断)且详注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门槛。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研究者而言,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古籍和现代地图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使得原本晦涩的史料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是肉眼可见的。厚重感和阅读舒适度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但这部读本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对原注和译文清晰的呈现,又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有恰到好处的分量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感。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也经过了精心调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是将“如何让读者愿意长时间、舒适地沉浸其中”放在了首位。对于需要频繁查阅注释和对比原文的读者来说,清晰的页眉页脚、合理的分栏布局,都极大地减少了阅读时的“中断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体现了对传统经典应有的敬畏和现代出版技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

我特别想强调它在“注释”部分的价值。在阅读历史著作时,许多关键的转折点或人物的动机,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加解释的、看似寻常的古词或官职名称中。这部读本的注释体系非常扎实,它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补充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属的制度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当提到某个官职的调动或某个地方税收的调整时,注释部分会适时地引申出相关的制度背景,使得我们对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这种深度解析的注释,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史学导师的陪伴下研读原典,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的深化。这种细致入微的学问功夫,是任何快速阅读指南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这绝不是简单地将古文和白话文并列,而是明显体现了编者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读者的耐心引导。很多时候,我们阅读《资治通鉴》的原文,往往受限于文言文的句法和词义的古今异变而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涉及具体政务、法律条文或地方制度的段落。有了精准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作为参照,我们不仅能知道“它说了什么”,更能体会到“它当初是如何说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对于提升自身的古文鉴赏能力也大有裨益。我尤其欣赏译文的精准度,它在保持历史原意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现代化”的口吻,使得我们在领略司马光叙事的恢弘气度时,不至于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疏离感。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性的平衡把握,使得这部读本既能满足资深史友的考据需求,也能让初次接触《通鉴》的年轻人获得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不错,是正版

评分

好。

评分

宝贝很好经典国学给五分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用起来不错。还好哈哈哈

评分

不错哦,值得购买,力挺呀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多了!

评分

价格便宜,就是油墨味浓

评分

效果挺好的,下次还会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