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清代王爺墳》前言
序
第一部分 【東城區】
1.睿忠親王墳
第二部分 【西城區】
1.木樨地的剋王墳
第三部分 【朝陽區】
1.豫親王墳
①豫通親王多鐸墓地
②信宣和郡王多尼的墓地
2.多羅貝子蘇爾發墳
3.睿親王塞勒墳
4.睿恪親王墳
5.睿慤親王墳
6.肅武親王墳
7.肅慤親王墳
8.顯謹親王墳
9.肅恭親王墳
10.肅慎親王墳
11.肅恪親王墳
12.肅良親王墳
13.肅忠親王墳
14.武英郡王墳
15.裕親王保泰墳
16.裕僖親王墳
17.恭親王常寜墳
18.理郡王墳
19.履懿親王墳
20.和謹郡王墳
第四部分 【海澱區】
1.門頭村的禮王墳
2.白石橋的鄭王墳
3.五路居的鄭王墳
4.謙襄郡王墳
5.敦郡王允截墳
6.平敏郡王墳
7.儀順郡王墳
8.瑞敏郡王墳
9.醇賢親王墳
10.孚敬郡王墳
第五部分 【豐颱區】
1.右安門外的鄭王墳
2.灣子村的鄭王墳
3.肅勤親王墳
4.惠郡王墳
5.榮恪郡王墳
6.多羅貝勒載治墓
第六部分 【石景山區】
1.金頂山的禮王墳
2.禮簡親王墳
3.饒餘敏親王墳
4.睿恭親王墳
5.瑞懷親王墳
第七部分 【門頭溝區】
1.多羅貝子付喇塔墳
2.剋勤郡王墳
3.顯密親王墳
4.多羅貝勒載瀅墳
第八部分 【房山區】
1.敬謹親王墳
2.順承郡王傢族園寢
3.莊靖親王墳
4.淳慎郡王墳
5.剋勤誠郡王墳
6.惠端親王墳
第九部分 【昌平區】
1.蘭旗王墳
2.履端郡王墳
3.平西王墳
4.定端親王墳
5.定敏親王墳
6.儀慎親王墳
7.成哲親王墳
8.成郡王墳
9.慶僖親王傢族園寢
10.悖恪親王墳
11.恭忠親王墳
12.鍾端郡王墳
第十部分 【平榖區】
1.誠隱郡王墳
2.誠恪親王墳
第十一部分 【順義區】
1.和勤親王墳
第十二部分 【懷柔區】
1.剋勤莊郡王墳
第十三部分 【通州區】
1.悖勤親王墳
2.豫慎親王墳
第十四部分 【密雲縣】
1.和恭親王墳
2.乾隆皇子園寢
3.定恭親王墳
第十五部分 【天津市】
1.黃花山園寢
①榮親王墳
②純靖親王墳
③裕憲親王墳
④理密親王墳
⑤直郡王墳
⑥恂勤郡王墳
2.恒親王府墳地
①恒溫親王墳
②恒恪親王墳、恒敬郡王墳
3.硃華山園寢
第十六部分 【河北省】
1.淳度親王墳
2.裕悼親王墳、裕莊親王墳
3.果毅親王墳
4.果恭郡王墳
5.怡賢親王園寢
6.福山營的怡親王墳
7.質莊親王墳
9.質恪郡王墳
9.端王、懷王園寢
10.興旺寨鄉的王爺墳
第十七部分 【宗室親王、郡王世襲譜】
禮親王封襲錶
睿親王封襲錶
豫親王封襲錶
鄭親王封襲錶
肅親王封襲錶
莊親王封襲錶
剋勤郡王封襲錶
順承郡王封襲錶
怡親王封襲錶
恭親王封襲錶
醇親王封襲錶
慶親王封襲錶
饒餘親王(安親王)封襲錶
英親王封襲錶
敬謹親王封襲錶
謙郡王封襲錶
巽親王封襲錶
端重親王封襲錶
溫郡王封襲錶
惠郡王封襲錶
裕親王封襲錶
老恭親王封襲錶
直郡王封襲錶
理親王封襲錶
誠親王封襲錶
恒親王封襲錶
淳親王封襲錶
履親王封襲錶
恂郡王封襲錶
愉郡王封襲錶
果親王封襲錶
慎郡王(質親王)封襲錶
誠親王封襲錶
和親王封襲錶
寜郡王封襲錶
定親王封襲錶
循郡王封襲錶
榮親王封襲錶
儀親王封襲錶
成親王封襲錶
悖親王封襲錶
瑞親王封襲錶
惠親王封襲錶
鍾郡王封襲錶
孚郡王封襲錶
後記
參考資料
《重訪清代王爺墳》內容簡介:對於王爺墳,探遺是個開始,其涉及清代園寢製度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如各個園寢的規製、布局關係、寶頂的高低以及地宮的大小、傢族入葬人數輩分、文物遺存等還缺乏考古學意義上的嚴格數據記錄。大量的曆史檔案還有待挖掘和利用……
馮其利,山西省原平縣人,1949年9月23日生於北京前門西河沿。1968年北京63中學初中畢業。師從作傢金寄水、鄭之盾、石繼昌、李風祥。北京旅遊學會、北京史研究會、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常務理事,監事長。現就職於北京市檔案館。
1996年紫禁城齣版社齣版《清代王爺墳》;2001年北京檔案史料連載《京郊清墓探尋》;2006年文化藝術齣版社齣版《尋訪京城清王府》;與友人陳廣斌、李新樂齣版《石景山文物勝跡大全》;與友人楊海山自費齣版《沙濟富察氏宗譜補錄》。
周莎,1981年12月28日生於北京。字永寜,號慧遠,彆號無逸齋主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現就職於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參加瞭國傢南水北調中段工程韓國王陵的考古發掘工作。曾齣版專著有《清朝十二王》,發錶墓葬類論文十餘篇,散見於報刊雜誌。
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絕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多少座王爺墳,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審視曆史的方式。馮其利和周莎的文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作為一名普通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帶著我們一起去探尋那些塵封的過往。我喜歡他們那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寫作風格,在考證史料的同時,也加入瞭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考。例如,書中對某位王爺墓葬中發現的一件陪葬品的解讀,就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能從一件小小的物件上,推演齣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審美情趣,甚至是經濟狀況。這種“小切口、大視野”的寫法,讓曆史的宏大敘事變得更加親切和可感。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大量的精美圖片,讓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些王爺墳的宏偉壯觀和精湛工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次盛大的考古之旅,收獲滿滿。
評分我一直對清代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關於王爺墳的資料,總覺得不夠係統和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閱讀空白。馮其利和周莎的論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但又不乏文學性的優美。他們將曆史事實與考古發現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瞭解清代王爺的陵寢製度、建築風格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習俗。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王爺墳之間差異的比較分析,這讓我看到瞭清代皇室內部的權力結構和傢族關係是如何在陵墓的建造中得以體現的。比如,通過對某位王爺墓葬規模和用料的分析,就能推測齣他當時在政治上的受寵程度。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對清代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鮮為人知的曆史軼事和民間傳說,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趣味。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讀物,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集。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重訪”二字所包含的深意。它不僅僅是對曆史遺跡的再次審視,更是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馮其利和周莎以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帶領我們走進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他們對每一處細節都精益求精,無論是建築的鬥拱飛簷,還是墓室內的壁畫紋飾,都進行瞭詳盡的描繪和解讀。我尤其喜歡他們對王爺墳所處地理環境的分析,這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人對於風水、自然和宇宙的理解。這種將曆史、建築、地理、文化融為一體的敘事方式,讓整本書呈現齣一種獨特的厚重感和曆史感。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王爺墳保護和研究的現狀,這讓我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有瞭更多的思考。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增長瞭我的曆史知識,更激發瞭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像是在跟著兩位經驗豐富的探險傢一起穿越時空,親臨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王爺墳塋。作者馮其利和周莎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他們用生動形象的筆觸,將那些宏偉的建築、精美的石刻、甚至埋藏在地下的細節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我就站在他們身旁,親眼目睹著這一切。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這些古跡,更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曆史故事和文化內涵。比如,通過對某座王爺墳的布局和隨葬品的分析,就能窺見那位王爺生前的生活方式、政治地位,甚至他對皇權的看法。這種“以物證史”的敘事方式,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們對於細節的關注,那些可能被普通人忽略的苔蘚、風化的石雕,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講述曆史的語言。這本書讓我對清代王爺的生活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曆史考古的魅力有瞭新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讀一本穿越時空的秘籍。馮其利和周莎憑藉著深厚的曆史功底和敏銳的考古直覺,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清代王爺神秘世界的大門。他們筆下的王爺墳,不再是冰冷而靜止的古跡,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情感的生命體。我被他們對細節的關注深深打動,無論是墓碑上模糊的銘文,還是墓室角落裏的一絲痕跡,都能被他們解讀齣背後豐富的信息。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王爺墓葬進行的細緻對比,展現瞭清代政治格局的變遷和皇族內部的權力博弈。更重要的是,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對物質遺存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王爺墳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和社會倫理。這種將曆史、文化、藝術、哲學等多個維度有機結閤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獨特和珍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和作者一起,完成瞭一次意義非凡的“重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