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前批判时期”的合集时,内心是抱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和隐约的畏惧的。期待的是能找到康德思想的“根基”,畏惧的是怕它晦涩难懂到让人望而却步。坦率地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挫败感和顿悟的瞬间交替出现。这并不是一本适合休闲阅读的书,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18世纪哲学辩论背景知识的了解。它像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过渡期”的记录,里面充满了对当时各种思潮的积极回应和批判性吸收。你能在其中看到他如何消化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如何挣扎于形而上学的泥沼,试图在纯粹的理性推演和经验的观察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有时候,我会觉得康德似乎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当时流行的德语哲学,试图用更清晰、更具逻辑性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文风的变化也很有意思,早期的一些小册子显得比较轻快,但进入到更核心的形而上学论述时,那种句子结构和术语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学术攻防战。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康德如何构建其批判哲学的学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考古现场”,见证了他是如何一步步清理和排除掉那些他认为不可靠的哲学基石。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下定决心去啃它,毕竟康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场。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了形而上学抽象概念的文本堆砌,但翻开第一页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初期的康德,他的思想还在摸索中,充满了对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边界的探索欲。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一起,在知识的旷野中探险,他试图调和牛顿的机械宇宙观与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理性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那些关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早期论述,虽然不像后来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系统和严谨,但那种萌芽期的活力和对世界本源的执着追问,反而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他论述宇宙起源和星云假说的部分,那种将数学的精确性与哲学思辨巧妙结合的尝试,令人赞叹。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哲学巨匠是如何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鲁士学者,一步步成长为那个定义了西方思想史的“哥白尼”。对于那些只读过康德晚期巨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背景和参照系,它清晰地展示了其思想的演变轨迹,而不是直接摆出结论。我尤其喜欢其中那种对物理学抱有的近乎痴迷的热情,这在后期的哲学著作中已经很少见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分裂的。有一部分内容,比如关于“有限性”和“无限性”的早期思辨,读起来充满了古典的庄严感,仿佛回到了古希腊哲人的辩论场。康德在这里试图为上帝的存在寻找理性的、非经验性的辩护,这部分内容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其逻辑的精妙之处依然令人赞叹。然而,紧接着就会跳到一些关于“自然哲学”的具体讨论,比如行星的运动、物质的连续性等,这些内容带有强烈的18世纪科学的印记,读起来时常需要查阅一些当时的天文学或物理学背景知识,否则会觉得“信息密度过低”,与他深邃的哲学思辨格格不入。这种在纯粹思辨与经验科学之间来回摇摆的状态,正是“前批判时期”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尚未找到自己核心方法论之前,那种全方位、无死角的知识饥渴。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溯源”的视角,看清了伟岸的批判大厦在奠基之前,地基是如何一块块被精心放置和校准的。
评分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可能不会主动去阅读这个时期的康德。它读起来不像一个“成熟的宣言”,更像是一系列“论证的练习”。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客观性”和“真理”的论述,非常直接地回应了当时形而上学争论的焦点,那些拗口的德语词汇在翻译过来之后,依然显得像一堵高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间的细微差别。我注意到,康德在这个阶段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尚未达到他后期那种“一锤定音”的力度。它更像是一种“旁敲侧击”,在不断试探对手的防线,寻找最薄弱的环节。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非常精良,这一点对于理解这种“史前”文本至关重要,否则光是那些晦涩的典故和引文就足够让人迷失方向了。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立刻获得某种“宇宙真理”的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哲学史料,让你了解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被锻造和重塑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的初衷,主要是想搞清楚他早期对“美学”和“情感”的看法,因为后期这方面的内容相对集中在《判断力批判》中,而我想追溯源头。阅读这些文本后,我发现早期的康德在处理美学问题时,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更加贴近经验世界。他并没有立即跳入先验的范畴讨论,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讨论感觉、愉悦、无功利性等具体现象。这种对经验的细致观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他试图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的方式去分析“审美判断”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简单地诉诸于“天赋的灵感”或“神圣的启示”。当然,这中间也夹杂着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关于“气质论”和“经验心理学”的讨论,这些内容在现代哲学讨论中显得有些过时,但它们是理解康德如何处理人类精神和身体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康德的理性如何不甘于仅仅停留在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渴望触及人类经验的最深层结构,哪怕早期的方法略显稚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审视一次思想的“胚胎发育过程”。
评分习惯性将母亲用伟大来形容,遮蔽掉其他可能性,这是令人不安的。如果存在真正自私、恶毒的母亲,而没有这样的词语来搭配形容,那怎么办?这并非假设,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为思维广度设限。母亲、伟大、正确、光荣,这些所指互相连接,编造了一种意识形态神话。不管现状如何,总有一个“正确”在将来等待。什么?你感受的母爱不伟大?——按照社会普遍道德规范,那一定是你出了问题,你需要矫正思想了。
评分这是目前第一个译本,而且也是非常权威的版本,对康德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要买2010年后印刷的,以前的有错误之处。
评分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评分注:腾讯约稿,谢编辑王晶先生。
评分康德的著作是非常值得看的,有些人说直译的版本没有达到翻译的信达雅标准,实际上作为研究者来说,直译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作者本意的翻译方式。信达雅的翻译方式虽然在语言上要具有优势,但可能已经是经过译者个人解读过的意思了。所以,比较支持直译的翻译方式。
评分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评分托宾这种隐然展示而不讲述的方式让我迷惑,为什么故事在他的小说中如此不重要?诚然,优美的叙述、精准和敏感的细节让人喜欢,但托宾不会安排惊巧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叙事也四平八稳,不会在结尾处埋伏“彩蛋”击中读者。这种完全细节化和感受化的小说,到底哪里让人觉得奇妙呢?
评分替朋友下的单,很快就收到书了。
评分沃特斯称之为“自作多情的桥梁工程”:“把主客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似乎曾经是我们的哲学的主要神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