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798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北宋)司马光,著,闫林林,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目 录 | |
【资治通鉴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005 商鞅变法… ………………… 011 围魏救赵……………………… 017 毛遂自荐……………………… 020 秦纪 荆轲刺秦……………………… 023 大泽起义…………………… 028 破釜沉舟……………………… 031 汉纪 楚汉相争……………………… 035 韩信之死……………………… 043 飞将李广……………………… 046 魏纪 司马诛曹……………………… 050 晋纪 淝水之战… ………………… 060 齐纪 魏迁洛阳……………………… 067 梁纪 侯景之乱……………………… 077 陈纪 杨坚篡周……………………… 093 隋纪 杨广夺嫡……………………… 101 唐纪 玄武之变……………………… 112 贞观治道……………………… 131 中宗复辟……………………… 139 马嵬事变……………………… 144 甘露之变……………………… 151 |
| 作者介绍 | |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 精彩书摘 | |
周纪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 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 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 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 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 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②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③乎?抑为保障④乎?”简子曰:“保障哉!”尹 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②尹铎(duó):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 ③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直到抽干为止。 ④保障:指待民宽厚。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帝位的 继承者。宗族之人智果说:“若要挑选继承者,智瑶不如智宵。 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贤能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贤能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 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超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 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贤能,但他没有 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贤操控他人,却 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 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智 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赵国大夫 赵简子的长子名伯鲁,次子名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问题,赵简子 总是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将日常训诫的话写在两 片竹简上面,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里,并且嘱咐说:“一定要用 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让两个儿子说出竹简上的 内容。长子伯鲁回答不出来,赵简子便让他拿出竹简,可他说竹 简不知道丢到哪里了。赵简子又问次子无恤,他则非常娴熟地 背出了竹简上的话,问他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里面拿了 出来。赵简子认为无恤更加贤能,便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说:“大王,您是让我前去剥削百 姓,聚敛财富,还是让我将那里建设为一道保障呢?”赵简子说: “自然是保障了。”尹铎便整理相关户籍,减少税户,以此减轻百 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 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 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 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 ‘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①、蚁、蜂、虿②,皆能害人,况君 相乎!”弗听。 【注释】 ①蜹(ruì):同“蚋”,成虫形似蝇而小,黑色,俗称“黑蝇”。 ②虿(chài):蛇、蝎类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无恤说:“如果某晋国不幸发生动荡,你不要 因为尹铎的地位卑贱而对他产生嫌隙,也不要因为晋阳地方偏 远而不进行治理,而要以尹铎管辖的晋阳作为屏障。”待到智宣 子死后,智襄子智瑶即位。有一次,他邀请韩康子、魏桓子二人 在蓝台宴饮。宴饮之际,智襄子对韩康子百般戏弄、侮辱。智国 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劝告智瑶说:“主公,您如果不加防范, 灾祸必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天下人的生死都攥在我的手里, 我不降祸于别人,谁还敢放肆?”智国说:“只怕事情并不如您 说的这样。《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犯错,人们的 怨恨会积压在心里,并不会表露在外面,所以要在他还没有表 现出来的时候防范。’贤能之人需要在小事上心存戒心,才可以 避免大祸的发生。现在,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把别人得罪了, 却又不加以防备,还说别人没有胆量加害于您,这只怕是不可 以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国君、国相 呢!”智瑶却执意如此。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 愎①,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 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 “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 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 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以相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 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 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 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 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 “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 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 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 晋阳。 【注释】 ①好利而愎:形容人贪财好利,刚愎自用。愎,固执、任性。 【译文】 智瑶让韩康子割地给他,韩康子想要拒绝。段规劝说:“智 瑶这个人一向贪得无厌、独断专行,倘若我们不答应割地给他, 他一定会借此机会征讨我们,倒不如答应。他得到土地之后,必 定会更加狂妄,进而再强迫别人;别人如果不给,他一定会举兵 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开祸端而见机行事了。”韩康子 说:“好主意。”于是派遣使臣去见智瑶,把土地给了他。智瑶得 到土地之后非常高兴,果然又要求魏桓子割地给他。魏桓子想 要拒绝,但是任章问:“大王为什么不把土地给他呢?”魏桓子 说:“他要地是毫无缘由的,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瑶无缘 无故地索要他人的土地,一定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怨恨,我们答应 他,他一定会因此沾沾自喜,轻视敌人,而我们因为惧怕必定会 更加团结。用团结的国家来应对自负的智瑶,智氏的命数也就不 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敌人,就一定要先听从于他; 想要夺取别人的利益,就要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倒不如先 答应智瑶,借此来助长智瑶的骄横,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盟友一 起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将土地给了智瑶。智瑶又向赵襄 子索要蔡、皋狼等地方。赵襄子不答应。智瑶因此大怒,遂率领 韩、魏的军队对赵氏发起猛烈进攻。赵襄子决定外出避难,问 道:“我应该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去长子城吧,那里距离 这里zui近,而且城墙zui为完整坚固。”赵襄子说:“百姓历尽千 辛万苦才将城墙修好,现在又要他们出生入死为我守御,谁能 够与我同心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充实,大王不妨去 那里。”赵襄子说:“国库之所以充实都是剥削百姓的缘故,现 在又因为战乱而让无辜的百姓送命,他们又怎么能够与我同心 呢?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方,那儿的尹铎为人宽厚,善 待百姓,所以百姓必定会与我们共进退的。”于是,赵襄子逃往 晋阳。 【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 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①。智伯曰:“吾乃今知水 |
| 前言 | |
前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通 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代。当时,在经历了中唐的 长期混战之后,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学术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 积弱”,政局依然不太稳定。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气的时 代,又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积 贫积弱的时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治国方针,有立 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 法不可变的。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大家们,尤其是历史学家, 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则选择了以文字的力量教化民 众。他们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有资 于治国安邦,更好地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倾心创作。而在 这一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著作中,司马光主编的《通鉴》zui具 代表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 到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 十国等政权的兴衰过程,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 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正所谓:“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 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 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 做事不足以垂后。”司马光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兴衰历程,便决 心以前代杰出君王的事迹,启示当代以及后世者,使之明晓治 国处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 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 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 (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 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历史事件中, 精心遴选zui精彩、zui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 见全豹。全书的选材倾向于政治方面,加以组织整理后,既保 留了原书的精髓,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又适合当代人的阅读 习惯。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选本体会到《资 治通鉴》的精华和魅力,学到可用的治世之道和处事之法。 |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热爱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资治通鉴》的博大精深,但也深知其篇幅浩瀚,难以窥其全貌。这部“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引路人,将我们带到了历史地理这条独特的河流中去观察治乱兴衰的轨迹。这种“精粹”并非简单的删减,而是一种基于特定主题(历史地理)的深度挖掘和重构。例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战役后,对失地或得地的资源禀赋、交通要道的控制权的分析,往往比单纯的军事叙事更能揭示长远的历史走向。这种从地理视角切入历史,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空间思维的框架来理解“势”的形成与瓦解。这让我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序列,更是与脚下土地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这种立体感是传统线性叙事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部《资治通鉴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出版,无疑是给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脉络的读者送上了一份厚礼。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扎实的选材和精心的编排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它显然是聚焦于历史的地理背景这一关键维度,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军事乃至社会变迁的“空间性”逻辑至关重要。比如,在读到赤壁之战时,书中的地理标注和解读,能让你立刻清晰地勾勒出长江的水势、山川的走向,从而真正体会到“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是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这种图文并茂(尽管我无法直接看到配图,但从其结构推断)且详注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门槛。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研究者而言,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古籍和现代地图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效率。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使得原本晦涩的史料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身临其境地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
评分我特别想强调它在“注释”部分的价值。在阅读历史著作时,许多关键的转折点或人物的动机,往往隐藏在那些不加解释的、看似寻常的古词或官职名称中。这部读本的注释体系非常扎实,它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补充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属的制度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当提到某个官职的调动或某个地方税收的调整时,注释部分会适时地引申出相关的制度背景,使得我们对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这种深度解析的注释,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史学导师的陪伴下研读原典,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的深化。这种细致入微的学问功夫,是任何快速阅读指南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是肉眼可见的。厚重感和阅读舒适度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但这部读本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对原注和译文清晰的呈现,又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有恰到好处的分量感,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读物感。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也经过了精心调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说明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是将“如何让读者愿意长时间、舒适地沉浸其中”放在了首位。对于需要频繁查阅注释和对比原文的读者来说,清晰的页眉页脚、合理的分栏布局,都极大地减少了阅读时的“中断感”。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体现了对传统经典应有的敬畏和现代出版技术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文白对照”的处理方式。这绝不是简单地将古文和白话文并列,而是明显体现了编者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读者的耐心引导。很多时候,我们阅读《资治通鉴》的原文,往往受限于文言文的句法和词义的古今异变而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涉及具体政务、法律条文或地方制度的段落。有了精准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作为参照,我们不仅能知道“它说了什么”,更能体会到“它当初是如何说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对于提升自身的古文鉴赏能力也大有裨益。我尤其欣赏译文的精准度,它在保持历史原意的同时,避免了过度“现代化”的口吻,使得我们在领略司马光叙事的恢弘气度时,不至于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疏离感。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性的平衡把握,使得这部读本既能满足资深史友的考据需求,也能让初次接触《通鉴》的年轻人获得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还不错吧,便于携带。
评分确实物有所值,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还会再买的。
评分。。。。。。。。。。。。
评分不错。。。。。。。。。
评分书本质量没有问题,包装打的不太用心,增加破损率,影响体验。
评分东西不错,发货快,质量好!!
评分不在家,别人帮忙取的,回家看了再来追评
评分很好
评分一次买了这个系列20本书,书的印刷质量都还不错,字略小一点,排版比较满,可能是篇幅有限,易经的注释太过简单,而且有些书原文内容比较多的,就只有节选的经典章节了,不过只作初学的话,还是挺好的,价钱又便宜,家里人都比较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