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国学,浸润儿童的心灵 不用放大镜就可以读的大开本国学启蒙经典,可亲子共读,老少皆宜
1.全文注音。全文加注拼音,方便小读者自主诵读、识字。
2.艺术大字。全文采用大号艺术字体,节省目力,防治近视。
3.笔画拆分。方便小读者练习生字,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
4.临摹描红。诵读之余,可按照笔画临摹经典,读写结合。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恰当的年纪,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拾国粹,向广大青少年推广普及国学系列课程。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方面的基本规范。本书是作者以其“雒诵堂”为教学实践基地,以亲身教学经历编辑而成的经典国学教材。
檀作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得著名文史专家吴小如教授亲炙,致力于儒学、诗学、蒙学三方面研究,并创办雒诵堂国学馆,教授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堪称新生代国学教育代表人物。CCTV首届中国诗词大会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颂堂的首席弟子。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二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四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六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八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一○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一二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一四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一六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一八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二○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二二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二四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二六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二八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三○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二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三四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三六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三八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四○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四二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四四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四六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四八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五○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五二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五四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五六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五八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六○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六二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六四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六六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六八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七○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七二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七四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七六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七八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八○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八二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八四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八六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八八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九○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九二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九四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九六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九八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一○○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一○二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一○四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一○六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一○八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一一○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一一二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一一四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一一六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一一八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一二○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一二二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二四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一二六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一二八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一三○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一三二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一三四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一三六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一三八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一四○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一四二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一四四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一四六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一四八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一五○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一五二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一五四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一五六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一五八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一六○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一六二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一六四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一六六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一六八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一七○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一七二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一七四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一七六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一七八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一八○
前 言
传统中国最著名的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 家诗》),《千家诗》选的是唐宋人五七言绝句,其余几种也是用韵文写的,实际上是押 韵的诗歌。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传统蒙书,在文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押韵, 二是节奏明显。这些书,小朋友们念起来朗朗上口,不觉得枯燥。念着念着,也就记住 了书中的内容。传统私塾又流行用一种近乎歌唱的调子来念这些书,普遍用拖腔,抑扬 顿挫,尤能突出“美听”效果。这种念书方法,今人称之为“吟诵”。此即传统中国之“诗 教”、之“乐教”、之“视唱练耳”。
余生也晚,没有赶上传统私塾年代。但我儿童生活的记忆,有不少是关于这方面的。 先祖父科凤公是 1920 年生人,他的外祖是我家乡皖西南清末民初著名的私塾先生。科 凤公仅随外祖读过一年私塾,但却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村里逢年过节、婚丧 嫁娶,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他手。上世纪 80 年代,我读小学。每逢祖父写春联,我总 是在边上看。祖父一边写,一边念给我听。祖父念对联的调子,和我在学校里学的普通 话读书全然不同:有的字音拖得特别长,有的字音又念得很短促;而且是方言腔。我虽 不明就里,但觉得很好听。祖父见我听得入神,每每也教我念几句“赵钱孙李”、“天地 玄黄”。祖父过世之后,我再没听过有人这样念书 ;直到上个世纪末,在北大遇到先师 莎斋夫子(吴小如先生)。莎斋夫子比科凤公小两岁,是著名文史专家。我常去莎斋夫 子家里听他讲书,所讲多是诗文。第一回听莎斋夫子念诗,吓我一跳——怎么和我祖父 念的这么像呢!也是有的字音长、有的字音短,而且节奏分明,带拖腔。我知道莎斋夫 子祖籍皖南,一开始以为是地方特色。陪侍久了,才从莎斋夫子那里知道这是“依字行 腔,平长仄短”的传统诵读法,是由传统诗文的文体特征和声韵规律决定的。直到这时 候,我才明白先祖父是用传统吟诵调念对联 ;他从外祖念一年私塾,是用“吟诵”法念 “三百千千”。明白之后,我不由得对传统私塾吟诵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单就培养传 统诗文修养来说,一两年私塾的读书效果,明显好过于现在的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祖父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童蒙诵读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取决于 少年时代有没有诵读过经典。
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这样叙述亲身经历 :“吾七岁 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 置,便至荒芜矣。”七岁时候背诵的长文,终身不忘 ;二十岁以后读的书,基本不记得。 颜之推一面慨叹“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一面解释其原因 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颜之推语重心长地劝慰世人“固须 早教,勿失机也”,实际上是劝人要及早诵读经典。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最恰当的年纪,用最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 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雒诵堂师法先贤,推出青少年国学 系列课程,蒙学阶段即以“三百千千”为主而略有损益。以数年教学实践为基础,我们 今天特向全社会推出《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五字鉴》《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七种。 蒙学读物在明清时期虽盛极一时,但却也善本难求,尤以《千家诗》《声律启蒙》为甚。雒诵堂多年来致力于蒙学版本收藏,但本人经眼的清刻本多存在诸种问题。故此,《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文字底本考订,以择善而从为原则,并尽可能吸收学术 界最新研究成果。
《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预设的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故编辑体例为大字注音 本。注音采用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拼音以普通话为主,但考虑到传统蒙书的文体特征, 对于严重影响叶韵和格律的关键字,则采用旧读和文读音,以确保韵文尤其是格律诗的 “美听”效果。本套丛书,用右下加黑点的形式对全部入声字进行标注,用“黑体拼音” 的形式对旧读和文读音加以标记 ;对于文本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也用不同字体做了区 分。标注入声字和古今异读,是本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故此,本套丛书不仅适合诵读, 还对系统了解传统诗文的格律常识颇有帮助。
我们虽力求完美,但亦自知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读者诸君使用本丛书过程中, 若发现错误,烦请告知。可发邮件至 luosongtang@126.com 。对于诸君的教诲,我们 感激不尽。
从一个资深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在保持传统文本神韵的同时,对现代读者的需求进行了精准捕捉。比如,在一些关键的阐释部分,它采用了旁注或注释的方式,清晰地解释了古文的特定语境,避免了现代人阅读时因语境差异而产生的误解。而且,这些注释的语言非常白描和精炼,绝不拖沓,做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我特别喜欢那种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哲理的瞬间,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能让人在平静的诵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于一体的优秀读物,非常值得向所有寻求自我完善的读者推荐。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系统地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基础规范,这本书的引入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现代和易于理解的版式,将那些核心的伦理和行为准则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一些基本礼仪时,它会配以一些现代生活场景的想象,这让我能立刻将书中的教诲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觉得那些都是遥不可及的古人说教。尤其欣赏它在解释词义时的细致入微,很多看似简单的字词,在深入理解后才发现其蕴含的深意。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也能很快跟上节奏,并且能够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去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良师益友,在迷雾中为我指引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于边听边学的学习者,我特别关注这类书籍在多媒体资源上的整合度。很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做得非常丰富和实用。我指的是,它似乎内置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音频指引系统,无论是发音的准确性,还是朗诵时的语速和情感把握,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对于练习标准的发音至关重要,毕竟很多传统文本的韵律感和声调对于理解其原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经常在做家务或者散步的时候,打开配套的音频,跟着一起轻声诵读,那种节奏感一旦建立起来,文字本身就变得“活”了起来。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记忆深度,让枯燥的背诵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选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材质,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质感,配色上选择了比较经典的米白与深蓝的搭配,既不会过于花哨,又透着一股书卷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度适中,白度适中,这对长时间阅读来说太重要了,眼睛一点都不容易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字号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行距和字距也处理得非常舒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传统文本的人,也能轻松无碍地阅读下去。而且,这本书的整体开本设计很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通勤路上翻阅,还是在家里静心研读,都显得十分合适。看得出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喜爱。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结构逻辑的严谨性。它不像某些读物那样内容松散,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道德体系进行层层递进的构建。从最基础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开始,逐步扩展到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约束自我、如何对待自然界万物。这种结构安排,非常符合认知规律,就像盖楼一样,地基打牢了,上层的结构才能稳固。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或者说是编者)在组织内容时所下的苦功,他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心性修炼,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梳理和沉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对个人品格的系统性重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确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书很好,字大,有拼音,特别适合给孩子启蒙!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老师推荐的
评分很好,老师推荐的
评分孩子的暑假作业,多看书吧!
评分!!!??!?!???……??!…?!…!?…?
评分给孩子用的连任字再熟悉三字经三件都很不错我的是几岁的人蜘蛛性本善信箱进习相远
评分字大 音正 值得收藏
评分字大 音正 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