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中医歌诀白话解、中医启蒙的良师益友、中医成才必读之作。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系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该书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是初学中药者的启蒙读物。
由于所著用四言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7版。本次修订在6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更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按照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原则,适当补充了临床疗效确切的成药剂型内容,体现实用性。同时,以人为本,为确保用药安全,全面修订了药物用量用法的内容。使《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在普及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知识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我是一名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真正让我领略到中医药魅力的书籍。《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白话解”处理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入门。我以前读中医药书籍,总是被那些古老的术语和概念弄得头晕眼花,但这本书却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把每一味药的特性讲得明明白白。比如说,我之前只知道“人参”是补品的代表,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人参的“甘、微苦,温”的性味,以及它“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它不仅仅告诉我人参有什么用,还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处,比如它如何补益五脏之气,如何改善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人参的食用禁忌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中尝试用中药食疗的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指导。这本书的结构也安排得非常好,每一味药都分类清晰,很容易查找。我常常会在家里的厨房里,一边烹饪一边翻阅这本书,对一些食材的中药属性有了新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去搭配,从而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虽然没有科班出身,但对中医药的热爱一直未减。苦于传统中医典籍的语言障碍,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真正“读懂”的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无疑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灯塔”。这本书的“白话解”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将那些古老而精炼的歌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味药的“功效”和“主治”的细致阐述。以“甘草”为例,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其“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效,还会进一步解释其“甘、平”的药性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以及它在不同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它如何通过补益脾胃之气来改善食欲不振,如何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咽喉肿痛,以及在配伍中的“调和诸药”的作用。这种详细的解释,让我明白中药的功效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相连的。第七版的出版,说明这本书的生命力很强,内容也经过了不断的打磨和优化,这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信心。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医药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社会人士,一直想找一本既能系统学习,又能深入理解的教材。市面上的中医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中医药的精髓。《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的“解”字。它不是简单地把歌诀翻译成白话,而是对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常常会联系相关的中医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就像是给抽象的中医理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药性的解读,比如“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书中的白话解会进一步解释麻黄是如何通过“辛、温”的药性,发散体表、宣通肺气的,以及它在治疗风寒感冒、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并且,书中的解释还融入了一些临床经验和注意事项,例如麻黄不宜久服,以免耗伤阴液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临床指导。我经常会在阅读其他中医书籍时,遇到不理解的药物,就会翻回这本书来查找,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找到清晰的解释。而且,它的“四百味”涵盖了常用的中药,基本上满足了日常学习和查阅的需求。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也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因为它常常能从新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的药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中医学习路上的“及时雨”!我之前接触中医,很多概念都感觉云里雾里,尤其是一堆拗口的药性歌诀,背诵下来感觉像在念天书,更别提理解它的内在逻辑和临床应用了。这次拿到这本《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首先,它的“白话解”三个字就说明了它的出发点——让读者真正看得懂,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堆砌。编者在保留原歌诀精髓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进行了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那些复杂的药理、功效、归经,都变得清晰明了。比如,以前读到“大黄攻下,导滞通便”,脑子里只有“拉肚子”这个粗浅的印象,但经过白话解的阐述,我才明白大黄的攻下作用并非简单粗暴,而是通过“荡涤肠胃、推陈出新”等机制来实现,并且还有君臣佐使的配伍思路,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用法,甚至还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药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窥见其背后深刻的药理机制。而且,书中的编排也很用心,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等,都有条理地呈现出来,方便查阅和对比。我常常会在学习某个方剂时,翻到书中对应的药物,结合白话解的讲解,来理解药物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这样一来,记忆也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医教育和中医推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弥合了古籍与现代读者之间的鸿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让我“入木三分”地了解中药的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藏”。它的“白话解”形式,把原本佶屈聱牙的歌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领略到中医药的精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味药“用法用量”的讲解。这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大概的剂量,而是会结合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炮制和煎煮方法,给出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对于“附子”这样毒性较大的药物,书中不仅会强调其“回阳救逆”等功效,还会详细说明其炮制方法(如炮附子、黑附子等)以及用量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并且会提醒读者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中医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明白,学习中医药不能仅仅是“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和“用其有道”。第七版的更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它能提供更多实用和深入的信息。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药药性的书籍,但市面上大多要么是厚重的药典,要么是过于简略的科普读物。《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正好处于一个完美的中间地带。它保留了《药性歌括》的经典结构,将四百味药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归类和阐述,又通过“白话解”的方式,将原本精炼的歌诀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拓展和解释,使得学习过程既系统又深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药物的功效阐述,不仅仅是列举,而是会分析其“治什么病”、“为什么治”、“怎么治”的逻辑。例如,书中在讲解“当归”时,不仅仅说明它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还会进一步解释其“辛、甘、微温”的药性如何作用于肝、心、脾等脏腑,从而达到补养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并且,它还会提及当归在不同妇科病症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当归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调经”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上,而是对其药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书中可能加入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这对于保持知识的先进性非常有益。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它对人体复杂生命活动的精微观察和辩证认知。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对组成中药的各种药材有深入的了解。《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通过其“白话解”的形式,成功地将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相结合。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药物“升降沉浮”药性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某味药是“升”是“降”,而是会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来阐述其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比如,书中在讲解“升麻”时,会解释其“辛、甘、微寒”的药性,以及其“升”的作用,如何能够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这种对药物“动”的属性的理解,让我对中药的治疗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药物能够“托举”起身体的功能。第七版的出版,也表明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持续的生命力,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信心,也期待它能为我提供更多关于中药药性的深入解读。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深感好奇,而理解各种中药的药性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扇门。它通过“白话解”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药性概念,变得具象化、易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物“五味、四气、五毒”等概念的解读。例如,书中在讲解“辛”味药物时,会详细解释“辛”味具有发散、行散的作用,能够宣散风邪、疏通经络。它会举例说明,像“麻黄”、“桂枝”等辛味药物,是如何通过发汗来治疗风寒感冒的。这种对药性基本属性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药物的功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复方中的作用机制。此外,书中还常常会将药性与脏腑功能联系起来,例如,辛味入肺,温味补火等,这对于理解中药的归经理论也大有裨益。第七版的更新,我相信会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精炼的表达,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中药药性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我觉得枯燥乏味,要么就是过于浅显,无法深入理解。这本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则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它的“白话解”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歌诀的同时,能够立刻理解其深层含义。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每一味药物的“主治”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疾病名称,而是会结合药物的药性,解释为什么这味药能够治疗这些疾病。比如,对于“白术”的讲解,书中会详细说明其“甘、温”的药性如何能够“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它会解释白术如何通过健运脾胃来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如何通过燥湿来治疗水肿、泄泻。这种解释逻辑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中药的功效来源。而且,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内容更加丰富,可能包含了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或者临床应用的新方向,这对于保持学习的活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更明白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挑战。传统的药性歌诀固然经典,但其古老的语言体系和意象化的表达方式,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而这本《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极具匠心的“白话解”形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歌诀,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使得药性的理解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在解释每一味药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会深入到其药理、药效、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例如,对“附子”的解读,书中详细阐述了附子的“大热、大毒”特性,以及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并解释了其在危重症、虚寒证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不忘强调其炮制和用药的严谨性。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附子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避免了对药物产生片面的理解。此外,书中还常常会穿插一些医家的临证经验和医案举例,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能够让我们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中得到应用的,从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版的更新,也意味着内容更加充实和与时俱进,这对于我们保持知识的鲜活性至关重要。
评分还行,就是有跟多字不认识,只怪自己文文太浅……
评分好书你值得拥有,作为一个爱好中医的帅哥表示很喜欢。
评分比想想中好,中医书,查询书
评分自营字体清晰正版图书。
评分物流和包装都不错,一直在京东上购买医学书籍,都买了二百多本了
评分感觉质量应该还不错,是正品。
评分物超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买来背的,挺好啊,配送也快。。
评分帮同事买的,看着就不错,希望对同事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