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本由约翰·肖内西等人编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众多的特色,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从内容安排到文字表达都比较成熟,事例丰富。通俗易懂。第二,与一些《实验心理学》教材相比,这本书更注重介绍实际研究中的思路、方法和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研究内容(如记忆,语言等)。我认为,这种对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强调可能正是中国心理学在教学和研究中所缺乏的,只有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国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真正具有创新性.第三,在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具体介绍上,《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超出了一些传统教材所涉及的范围,例如《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个案(sIngle-case)研究方法。这种对传统范围的突破,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如神经心理学)中去,有助干他们认识到心理学研究的精髓和共通之处。第四,也是我要特别强调的,这本书对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有比较恰当的关注、
总之,我认为,这本《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书中介绍的内容和规范,我国心理学队伍的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我热忱推荐这本书。
周晓林 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系主任
内容简介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是一本供心理学专业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教材。作者选择大量全新的研究实例,详细说明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描述性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研究、行为的隐蔽测量)、实验性方法(包括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复合设计)以及应用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并简单叙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和心理学学术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版)》适合心理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学习使用。也可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师以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参考。同时还可以供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借鉴。
作者简介
约翰·肖内西(John J.Shaughrlessy)在密歇根一个相对较小、但绝对一流的人文艺术学院HopeCollege担任心理学教授,1 972年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西北大学跟随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论大师安德伍德(Berlton J.Underwood)做助教,受其影响,致力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著述,于1975年和安德伍德合著《心理学中的实验》一书,1985年出版了这部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并不断修订再版,畅销至今。肖内西多次被评为卜tope College的杰出教授,是HopeCollege学术发展委员会委员、心理系系主任。
尤金·泽克迈斯特(Eugene B.Zechmeister)是芝加哥LoyaIa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人类认知和实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
珍妮·泽克迈斯特(Jearlne S.Zechmeister)也任教于芝加哥Loyola大学,多年以来一直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方法学课程。目前专职从事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写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一般问题1
第1章 绪论2
科学心理学3
科学的背景5
历史背景5
社会和文化背景8
道德背景10
像研究者一样思考11
评价媒体报道中的研究发现14
开始做研究15
小结18
第2章 科学方法21
科学方法和日常方法22
一般方法22
观察23
报告25
概念27
仪器29
测量30
假设30
科学方法的目标32
描述32
预测34
解释36
应用38
科学理论的建构和检验38
小结41
第3章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45
引言46
研究前需要思考的伦理问题47
APA伦理标准47
注解47
风险收益比49
风险判定50
最小风险51
风险应对51
知情同意53
APA伦理标准54
注解55
心理学研究中的欺骗59
APA伦理标准60
注解60
事后解释61
APA伦理标准63
注解63
用动物做研究65
APA伦理标准65
注解66
心理学研究的报告68
APA伦理标准68
注解69
伦理决策的步骤71
小结71
第二编 描述性方法77
第4章 观察法78
概述79
行为样本80
时间抽样80
情境抽样81
观察法的分类82
非干预观察83
干预观察84
参与性观察85
结构化观察87
现场实验法90
行为记录90
行为的定性记录91
行为的定量测量93
观察数据的分析97
数据简化97
观察者信度99
批判性思考观察研究101
观察者的影响101
观察者偏差104
小结106
第5章 调查研究110
概要111
调查研究的使用111
调查研究的特点112
调查研究中的抽样113
抽样的基本术语113
抽样方法116
调查方法120
邮寄调查法120
个人面谈法122
电话访谈法123
网络调查法124
调查研究的设计125
横断设计126
连续独立样本设计127
纵向设计129
问卷131
作为调查工具的问卷132
自陈测量的信度和效度134
编制问卷136
关于调查研究的批判性思考141
报告行为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问题141
相关与因果关系143
小结146
第6章 行为的隐蔽测量150
概述151
物理痕迹152
基本原理152
物理痕迹的类型153
问题与局限156
档案数据158
基本原理158
档案数据的类型162
内容分析164
问题与局限165
伦理问题与隐蔽测量169
小结170
第三编 实验方法173
第7章 独立组设计174
概述175
心理学家为什么要做实验175
实验研究的逻辑176
随机组设计180
随机分配180
对内部效度的威胁18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186
数据分析在实验中的作用186
描述结果188
确认结果所揭示的内容190
数据分析所不能告诉我们的193
确立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193
匹配组设计196
自然组设计198
小结199
第8章 重复测量设计204
概述205
研究者为什么使用重复测量设计205
练习效应在重复测量设计中的作用207
练习效应的定义207
在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209
在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213
重复测量设计的数据分析217
描述结果217
确定结果所揭示的内容218
差异转换问题220
小结221
第9章 复合设计224
概述225
确定实验设计的指导原则227
描述复合设计中的实验效应227
2×2设计举例229
主效应和交互作用231
描述交互作用233
复合设计的数据分析234
存在交互作用的数据分析237
不存在交互作用的数据分析239
解释交互作用241
交互作用和理论检验241
交互作用与外部效度241
交互作用与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243
交互作用和自然组设计244
小结245
第四编 应用研究249
第10章 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250
概述251
个案研究法252
个案研究法的特点252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254
个案研究法的缺陷258
对个案研究证据的批判性思考260
单被试(小样本)实验设计261
单被试实验的主要特点262
具体的实验设计264
所有单被试设计共同的问题和局限性271
小结272
第11章 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276
概述277
真实验277
真实验的特点277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真实验的困难278
控制真实验的内部效度281
真实验也可能控制不到的问题283
准实验285
非等控制组设计287
非等控制组设计:兰格和罗丁的研究288
影响非等控制组设计内部效度的因素289
外部效度问题293
间断时间系列设计293
非等控制组的时间系列296
项目评估297
小结301
第五编 分析和报告研究结果305
第12章 数据分析与解释(Ⅰ):描述数据,置信区间,相关306
概述307
呈现研究结论308
计算机辅助的数据分析309
例证:一个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均数比较309
第一阶段:了解数据310
第二阶段:概括数据314
第三阶段:用置信区间来判断数据所反映的意义318
例证:一个相关研究的数据分析328
第一阶段:熟悉数据329
第二阶段:概括数据329
第三阶段:为相关构建一个置信区间334
小结334
第13章 数据分析与解释(Ⅱ):统计显著性检验与分析339
概述340
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NHST)340
实验敏感性和统计效力343
NHST:两个平均数的比较344
独立组设计345
重复测量设计346
统计显著性和理论及实际意义346
均数比较的建议347
均数比较的结果报告348
多重条件的数据分析349
单因素独立组方差分析350
三个以上独立组设计的效应大小计算354
独立组设计的统计效力估计355
多组实验设计的均数比较355
单因素独立组实验设计的结果报告357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58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361
含有交互作用的复合设计分析362
无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363
双因素独立组设计的效应大小计算364
复合设计分析中置信区间的作用364
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366
复合设计的结果报告368
小结368
第14章 心理学的学术交流372
概述373
互联网与心理学研究375
研究报告的写作指导376
研究报告的结构379
标题页379
摘要381
引言381
方法383
结果385
讨论389
参考文献390
附录391
作者注释391
脚注391
文稿各页的排序392
口头报告392
研究计划393
研究报告写作范文395
附录统计表415
术语表423
参考文献433
精彩书摘
科学至少存在于三种背景之中: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
尽管科学方法这个概念看似抽象,但心理科学却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在许多层面上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心理学家能在个人层面(例如,对攻击行为做出治疗干预)、家庭层面(例如,帮助父母控制子女使用媒体)和社会层面(例如,努力减少电视网络中的暴力内容)对人们产生影响。然而,心理学家必须以精心设计并实施的研究为基础,才能使这些影响得以实现。
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背景影响,科学活动也不例外。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背景影响到科学活动:即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背景。我们将依次简要介绍这些内容。
历史背景
实证方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和用实验回答问题,因其持续推动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而备受推崇。
计算机革命是使心理学研究的主旋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科学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确切时间。心理学是逐渐形成的,它植根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Keller,1937)、存在于笛卡儿和洛克等哲学家的论述中,后来,又出现在19世纪的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中。公认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时间是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19世纪末,心理学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应该更紧密地联系物理学还是应该继续作为哲学的一个子学科(Sokal,1992)。随着心理物理法(特别以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为代表)和象征神经系统传导的反应时法(以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家们相信他们最终能够测量思维本身(Coon,1992)。基于这些有效的观察方法,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定量的实验科学。心理学家希望他们对心理的研究能够取得和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比较完善的学科一样的知名度。
前言/序言
我们编写这部研究方法教科书已经二十多年了,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心理学研究的乐趣,同时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看到学生从刚上课时略带惊恐的神情向完成学习后的充实与自信转变,这正是我们编写这本书和讲授研究方法这门课所获得的最大满足。
第7版的修订采纳了学生和读过之前版本的心理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从中受益匪浅。尽管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在新一版中的这些修订能够更好地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初次使用本书的读者,请先阅读下面的“结构和方法”,而已经使用过本书先前版本的读者则可以直接跳到“本版的修订”来了解我们更新了哪些内容。结构和方法
书中所讲的研究方法来源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教授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师,我们发现课堂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研究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无论哪种角色的学生都将从批判性思维技巧中受益。因此,我们相信可以在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批判性思维。研究者通常从有价值的问题切人,然后针对问题选择最好的研究方法。有些时候,痛苦的证据收集工作仅仅是研究进程的开始,但对于心理学研究进程中的结论部分,分析和解释证据同样重要。研究者(和学生)为了批判性地评估他们所获证据的性质,还必须分析他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另一个特点是,从上一版开始,我们为本书设计了一个网站。这里有许多交互式的练习和测验供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还有很多重要的心理学网站的链接。教师则会发现有用的教师指导、课程或讨论指南。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一网址联系到本书的作者。
最后,我们认为使用已经发表的心理学研究来教授这门课程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探讨研究者实际使用的方法时,我们会继续使用大量心理学文献作为例子。更新研究例子的过程总是充满乐趣,特别是增添了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的“经典”发现和研究。我们相信。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方法之一是向他们展示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能够得到哪些收获和回报。
教育的基石,探索的罗盘:解读人类心灵的科学之旅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深入了解人类心理奥秘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论。我们坚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和解释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石,是揭示个体行为、思维与情感背后深层机制的可靠罗盘。本书将引领您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学习旅程,从理论的萌芽到实证的检验,从数据的收集到结果的解读,全方位地武装您的研究能力,助您在心理学领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一部分:理论的基石与研究的设计 心理学研究并非凭空臆想,它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土壤。本部分将首先引导您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不同理论流派的演进。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现有理论中提炼出可供检验的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变量。 理论的构建与演进: 了解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掌握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认识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回顾心理学史上几个关键的理论范式,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精神分析以及人本主义,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以及它们提出的研究方法。 问题的界定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如何从广泛的现象中捕捉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书将教授您识别研究缝隙、文献回顾与分析的方法,以及将观察转化为清晰、具体、可检验的研究问题。您将学会如何根据理论和先前的研究,提出精确、可操作的研究假设,这些假设是未来实证检验的起点。 研究设计的核心要素: 设计是研究的灵魂。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研究设计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我们将深入探讨: 实验研究: 认识操纵变量、控制变量、随机分配等关键概念,理解因果关系推断的逻辑。我们将分析不同实验设计(如简单实验设计、因子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准实验研究: 在无法完全满足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准实验设计来接近因果推断?我们将探讨匹配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以及其在教育、临床和社会情境下的应用。 非实验研究: 探索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调查研究等非实验方法的精髓。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系统的观察、详细的问卷设计、以及如何从这些方法中提取有价值的见解,即使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研究伦理的考量: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坚守伦理底线。本部分将强调研究伦理的重要性,讲解知情同意、保密原则、最小化伤害、以及研究对象的权利等基本准则。我们将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帮助您理解在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如何负责任地对待研究参与者。 第二部分:数据的收集与测量 精确的数据收集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本部分将带领您深入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和测量工具,培养您辨别数据质量、选择恰当测量工具的能力。 抽样方法与代表性: 如何从庞大的人群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我们将介绍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如方便抽样、滚雪球抽样)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如何评估样本的代表性,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观察法的艺术: 观察是理解人类行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本部分将教授您不同类型的观察法,如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结构化观察,以及如何进行系统、客观的观察记录,避免观察者偏差。 问卷法的设计与实施: 问卷是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工具。我们将详细讲解问卷设计的原则,包括问题的类型(开放式、封闭式)、措辞的技巧、量表的选择(如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以及如何进行预试与修订,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访谈法的技巧: 深度访谈能提供更丰富、更细致的信息。本部分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访谈,如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非结构化访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倾听与引导,捕捉访谈对象的真实想法。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环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测量的不同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定比),以及测量的信度(稳定性与一致性)和效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的重要性。您将学习如何评估现有测量工具的质量,以及如何根据研究需求设计新的测量工具。 其他数据收集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心理生理测量、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其他数据收集技术,拓展您的研究视野。 第三部分: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严谨的分析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见解。本部分将为您打开数据分析的大门,掌握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基本技能。 描述性统计: 如何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概括数据?我们将介绍集中趋势的测量(均值、中位数、众数)、离散趋势的测量(方差、标准差、全距),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图表、直方图)。 推论性统计: 如何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本部分将重点讲解: 假设检验的逻辑: 理解零假设、备择假设、P值、显著性水平等概念,掌握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ANOVA)等常用检验方法。 相关分析: 探索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与方向,学习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及理解相关不等于因果。 回归分析: 预测一个变量如何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学习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 卡方检验: 分析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非参数检验: 在数据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统计软件的应用: 了解如何使用SPSS、R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果的解读与报告: 如何将统计结果转化为有意义的解释?本书将指导您如何清晰、准确地撰写研究报告,如何在结果中讨论其局限性,以及如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第四部分:研究的进阶与创新 随着研究能力的提升,您将需要掌握更高级的研究技术,并具备创新思维,以应对更复杂的心理学问题。 高级研究设计: 探索多因素设计、前瞻性研究、纵向研究等更复杂的实验与非实验设计,了解如何控制混淆变量,如何处理期中效应和学习效应。 定性研究方法的深度探索: 除了量化研究,定性研究在理解个体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本部分将深入介绍现象学、扎根理论、叙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定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混合方法研究: 结合量化与定性研究的优势,实现对心理现象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混合方法研究。 元分析: 如何整合现有研究成果,得出更稳健的结论?我们将介绍元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帮助您系统地评估和综合不同研究的结果。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再次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的各个环节,都应贯穿对信度和效度的追求。 科研写作的艺术: 掌握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结构要求,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文献引用和投稿。 结语:赋能未来研究者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每一位热爱心理学、渴望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学习者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书介绍的研究方法,您将能够: 具备批判性思维: 能够敏锐地识别研究中的逻辑漏洞、潜在偏差,并对各种研究结果做出审慎的判断。 拥有独立研究能力: 能够独立设计、实施和分析一项心理学研究。 成为有价值的知识创造者: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贡献新的见解。 这条探索人类心灵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也无比精彩。本书将是您这段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可靠的向导。愿您在这趟科学探索之旅中,收获知识、激发灵感,最终抵达您理想的研究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