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关注西方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选编的精妙和对“解释”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入探讨。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哲学概要,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阅读经典”的方法论展览。通过聚焦苏格拉底这个节点,作者实际上是在探讨整个西方知识谱系是如何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提问者建构起来的。其中几篇对比研究的篇章,将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形象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让我清楚地看到,即便是最接近“源头”的记录,也已经被不同目的的“解释者”所塑形。这种对文本多重性的强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什么是历史真相”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今天引用的那些“苏格拉底名言”,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思考,又有多少是后人为了构建哲学体系而进行的巧妙嫁接?这种对源流的追溯和批判性反思,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绝不是那种囫囵吞枣式的知识接收。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苏格拉底的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古典精神”的理解可能太过浪漫化了。这本书的笔触显得尤为冷静和克制,它没有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在雅典城邦政治高压下,不断用诘问来挑战既定秩序的“牛虻”。这种对历史人物“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我更贴近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语境。特别是书中对苏格拉底审判的多个侧面分析,展现了理念世界与现实政治之间那道永恒的裂痕。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美德”这个概念的辨析,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悬挂在空中的道德标签,而是与城邦的运作、个人的生活实践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充满张力的实践哲学。书中对早期对话录的梳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了苏格拉底思想的锋芒所在——那不是教人结论,而是教人如何面对未知、如何诚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种对认知边界的敬畏,在充斥着绝对答案的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偏向学术研究、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献选集,但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成功地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书中对苏格拉底如何影响希腊悲剧、喜剧乃至后世罗马共和国思想的一些穿插描述,使得这位哲人的形象立体而鲜活,不再是一个只存在于学院中的抽象符号。作者的叙述带有强烈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盲目的赞美,而是对一个伟大灵魂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深刻理解。特别是最后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回避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并将其视为其哲学实践的最终完成。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严肃面对,让我对“何以为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沉思。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让你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让你重新参与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关于如何过好一生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慢读,并且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顾自己呼吸节奏的书。它的语言风格并不炫技,但思想的密度极高,常常是一个句子就蕴含了对某个哲学概念长达数百年的争议。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论辩着墨不少,这清晰地勾勒出了苏格拉底划定哲学疆界的努力。他拒绝成为一个出售“知识”的商人,坚持真理的探求必须是公共的、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对知识伦理的坚持,在如今信息爆炸、人人皆可成为“意见领袖”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既古老又极富现实意义。作者对这种“否定性工作”的推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获取信息的习惯——我们是否过于急于得到“正确答案”,而忽略了质疑和反驳带来的思想上的净化作用?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副透视镜,让你看清思想的骨架,以及那些支撑起整个西方理性传统的隐形支柱是如何被雕琢而成的。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震撼,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史诗感,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西方文明基石的重新审视。我原以为自己对“西方传统”的理解已经 cukup 扎实,毕竟读过不少相关的导论性著作,但这本书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理性、美德、城邦精神。它没有停留在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单复述上,而是聚焦于苏格拉底这位“导师中的导师”是如何构建了我们至今仍在依赖的提问方式和道德探寻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试图在自己的日常思考中找到苏格拉底提问的影子,发现我们日常的争论和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在无意识地沿着他铺设的轨道在运行。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你在自由奔跑,突然发现脚下踩着的是一张古老的、精妙的地图。作者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在处理“知识即德行”这个核心命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细致和勇气,敢于直面那些被后世哲学家们有意无意美化或简化了的复杂性。它强迫我承认,很多“真理”的诞生,伴随着巨大的思想斗争和概念的切割,并非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
评分书确实是好书,物流速度也非常快
评分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