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评分
在康德那里,幸福实际上是属于经验世界的东西,它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服从自然王国的规律,因此,作为感性存在的人,为了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去追求幸福,就必须遵从自然律,而另一方面,人也是理性的存在者,理性使人区别于野兽,也使人认识自然律,去考虑自身的祸福。然而,理性更高的用途则使人从感性世界超脱出来,赋予人以更高的尊严、价值。人既是一个感性存在者,也是一个理性存在者,这就意味着作为道德律令的实践理性必须渗透到感性经验中。但是,人终究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实践理性不得不照顾这个事实。一方面需要它来制约人的自然情欲,另一方面,又要照顾人满足自然情欲,即追求幸福的权利。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
评分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评分评分
在《借口》结尾,托宾让小偷走到森林中,挖出伦勃朗的名画,将之烧毁。他漠然着看画中那位表情乖戾的老妇的面孔默默燃成灰烬,这时你会隐约感到这段疏离关系里儿子对母亲的恨。虽不知道缘由,但也让人心惊,也不得不让人承认:我们从亲情里收获爱和温暖,也会领受痛苦、委屈和失落。
评分评分
托宾这种隐然展示而不讲述的方式让我迷惑,为什么故事在他的小说中如此不重要?诚然,优美的叙述、精准和敏感的细节让人喜欢,但托宾不会安排惊巧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叙事也四平八稳,不会在结尾处埋伏“彩蛋”击中读者。这种完全细节化和感受化的小说,到底哪里让人觉得奇妙呢?
评分“人类创造了目的与意义,直到如今,我们曾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个项颈上的锁链还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