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学敏,白玉,王淳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药性
  • 歌诀
  • 中医歌诀
  • 中医药
  • 本草
  • 临床
  • 方剂
  • 解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0574
版次:7
商品编码:112680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典的中医歌诀白话解、中医启蒙的良师益友、中医成才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系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该书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是初学中药者的启蒙读物。
  由于所著用四言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7版。本次修订在6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更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按照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原则,适当补充了临床疗效确切的成药剂型内容,体现实用性。同时,以人为本,为确保用药安全,全面修订了药物用量用法的内容。使《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在普及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知识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药性歌括四百喙》歌括辑录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白茯苓、赤茯苓)
附:茯苓皮
甘草
当归
白芍
赤芍
生地附:鲜生地
熟地
麦门冬
天门冬
黄连(川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附:连翘心
石膏
滑石
贝母附:川贝母、象贝母
大黄(川军、锦纹)
柴胡
前胡
升麻
桔梗
紫苏附:苏叶、苏梗
麻黄附:麻黄根
葛根附:葛花
薄荷
防风
荆芥
细辛
羌活
独活
知母
白芷
藁本
香附
乌药
枳实
枳壳
白豆蔻附:白豆蔻花、白豆蔻壳
青皮
陈皮附:橘白、橘红
苍术
……
谷芽
白前
胖大海
海浮石
昆布
海蛤壳(蛤壳)
海蜇
荸荠
禹余粮
小麦附:浮小麦
贯众
南瓜子
铅丹(黄丹)
樟脑
炉甘石
大风子
孩儿茶(儿茶)
木槿皮(川槿皮、土槿皮)
蚤休(七叶一枝花、重楼)
番木鳖(马钱子)
附录
十八反药歌
十九畏药歌
妊娠禁忌药歌
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人参
  【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译注】人参味甘微苦,性温。甘温主补,最善补益元气。元气源于肾精,化生周流全身的元阳、元阴之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和营养全身的动力。本品峻补元气,益气固脱,为治疗元气虚脱、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可挽救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原因所致的元气耗散、体虚欲脱的危候;还可补足五脏之气,治疗诸脏气虚证,如心气虚心悸不寐、脾气虚泄泻食少、肺气虚气喘息短、肝气虚惊悸不宁、肾气虚神疲阳痿等症。这就是大补元气的含义。元气充足则脾胃不虚,运化正常,能输精微,布津液,故本品又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内热消渴及热病津伤口渴之症。其大补元气兼补五脏之气,化生周身气血,外既能养卫气,内又可调营血,凡气血不足之症,均可应用。此外,本品大补元气,又能益气摄血、益气助阳,还用治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元气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临证处方中本品与祛邪药同用还可起扶正祛邪的作用。【应用】用治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所致的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单用浓煎频服即可;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者,可与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作用。若汗出心悸,短气,口干,表现为气阴两虚者,可与麦冬、五味子配伍,即生脉饮。参附注射液、生麦注射液是现代临床用于急救的常用药品。用治脾虚倦怠,食欲不振等症,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用治肺虚喘咳,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者,常与蛤蚧、胡桃同用。
  ……

前言/序言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此书以四言韵语之文体,介绍了四百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和功能主治。内容简要,便于记诵。但因书成久远,有些文句和术语不够通俗,不易被初学者全部理解;又因四言韵语之限,内容也不免有过简之偏,给初学者带来困难。为了便于初学者阅读学习和全面了解书中四百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962年3月由颜正华教授主持,对原文作了语译和必要的注解。遇有内容过简者则加以补充;原文与实际应用有出入者,则加以说明;并注明用量,补充了附注及注意事项。
  该书出版后受到各地读者的热情支持和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并作了必要修订和改进,增补了每味药的临床配伍应用、用药方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药性功效的论述,加入了鉴别用药,增设了现代研究及附方项目,补充了现代药理的研究内容,并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方和验方置于篇中,以符合时代精神,使之长盛不衰、继世久远。本次修订由高学敏教授牵头,在第6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按照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原则,适当补充了临床疗效确切的成药剂型内容,体现实用性。同时,以人为本,为确保用药安全,全面修订了用量用法的内容。使本书在普及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知识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中医学界一本家喻户晓的经典歌诀。它以四字一句、四句一首的歌谣形式,精炼地阐述了四百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核心知识,犹如一部浓缩的药物百科全书,极大地方便了中医药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复杂的药理信息。 本书并非单纯的歌诀罗列,更是一份深入浅出的解读。它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与现代药理研究,对每味药的药性歌诀进行了细致白话的阐释。这种解读,旨在打破古文与现代认知之间的隔阂,让深奥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内容深度解析: 药性阐释: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性”(寒、热、温、凉)和“味”(辛、甘、酸、苦、咸、淡)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寒热温凉是药物治疗疾病寒热虚实属性的基础,而五味则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归经与功效。例如,对于“辛”味,书中会解释其宣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药物说明其应用场景。 归经辨析: 中药的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治疗作用。本书会清晰阐述每味药所归的经络,并解释为何该药会归入该经,通常是基于其药性、功效与相应脏腑生理功能的对应关系。例如,当归归肝、心、脾经,书中会分析其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如何与这几条经络相关联。 功效主治的现代视角: 传统歌诀中记载的功效主治,往往凝练而概括。《白话解》则会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并尝试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相结合,说明该药在治疗哪些病症时具有疗效,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例如,对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书中会解释其在现代医学中可能对应于抗炎、抗菌、解毒等作用。 配伍禁忌的精辟讲解: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关键。书中会深入讲解该药在配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十八反”、“十九畏”等经典禁忌,以及一些常用配伍的药物组合为何能够增强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指导安全有效用药至关重要。 炮制工艺的影响: 一些药物的功效会因炮制工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书也会适时提及,解释不同炮制品(如生、炒、炙、酒炙、醋炙等)的药性、功效差异,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同一种药物会有不同的形态出现。 辨证施治的思路引导: 药物的运用离不开辨证论治。本书在解读药性时,会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脏腑病变,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例如,在介绍温里散寒的药物时,会提示其适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虚衰的病症。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易学性与系统性并存: 以歌诀的形式降低了记忆门槛,而详细的白话解读则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无论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医者,都能从中获益。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桥梁。通过对药物的深入理解,为临床用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典传承与时代发展: 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满足当代学习者的需求。 详尽的案例佐证: 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经典的医案,用以佐证药物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对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向广大中医爱好者普及中医文化、传承中华医学瑰宝的重要途径。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对中医药知识的系统性梳理,成为了一部在历代医家和学习者中广受推崇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是学习中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更是理解中医理论精髓、提升临床用药水平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真正让我领略到中医药魅力的书籍。《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白话解”处理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入门。我以前读中医药书籍,总是被那些古老的术语和概念弄得头晕眼花,但这本书却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把每一味药的特性讲得明明白白。比如说,我之前只知道“人参”是补品的代表,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人参的“甘、微苦,温”的性味,以及它“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它不仅仅告诉我人参有什么用,还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处,比如它如何补益五脏之气,如何改善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人参的食用禁忌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中尝试用中药食疗的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指导。这本书的结构也安排得非常好,每一味药都分类清晰,很容易查找。我常常会在家里的厨房里,一边烹饪一边翻阅这本书,对一些食材的中药属性有了新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去搭配,从而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虽然没有科班出身,但对中医药的热爱一直未减。苦于传统中医典籍的语言障碍,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真正“读懂”的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无疑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灯塔”。这本书的“白话解”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将那些古老而精炼的歌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味药的“功效”和“主治”的细致阐述。以“甘草”为例,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其“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效,还会进一步解释其“甘、平”的药性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以及它在不同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它如何通过补益脾胃之气来改善食欲不振,如何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咽喉肿痛,以及在配伍中的“调和诸药”的作用。这种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中药的功效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相连的。第七版的出版,说明这本书的生命力很强,内容也经过了不断的打磨和优化,这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药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社会人士,一直想找一本既能系统学习,又能深入理解的教材。市面上的中医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中医药的精髓。《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的“解”字。它不是简单地把歌诀翻译成白话,而是对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常常会联系相关的中医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就像是给抽象的中医理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药性的解读,比如“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书中的白话解会进一步解释麻黄是如何通过“辛、温”的药性,发散体表、宣通肺气的,以及它在治疗风寒感冒、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并且,书中的解释还融入了一些临床经验和注意事项,例如麻黄不宜久服,以免耗伤阴液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临床指导。我经常会在阅读其他中医书籍时,遇到不理解的药物,就会翻回这本书来查找,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找到清晰的解释。而且,它的“四百味”涵盖了常用的中药,基本上满足了日常学习和查阅的需求。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也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因为它常常能从新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的药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中医学习路上的“及时雨”!我之前接触中医,很多概念都感觉云里雾里,尤其是一堆拗口的药性歌诀,背诵下来感觉像在念天书,更别提理解它的内在逻辑和临床应用了。这次拿到这本《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首先,它的“白话解”三个字就说明了它的出发点——让读者真正看得懂,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堆砌。编者在保留原歌诀精髓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进行了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那些复杂的药理、功效、归经,都变得清晰明了。比如,以前读到“大黄攻下,导滞通便”,脑子里只有“拉肚子”这个粗浅的印象,但经过白话解的阐述,我才明白大黄的攻下作用并非简单粗暴,而是通过“荡涤肠胃、推陈出新”等机制来实现,并且还有君臣佐使的配伍思路,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用法,甚至还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药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窥见其背后深刻的药理机制。而且,书中的编排也很用心,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等,都有条理地呈现出来,方便查阅和对比。我常常会在学习某个方剂时,翻到书中对应的药物,结合白话解的讲解,来理解药物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这样一来,记忆也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医教育和中医推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弥合了古籍与现代读者之间的鸿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让我“入木三分”地了解中药的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藏”。它的“白话解”形式,把原本佶屈聱牙的歌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领略到中医药的精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味药“用法用量”的讲解。这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大概的剂量,而是会结合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炮制和煎煮方法,给出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对于“附子”这样毒性较大的药物,书中不仅会强调其“回阳救逆”等功效,还会详细说明其炮制方法(如炮附子、黑附子等)以及用量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并且会提醒读者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医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明白,学习中医药不能仅仅是“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和“用其有道”。第七版的更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它能提供更多实用和深入的信息。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药药性的书籍,但市面上大多要么是厚重的药典,要么是过于简略的科普读物。《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正好处于一个完美的中间地带。它保留了《药性歌括》的经典结构,将四百味药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归类和阐述,又通过“白话解”的方式,将原本精炼的歌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拓展和解释,使得学习过程既系统又深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药物的功效阐述,不仅仅是列举,而是会分析其“治什么病”、“为什么治”、“怎么治”的逻辑。例如,书中在讲解“当归”时,不仅仅说明它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还会进一步解释其“辛、甘、微温”的药性如何作用于肝、心、脾等脏腑,从而达到补养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并且,它还会提及当归在不同妇科病症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当归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调经”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上,而是对其药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书中可能加入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这对于保持知识的先进性非常有益。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它对人体复杂生命活动的精微观察和辩证认知。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对组成中药的各种药材有深入的了解。《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通过其“白话解”的形式,成功地将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相结合。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药物“升降沉浮”药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某味药是“升”是“降”,而是会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来阐述其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比如,书中在讲解“升麻”时,会解释其“辛、甘、微寒”的药性,以及其“升”的作用,如何能够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这种对药物“动”的属性的理解,让我对中药的治疗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药物能够“托举”起身体的功能。第七版的出版,也表明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持续的生命力,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信心,也期待它能为我提供更多关于中药药性的深入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深感好奇,而理解各种中药的药性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扇门。它通过“白话解”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药性概念,变得具象化、易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物“五味、四气、五毒”等概念的解读。例如,书中在讲解“辛”味药物时,会详细解释“辛”味具有发散、行散的作用,能够宣散风邪、疏通经络。它会举例说明,像“麻黄”、“桂枝”等辛味药物,是如何通过发汗来治疗风寒感冒的。这种对药性基本属性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药物的功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复方中的作用机制。此外,书中还常常会将药性与脏腑功能联系起来,例如,辛味入肺,温味补火等,这对于理解中药的归经理论也大有裨益。第七版的更新,我相信会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精炼的表达,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中药药性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我觉得枯燥乏味,要么就是过于浅显,无法深入理解。这本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则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它的“白话解”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歌诀的同时,能够立刻理解其深层含义。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每一味药物的“主治”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疾病名称,而是会结合药物的药性,解释为什么这味药能够治疗这些疾病。比如,对于“白术”的讲解,书中会详细说明其“甘、温”的药性如何能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它会解释白术如何通过健运脾胃来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如何通过燥湿来治疗水肿、泄泻。这种解释逻辑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中药的功效来源。而且,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内容更加丰富,可能包含了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或者临床应用的新方向,这对于保持学习的活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更明白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挑战。传统的药性歌诀固然经典,但其古老的语言体系和意象化的表达方式,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而这本《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极具匠心的“白话解”形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歌诀,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使得药性的理解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在解释每一味药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会深入到其药理、药效、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例如,对“附子”的解读,书中详细阐述了附子的“大热、大毒”特性,以及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并解释了其在危重症、虚寒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不忘强调其炮制和用药的严谨性。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附子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避免了对药物产生片面的理解。此外,书中还常常会穿插一些医家的临证经验和医案举例,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能够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得到应用的,从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内容更加充实和与时俱进,这对于我们保持知识的鲜活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还行,就是有跟多字不认识,只怪自己文文太浅……

评分

好书你值得拥有,作为一个爱好中医的帅哥表示很喜欢。

评分

比想想中好,中医书,查询书

评分

自营字体清晰正版图书。

评分

物流和包装都不错,一直在京东上购买医学书籍,都买了二百多本了

评分

感觉质量应该还不错,是正品。

评分

物超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

买来背的,挺好啊,配送也快。。

评分

帮同事买的,看着就不错,希望对同事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