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曹庭栋,王振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床
  • 老老恒言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传统医学
  • 医学
  • 中医养生
  • 老年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
字数:6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养生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及老年人的必读之书。 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内容简介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 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 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非常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作者简介

  曹庭栋(1700-1785)
  曹庭栋,字六圃,号楷人,自署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生活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享年八十六岁(见《曹庭栋自编年谱》)。乾隆六年(1741)举人。少嗜学,工诗文。中年后,绝意仕途,于居处累土为山,曰“慈山”。弹琴赋诗,写兰竹,摹篆隶以自娱。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有《产鹤亭诗集》9卷、《隶通》2卷、《琴学内篇》1卷、《外篇》1卷、《魏塘纪胜、续纪》等。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养生专著有《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五卷,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曹是个琴学家、书画家,平时经常弹琴养心,书画怡情。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目录

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杂器
卷四
卧房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引用书目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每日清晨,室中洞开窗户,扫除一遍。虽室本洁净,勿暂辍,否则渐生故气,故气即同郁蒸之气,人于口鼻,有损脾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也。古人扫必先洒水,湿日积,似亦非宜。严冬取干雪洒地而扫,至佳。常时用木屑微润以水,亦能粘拌尘灰,不使飞扬,则倍加洁净。
  卑湿之地不可居。《内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砖铺年久,即有湿气上侵,必易新砖。铺以板,则湿气较微,板上亦可铺毡,不但举步和软,兼且毡能收湿。《春秋左氏传》:晋平公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有“雨淫腹疾”之语。谓雨湿之气,感而为泄泻。故梅雨时,尤宜远湿。
  南北皆宜设窗,北则虽设常关,盛暑偶开,通气而已。渊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此特其文辞佳耳,果如此,人秋未有不病者,毋为古人所愚。.窗作左右开阖者,槛必低,低则受风多。宜上下两扇,俗谓之和合窗,晴明时挂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虽坐窗下,风不得侵。窗须棂疏则明,糊必以纸则密。
  三冬日行南陆,光人窗牖,最为可爱。如院中东西‘墙峻,日已出而窗未明,日方斜而窗顿暗。惟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可以永昼。予尝作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竦棂”之句。
  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阴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窒,阳光少而阴气多,易滋湿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湿蒸弥甚,坐榻勿近之。
  长夏院中,阳光照灼,蓝色布为幄以障之,妥矣。微嫌光犹曜目,不若荻帘漏影,兼得通风。或剪松枝带叶作棚,时觉香自风来,更妙。如以席蓬遮蔽,非不幽邃,然久居于中,偶见日色,反易受暑。
  高楼下日不上逼,其西偏者,日过午即影移向东。三伏时可以暂迁书室于此,兼令檐下垂帘,院中障日,南窗向明而时启,北牖虽设而常关,起居其中,尽堪销夏。
  书几
  几,犹案也,桌也,其式非一。书几乃陈书册,设笔砚,终日坐对之几,长广任意。而适于用者,必具抽替二三,以便杂置文房之物。抽替不可深,深不过二寸许,太深未免占下地位,坐必碍膝。或左右作抽替而空其坐处,则深浅俱可。
  ……

前言/序言


《医宗金鉴》: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启后世辨证施治之先河 《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奉敕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博、体系严谨的综合性医书。该书以“鉴”为名,寓意鉴照前贤,辨明是非,为后世医者提供一面明镜,指引正确的临床方向。它集结了历代名医的精粹,融汇了各家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方药用法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养生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 一、 理论体系的系统梳理与发展 《医宗金鉴》在继承和发展中医基本理论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学术价值。它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病证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医宗金鉴》对“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而实用的思维框架。书中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与温病学说相结合,既强调了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要点,又贯穿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使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成熟。 二、 临床治疗的方证结合与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严谨的临床治疗指导上。全书分为十五卷,内容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并附有大量的临床验方和图谱。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将病证与方剂紧密结合,详细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病证的细致划分: 书中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描述,包括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要点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辨识依据。 方剂的精选与讲解: 针对每一种病证,《医宗金鉴》都精选了历代名方,并对其组成、功用、主治、加减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种方证结合的模式,使得医者在遇到具体病例时,能够迅速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法的系统阐述: 书中系统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泻等八种治法,并根据不同的病证和体质,提出了具体的治法选择原则。例如,对于外感病,强调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然后施以相应的治法;对于内伤杂病,则根据脏腑功能的失调,采取针对性的补益或泻降方法。 图谱的直观辅助: 《医宗金鉴》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附有大量的插图,涵盖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病变部位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医学知识,极大地便利了学习和临床应用。这些图谱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也为辨别病位、穴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 伤科与杂病的突出贡献 《医宗金鉴》在伤科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其《痃癖咳嗽》一卷,对各种胸腹部疑难杂症的辨治有独到之处。而《外科心法》一卷,则集外科疾病之大成,对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做了详尽的论述,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成为后世外科的重要参考。在杂病方面,《医宗金鉴》对内科杂病,如脾胃病、肝胆病、肾脏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提供了丰富的辨治经验。 四、 养生与预防的重视 除了临床治疗,《医宗金鉴》还十分重视养生和疾病预防。《正体类要》一卷,详细阐述了不同体质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体质进行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食疗等,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五、 历史影响与学术价值 《医宗金鉴》问世后,因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迅速成为当时及后世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教材。它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对朝鲜、日本等国的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的典范: 《医宗金鉴》是清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医学典籍,其严谨的学术体系和科学的编排体例,为后世医学教材的编纂树立了榜样。 临床的指南: 对于中医临床医生而言,《医宗金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所提供的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术的瑰宝: 《医宗金鉴》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医学智慧和哲学思想,对于理解中医的精髓具有重要价值。 总而言之,《医宗金鉴》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系统严谨的临床辨治方法、直观生动的图谱以及对养生预防的重视,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它不仅为后世中医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为中华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那些历经岁月沉淀、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经验之谈。《老老恒言》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人情味”的医学著作。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玄学阐释,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贴近人体的角度,来阐述养生之道和疾病的防治。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对于“意守”的论述,它不是简单的让你“想”点什么,而是引导你去体会那种内敛、宁静的心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为外物所扰,不被七情所伤。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信息洪流,心绪不宁是常态,而《老老恒言》恰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脱之道。书中对饮食的讲解,也并非一味地强调某种“灵丹妙药”,而是从食物的性味、功效出发,教你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时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做到“食能养生,食亦致病”。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正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所在。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饮食建议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效果确实非常明显,身体的感受也更加轻盈、舒畅。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亲和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便领悟了生命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行走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情时,显得苍白无力。而《老老恒言》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以一种极其务实、精炼的方式,呈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对其在辨证论治方面的阐述印象深刻。书中所提出的辨证思路,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注重对病情本质的把握,对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的细致分析。它教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出真正的病因所在。书中列举的医案,更是精彩绝伦,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故事性,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室,与医生一起辨析病情,共同探寻治愈之道。我常常会仔细揣摩医案中每一味药的配伍、每一个方剂的调整,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背诵方剂要有效得多,它让你真正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而且,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养生到论病,再到具体的治法,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临床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深刻。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老老恒言》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位“心灵导师”。它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知识,更是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生活相处。书中对于“情志养生”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阐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调养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负面情绪困扰,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教导我们如何认识、接纳并疏导这些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静坐、冥想、以及与自然对话等,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此外,书中对“顺时养生”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它让你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温度。

评分

我之所以对《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辨证施治”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着重于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去把握病情的本质。它教你如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何从看似杂乱的症状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准确的辨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虚实夹杂”的论述,这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如何准确地判断虚实,以及如何同时顾及两者的治疗,是许多医生都面临的难题。而《老老恒言》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让你能够更从容地应对这类复杂的病情。书中的医案,更是极好的范例,每一个案例都详细记录了辨证的过程,以及治疗思路的转变,读起来让人受益匪浅。我常常会对照书中的案例,反思自己近期的临床实践,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辨证能力。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要害。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实在的话,告诉你最核心的道理。

评分

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无数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中医师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尤其是《老老恒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一丝不苟的排版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仿佛就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那些先贤们对生命、对疾病的深刻洞察,通过简洁却韵味无穷的文字,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养生”的部分,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食疗、运动,而是深入到情志、起居、乃至四季的细微变化,教你如何顺应自然,化解病因于无形。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去对照、去反思。那些看似平淡的论述,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的精妙理解,以及对病邪侵袭、传变的深刻把握。它不像某些现代医学书籍那样,充斥着复杂的术语和冰冷的图表,而是用一种更加温和、更有温度的方式,引导你走进中医的内心世界。那些经典的医案,更是活生生的教材,每一个病症的出现、每一次的论治,都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我常常会拿其中的一些案例,与我近期的患者情况进行比对,从中汲取灵感,调整思路。不得不说,这套书的编纂团队是真正懂中医、爱中医的,他们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出来,供后人学习,功德无量。即使是那些对中医理论还不甚熟悉的新手,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维护生命健康方面的独特魅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睿智的良友。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临床能力的书,《老老恒言》无疑成为了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其对“临证辨证”的精辟论述。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套用公式,而是引导你去深入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形成一个准确的辨证。书中列举的医案,更是精彩绝伦,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故事性,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与古人一同辨析病情,共同探寻治愈之道。我常常会仔细揣摩医案中每一味药的配伍、每一个方剂的调整,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背诵方剂要有效得多,它让你真正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而且,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养生到论病,再到具体的治法,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

在我看来,好的医学书籍,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人文关怀。《老老恒言》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顺应四时”的论述。它教导我们如何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例如,春天要注意生发,夏天要注意散热,秋天要注意收藏,冬天要注意闭藏。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是生命健康的根本。书中所提供的具体方法,也都是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的,比如在不同季节的饮食建议、起居作息的调整等等。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建议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感受到身体的适应性和健康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温和,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便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深信,这本书不仅对中医从业者有价值,对普通大众的健康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书。

评分

这套《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老老恒言》,它就像一座宝藏,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未病先防”理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通过详细的论述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从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疏导等多个方面,主动地去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健康观,与现代医学的被动治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治未病”的精髓,也更加坚定了在临床上将预防医学放在首位的理念。书中的一些养生小方,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于实践。我曾经尝试过书中的一些食疗方,效果都非常不错,而且没有副作用,这让我对中医的智慧佩服不已。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都非常用心,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典故,都有详细的解释,使得阅读起来更加顺畅,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影响理解。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你学习的道路上,为你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担心它是否会像市面上许多中医古籍一样,过于晦涩难懂,难以消化。然而,翻开之后,我完全被打消了这个顾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讨喜,既保留了古籍的精炼和韵味,又显得格外清晰明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你分享他的毕生绝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论述,它将复杂的情绪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紧密联系起来,阐述了不同的情绪如何影响脏腑,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点,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不适,并非由外感邪气引起,而是源于内心的焦虑、抑郁、愤怒等等。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教你如何调整情志,保持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它不仅仅是讲医学,更是讲一种生活的智慧。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确实能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度有所提升。另外,书中关于“审证求因”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强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症状,而是要深入探究病情的根源,找到治病的根本。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医人学习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份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智慧。《老老恒言》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也没有那些难以企及的方药,而是从我们日常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细节入手,教我们如何养生、如何保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饮食调养”的论述。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不吃什么,而是从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出发,教你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所处的季节,来选择最适合的食物。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易于实践。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饮食建议,应用到我自己的家庭饮食中,效果非常好,家人的身体也明显感觉更加健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医的智慧传递给你。它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细心地教导你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评分

学习学习,中医文化

评分

脉经,中华医学之精髓,中国人必备之神器,了解中国之知识,学而深,知而富

评分

好,经典书目,中医人好好读一读

评分

不厚的一本书,没有包装,就像二手书一样,希望可以有所收获

评分

印刷质量蛮好的。书也通俗易懂,很快就看完了。闲着没事多翻几次,每次都会再了解深一层。推荐买了给父母看或者自己替父母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的入门 看了又看 好的书

评分

买来备着,以后学习学习

评分

老祖宗留下来的养生智慧,一定要好好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