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知青”认为上山下乡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处于同一时代。但在《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书中,作者明确的把下乡运动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剥离出来探讨。这本由法国汉学家潘鸣啸(Michel Bonnin)撰写、欧阳因翻译的著作,逻辑严密的将大时代的侧面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 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十多年,从城镇到农村,从都市到边陲,据统计参与总人数有一千七百万之多,目的在于让那些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中接受广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潘鸣啸是主攻中国当代史的著名汉学家,他对知青问题的研究可谓入微,有人因此亲切的称他为“法国老三届”。不过,对一个“法国老三届”而言,要写出一部关于知青问题的严肃学术性著作,资料方面的困难:除却政治因素与官方立场,关于那场运动的记载实在不多。为此作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考证工作,参考香港、台湾等地的相对客观的报刊杂志,希望能还原历史。
作者在本书中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被忽视的侧面。那是一千七百万知青被埋葬在土地里的青春与梦想,以及由此而来伴随整整一代人的失落和绝望,他们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潘鸣啸(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民主运动、就业、民工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或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20世纪90年代初,出任在香港成立并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杂志《神州展望》法语版及英语版。
译者简介:
欧阳因(Annie Au-Yeung),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获法国语言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汉双语教学、翻译及语言研究工作,1998年法国政府授予她国家一级教育勋章。
本书对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动因不仅在经济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论述之广泛,分析之深入,构成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及充分的论据阐释了当年发生的令人心寒的历史事实。
——Andre Laliberte,china Quarterly
眼前这部巨作汇集了曾经经历过那悲惨时期的各路英雄的面谈记录,对纷繁杂陈的中国资料抽丝剥茧寻根究底,经过长期酝酿,最终给我们清晰地勾画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
——Marie-Claire Bergere,Vingtieme Siecle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并非采用教科书式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时不时地穿插着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个人闪回。在讲述那些集体劳动和政治学习的段落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和引用,构建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压迫感,让你仿佛能听到号子声和口号声在田野上空回荡。然而,一旦进入到私人信件的摘录或者当事人的口述回忆部分,笔锋立刻变得温和而充满情感的温度。这种叙事切换带来的阅读冲击力极强,它成功地平衡了历史的冷峻与人性的温暖。特别是当作者巧妙地将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标志性事件融入到不同人物的故事线中时,那种命运的转折点带来的希望与失落交织的复杂情绪,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捕捉“人”的复杂性上所下的苦功。书中描绘的那些知青形象,绝非单一标签化的符号,他们是带着理想、困惑、挣扎与成长的立体生命群像。我特别留意到那些关于城乡差异的细微描写,比如城市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势如何与淳朴但又充满地域智慧的乡村生活发生碰撞、摩擦乃至最终的融合。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在集体意志面前所表现出的顺从与反抗的张力。那种夹杂着青春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艰苦劳动中萌生的朴素友谊,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一些关于返城后的心理落差的描述时,让人不禁唏嘘,那段经历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对人生信仰的一次深刻重塑。这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心理剖析,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充满了朴素而有力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文风晦涩,也避开了过度煽情或煽动情绪的表达。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历史事件的核心肌理,但同时又包裹着一层恰到好处的克制。你会发现,最动人的部分往往来自于最简洁的叙述——一句话对某个场景的白描,一个瞬间的眼神交汇,就足以抵过千言万语的抒情。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哲学,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填充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它鼓励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预设的情感导向,这正是一部优秀的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最高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从封面那张略显泛黄的老照片开始,就将人不由自主地拉回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中。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岁月留下的痕迹。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无论是引用的文献还是历史照片,都给出了充分的留白,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因为信息量大而感到压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整理和呈现方式,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尊重,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性而进行夸张的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将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和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光是这份对“物”本身的重视,就足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对这段历史严肃对待的态度。这种精心制作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论证结构堪称典范。它不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进行记录或简单的同情,而是深入探讨了这场社会运动的深层逻辑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影响。作者在引述二手资料时,展现出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哪些是官方话语,哪些是民间记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遗产”问题时的审慎态度,即如何评估这场运动对一代人职业选择、家庭观念乃至文化认同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烙印。那种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限制的学术价值。它不是简单地在哭诉或控诉,而是在构建一个复杂、多维的社会学模型,试图解释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肌理是如何被重塑的。
评分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就是图个实惠。快递服务也不错,物美价廉,感谢京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本书还是应该趁早入,感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买不着了。趁读书日活动买的,价格实惠,希望多做图书活动!送货快,书包装完好,非常满意。
评分东西不错,以后还会来买的
评分特殊的时期,特殊的人群,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评分正版图书,内容丰富,值得信赖
评分书很好,引人入胜,不忍释卷,非常不错,感谢京东的配送,下次还来。
评分内容不错,加深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活动拿下,很便宜,感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