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秋零 编
图书标签:
  • 康德
  • 哲学
  • 形而上学
  • 认识论
  • 18世纪哲学
  • 德国哲学
  • 论文集
  • 学术著作
  • 古典哲学
  • 西方哲学
  • 著作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8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82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1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即便是在建构其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年代里,康德的广泛兴趣也依然没有受到限制,而是继续涉猎众多科学的领域:医学、天文学、历史、政治、法学和宗教学等等。这样,翻译者就有了苦头吃。他不得不追随着康德老人广泛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到某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里去弄明白康德那个时代的某种理论,或者去查找某个也许早已无人再使用的术语,有时为了查出一个单词,不知要翻阅多少参考书。若是写作,自然可以绕过去,但翻译却不能这样做。因此,这一卷的篇幅虽然是《康德著作全集》中差不多小的,翻译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差不多是长的了。
  从内容上看,这一卷所包含的都是一些短文。文章虽然短小,却堪称精悍。《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论长久和平》等文,都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备受关注。几篇书评,使康德借评点他人思想的机会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而如《论一个据说一切新的纯粹理性批判都由于一个更早的批判而变得多余的发现》等论战性文章,则使康德借捍卫自己思想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阐发、补充和澄清,对理解康德的那些大部头著作亦颇有帮助。

目录

1782年
《兰贝特书信往来》通告
报道
给医生们的报道
给医生们的报道
摘自1776年2月的《绅士画报》,按照在伦敦的观察对一种传染病的描述
1783年
舒尔茨的《不分宗教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学说的一种指南尝试》第一部书评
1784年
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
命题一
命题二
命题三
命题四
命题五
命题六
命题七
命题八
命题九
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1785年
约·戈·赫尔德的《人类历史哲学的理念》第一部、第二部书评

附录


论月球上的火山
论书籍翻印的不合法性
一、出版商反对翻印者的法权的演绎
大前提的证明
小前提的证明
二、对翻印者反对出版商的假托法权的反驳
大前提的证明
小前提的证明
总的附释
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
一、惟有在一个动物类中遗传的东西,才能有资格成为一个族群区别
二、就肤色而言,人们可以采用四种族群区别
三、在白人族群里,除了一般而言属于人类的东西之外,没有别的特有属性是必然遗传的;在其他族群中亦复如是
四、在上述四个族群的相互混合中,每一个族群的特性都必然形成
五、关于必然混血生育的规律的考察
六、惟有在人类的气候差别中必然地遗传的东西,才能使人有权命名一个特殊的人种
附释
1786年
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
附释
这段历史的终结
结语
戈特利布·胡弗兰德的《试论自然法权的原理》
书评
什么叫做在思维中确定方向?
关于路德维希·海因里希·雅各布的《门德尔松的[晨课]的检验》的一些评论
1788年
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
1790年
论一个据说一切新的纯粹理性批判都由于一个更早的批判而变得多余的发现
第一章 论不能被给予任何相应的感性直观的那些概念的客观实在性,据埃贝哈德先生
一、充足理由概念的客观实在性的证明,据埃贝哈德先生
二、在经验对象上对单纯者概念的客观实在性的证明,据埃贝哈德先生
三、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非感性的东西的方法,据埃贝哈德先生
第二章 课题的解决: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据埃贝哈德先生
1791年
论神义论中一切哲学尝试的失败
结束语
1793年
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实践
一、论一般道德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答伽尔韦教授先生的一些异议)
二、论国家法权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驳霍布斯)
结论
三、论国际法权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普遍仁爱的亦即世界主义的观点来看(驳莫色斯·门德尔松)
1794年
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
冲突的平息
万物的终结
1795年
论永久和平——一个哲学策划
第一章 国家间的永久和平的临时条款
第二章 国家间的永久和平的确定条款
永久和平的第一条确定条款:每个国家中的公民宪政应当是共和制的
永久和平的第二条确定条款:国际法权应当建立在自由国家的一种联盟制之上
永久和平的第三条确定条款:世界公民法权应当被限制在普遍友善的条件上
第一条 附论论永久和平的保障
第二条 附论永久和平的秘密条款
附录
一、就永久和平论道德与政治之间的不和
二、依据公共法权的先验概念论政治与道德的一致
1796年
论哲学中一种新近升高的口吻
一场基于误解的数学争执的敉平
一项哲学中的永久和平条约临近缔结的宣告
第一节 永久和平临近的欢乐前景——从人的生命本性的最低级别直到其最高级别,即哲学
一、论人的哲学的自然原因,论哲学的自然结果
论哲学与其持久的和平状态无法统一的假象
论批判哲学与哲学的一种持久和平状态的现实的可统一性
二、人的生命的有利于一种生命哲学的超自然基础
作为在所有科学中构成人的最大需求的学说,哲学是什么?
论我们知识的超感性对象
结论
第二节 哲学中临近永久和平的可虑前景
1797年
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
1798年
论编书——致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致作家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
第二封信致出版商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
1800年
赖因霍尔德·伯恩哈德·雅赫曼的《康德宗教哲学检验》前言
本著内容概要
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威尔克的《立陶宛语德语—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笔记
一个朋友的笔记
补遗(1764年)
西尔伯施拉格的《1762年7月23日出现的火流星的理论》一书书评
马格德堡、施滕达耳和莱比锡
附录(1788年)
克劳斯对乌尔利希的《自由学》的书评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自然迫使人去解决的人类最大问题,就是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既然惟有在社会中,确切地说是这样的社会,它拥有最大的自由,从而有其成员的普遍对立,但毕竟对这种自由的界限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以便他们能够与别人的自由共存,——既然惟有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的最高意图,亦即发展其所有禀赋,才能够在人类中达成,自然也期望人类就像实现其规定性的所有目的那样来为自己实现这个目的,所以,一个在其中可见到外在的法律之下的自由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与不可违抗的强制力相结合的社会,也就是说,一种完全公正的公民宪政,对于人类来说必然是自然的最高任务,因为惟有凭借这个任务的解决和完成,自然才能以我们的类来达成它的其他意图。是困境迫使通常对无拘无束的自由颇有好感的人们进入这种强制状态的;确切地说,这是所有困境中最大的困境,亦即人们相互加诸自身的困境,他们的偏好使得他们无法在放任的自由中长期共存。惟有在公民联合这样一种樊笼中,同样这些偏好才随之造成最好的结果:就像一片森林中的树木一样,正是因为每棵树都力图夺取别的树的空气和阳光,它们就互相迫使到自己的上方去寻求空气和阳光,并由此长得漂亮、挺拔;相反,那些自由地、相互隔离地、称心如意地伸展自己枝权的树木,却长成了畸形,又歪斜,又弯曲。一切装扮人的文化和艺术及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非社会性的果实,非社会性被自身所逼迫而管束自己,并这样通过被迫采用的艺术,来完全地发展自然的胚芽。

前言/序言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 卷首语 在这卷《康德著作全集》中,我们得以窥见伊曼努尔·康德思想的晚期光辉。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其哲学体系的初步奠基,而本卷所收录的论文,则如同巨石落下后荡漾开的层层涟漪,深入且广泛地拓展、深化并应用了他那革命性的认知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观念。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及巨著,却在思想的精致度、论证的锐利性以及对后世的直接影响上,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显出康德思想的成熟与活力。 本卷精心挑选了康德在1781年之后撰写的重要论文,涵盖了他对政治、历史、宗教、教育以及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洞察。这些文本不仅是理解康德思想发展脉络的关键,更是探究启蒙运动核心理念及其最终归宿的宝贵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康德如何将他建立在先验批判基础上的哲学体系,不动摇地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为人类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实践指明方向。 核心内容概述 本卷论文的价值在于其对康德核心哲学主题的延伸与应用。在认识论方面,康德并未止步于《纯粹理性批判》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定,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以及数学和物理学在哲学上的地位。他对于“可能”与“实在”的区分,对于“预设”和“公设”的分析,都为我们理解科学发展的逻辑提供了深刻的哲学解释。 在道德哲学领域,本卷中的论文继续了他对绝对命令和道德法则的阐述。康德在此基础上,更详细地探讨了权利、法律、国家以及和平的可能性。他对于“公法”和“私法”的界定,对于“自由”与“强制”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于“永久和平”理想的构想,至今仍是政治哲学领域不可绕过的经典论述。他对于人类历史走向的哲学思考,也充满了深刻的洞见。 此外,本卷还收录了康德在美学和宗教哲学方面的部分重要论述。虽然这些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现,但本卷中的片段式探讨,却能折射出康德在这些问题上的早期思考痕迹,以及他如何将理性原则应用于对艺术品鉴赏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审视。 主要论文导读 本卷中收录的论文,每一篇都蕴含着康德独特的思想光芒。例如,一些涉及政治哲学的文章,如《论普遍和平》的草稿或相关评论,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康德为何将“永久和平”视为人类理性活动的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并探讨了他为此提出的具体原则和制度构想。在这里,他严谨地分析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法的作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严肃的政治思想家的深度。 关于历史哲学的论文,则会揭示康德如何将他的“目的论”视角带入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解读。他尝试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寻找理性的印记,并探讨历史是否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这种对历史的哲学反思,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充满了对人类自由与必然性、进步与反复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在科学哲学层面,康德对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的探讨,将使读者看到他如何从先验批判的角度,论证这些学科的确定性和普适性。他对于“经验”与“理性”关系的精妙把握,对于“直观”与“概念”的不可分割性的强调,不仅为当时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哲学支撑,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哲学。 理解康德晚期思想的钥匙 本卷的意义,在于它展现了康德思想的动态发展和广阔应用。1781年之后,康德并非仅仅重复《纯粹理性批判》的论点,而是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更为具体和复杂的问题。这些论文,如同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作的补充与延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家如何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深化其哲学体系。 对于任何想要全面理解康德思想的读者而言,本卷都至关重要。它揭示了康德哲学并非仅仅是抽象思辨的产物,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他的理性主义,并非冷漠的脱离现实,而是以最严谨的方式,为人类的自由、尊严和共同福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阅读建议 阅读本卷时,建议读者首先对康德的核心哲学概念,如先验范畴、先验综合判断、道德法则、绝对命令等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文中具体论证的逻辑线索。同时,对于当时的历史和哲学背景有所认知,也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康德思想的创新之处及其所处的时代意义。 每一篇论文都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尝试先阅读其中一篇,然后结合其他相关论文或康德的另一部代表作进行对照阅读,以加深理解。同时,对于论文中出现的哲学术语,不妨查阅相关的哲学词典或康德哲学专著,以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 结语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它不仅展现了康德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成熟与广博,更重要的是,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论证,继续启迪着我们对知识、道德、政治和人类自身的理解。在这卷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思想家如何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照亮了启蒙时代的前行之路,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深入研读这些论文,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把握康德哲学的全貌,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反思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为构建一个更理性、更公正、更自由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卷书的扉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为收录的论文会集中于《判断力批判》发表后,康德在美学或目的论领域的深入拓展,毕竟这是他哲学体系中相对富有创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实是,内容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充满特定历史背景的辩论性文章,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末期形而上学领域中一些已经被人遗忘的争论焦点。阅读这些篇章,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哲学史背景知识,否则完全无法理解康德所反驳的那些“幽灵”究竟是谁,他们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极高,句式结构繁复,仿佛康德在用一种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密语进行交流。我尝试阅读其中关于“先验实在论”在具体经验问题上应用的章节,结果发现论证过程极其迂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仿佛只是对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补,远没有达到“开创性”的程度。对于渴望从中汲取哲学灵感或获得阅读快感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简直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

这部第8卷的编辑选材,恕我直言,显得有些散乱,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统领全卷的主题核心。如果说《康德著作全集》的价值在于全面呈现一位巨匠的思考轨迹,那么在1781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的论文,本应体现出“三大批判”所带来的巨大格局转换。然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大量与法律、道德政治相关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探讨。例如,关于“永久和平”的设想,虽然在后世影响深远,但在这卷书中呈现的,更像是一个政治倡议书的雏形,缺乏《实践理性批判》中那种纯粹实践理性的严格推导。相比于他同时期其他哲学家(如费希特或谢林)那些充满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处的论述显得过于审慎、过于保守,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回避那些可能引发政治争议的深刻命题。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欣赏一位顶级大师在不同房间里放置的半成品家具,虽然工艺精湛,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展示厅来赋予它们整体的意义。

评分

从排版和注释的角度来看,这卷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依赖译本进行阅读的读者而言,体验相当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极其冗长的复合句,在中文翻译中需要极高的技巧来保持其逻辑的严密性而不至于变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遗憾,这卷书的译文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德语概念时,似乎采用了过于保守或过于直译的处理方式,导致原本在德语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里变得更加难以辨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厘清其中一篇关于“人类学中的经验性知识与先验性原则如何相互作用”的论述,但最终放弃了,不是因为康德的思想过于深奥,而是因为译者在关键术语的转换上未能提供足够的解释性脚注或替代翻译的参考。可以说,这部全集在学术工具书的层面上做到了严谨,但在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层面上,它无疑筑起了一道高高的藩篱,让普通学习者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的选篇布局实在令人费解。我原本期待能在这卷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后,思想转向社会政治、伦理实践或更细致的形而上学反思的集中展现。然而,实际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早期或中间阶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体系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自然历史的探讨,虽然展现了康德试图调和目的论与机械论的努力,但其论述的深度和系统性远不及他后期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严谨。读者如果对康德哲学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会发现这里的论证跳跃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写作,缺乏最终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费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哲学线索,但每一次尝试都像是走进了迷宫,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些论文更像是学者案头的研究笔记,而非面向公众的成熟论著。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康德晚期思想转折点的读者来说,这卷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学术考古资料,而不是导读手册。

评分

这份选集给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它对“1781年之后”这个时间节点的界定。1781年是《纯粹理性批判》发表的年份,标志着康德哲学的成熟。理应,这卷书收录的应是体系确立后,对自身体系进行巩固、辩护或向新领域(如人类学、地理学、物理学)进行哲学观照的成果。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对早期“前批判时期”观点的一种追溯性澄清,或者说是对特定学术期刊上微小论点的回应。这使得整体阅读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种承前启后的磅礴气势。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巨浪,那么这卷书中的内容,更像是退潮后留下的、带有水渍的沙滩印记。它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细节。但它是否能让一个期待“成熟康德”宏大叙事的读者感到满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补遗,而非主菜的延续。

评分

"如何对待一本书,她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么宽容也不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过分。“喜欢这一段话的不再具有独立感的批评意味。她在这时俨然不是一位智慧的知人者,而是一位明晰的自知者,一如她所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喜欢当一个观众。而这对于想要自己写东西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弊端。只有作为一个审判者,常常以审视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别的作家,才能让我真正受到启发。”

评分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评分

全集,收集起来看看。

评分

康德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他最重要的东西了。

评分

我是在网上看到几篇,觉得性格观点有些相近才看了师兄在图书馆借的黄金年华的文章。就文笔来讲,语气生动可爱,算是卖萌也卖得很犀利的那种。文章夹杂着她挥之不去的政治学背景,各种生活场景穿插着哲学的碎碎念。可惜,仅此而已。

评分

真正的大师,属于用灵魂思考的那种。

评分

李版的装帧非常好,封面也漂亮,译文错误也有,但是瑕不掩瑜,总体不错!

评分

第一章 关于善的原则在尘世建立上帝的国时取得胜利的哲学观念

评分

《爱与意志》是当代著名存在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分析家罗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问世就风靡世界。《爱与意志》以高屋建瓴之气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从心理学、社会学、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剖析了各种病态的爱欲。书中还列举了自古希腊神话传说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尤其当代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里大量丰富的实例,旁征引、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揭示主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