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

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捷 编
图书标签:
  • 玉米病害
  • 作物病害
  • 农业防治
  • 病虫害防治
  • 玉米种植
  • 农业技术
  • 植物病理
  • 病害诊断
  • 农作物保护
  • 玉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55477
版次:2
商品编码:1009998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陈捷教授主编。内容包括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危害及防治策略,玉米病害诊断的原则和基本方法,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物在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引起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要点,各种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种类、防治及缓解方法等,集中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发生的玉米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该书科学实用,指导性强,适合广大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学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玉米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第一节 玉米病害的种类
一、非侵染性病害
二、侵染性病害
三、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工作
一、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的现状
二、我国玉米病害的防治工作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玉米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 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一、区分病害种类
二、柯赫氏法则
第二节 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一、病害诊断标本的代表性
二、病害症状的可变性
三、通过镜检确定病原物形态
四、排除杂菌干扰

第三章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第一节 真菌性病害
一、种传病害的诊断方法
二、苗期病害的诊断方法
三、种传和苗期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种子腐烂
2.苗枯病
四、成株期病害
(一)叶部病害诊断和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大斑病
2.小斑病
3.圆斑病
4.灰斑病
5.弯孢菌叶斑病
6.普通锈病
7.南方锈病
8.褐斑病
9.霜霉病
10.褐纹霜霉病
11.炭疽病
12.北方炭疽病
13.离蠕孢叶斑病
14.叶黄枯病
15.斑枯病
16.白点病
17.黄斑病
18.豹纹病
19.叶斑病
20.黑斑病
21.黑痣病
22.干腐菌大斑病
23.镰孢菌叶斑病
24.小双孢菌叶斑病
(二)叶鞘部病害诊断和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纹枯病
2.鞘腐病
(三)穗部病害诊断和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黑粉病
2.丝黑穗病
3.伪黑粉病
4.赤霉穗腐病
5.黑孢菌穗腐病
6.穗黑变病
7.穗黑腐病
8.青霉穗腐病
9.穗灰腐病
10.玉米穗粒干腐病(色二孢穗腐病)
11.立枯丝核菌穗腐病
(四)茎部病害诊断和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4.黑条矮缩病
15.宽条纹病
16.黄矮病
四、玉米病毒病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线虫病害及防治
一、诊断方法
二、玉米线虫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根腐线虫病
2.根结线虫病
三、其他线虫病简介

第四章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第一节 营养失调
一、玉米必需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二、缺素症的诊断方法
三、主要缺素症及治疗方法
1.氮缺乏症
2.磷缺乏症
3.钾缺乏症
4.钙缺乏症
5.镁缺乏症
6.硫缺乏症
7.硼缺乏症
8.锌缺乏症
9.锰缺乏症
10.铁缺乏症
11.铜缺乏症
12.钼缺乏症
第二节 环境胁迫
一、逆境因素引起的症状
(一)干旱
(二)涝害
(三)霜害
(四)热害
(五)冷害
(六)风害
(七)雹害
(八)复合逆境因素致害
二、受害植株的缓解方法
(一)干旱的缓解
(二)涝害的缓解
(三)霜害的缓解
(四)热害的缓解
(五)冷害的缓解
(六)风害的缓解
(七)雹害的缓解
(八)秃尖症状的缓解
第三节 药害和肥害
一、药害
二、肥害
三、药害和肥害的缓解方法
第四节 空气污染
一、污染引起的症状
二、受害植株的缓解方法
第五节 遗传性病害
一、遗传性条纹病
二、遗传性斑点病
三、玉米白花苗和黄绿苗
四、籽粒丝裂病
五、籽粒爆裂病
六、生理性红叶病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玉米病害的诊断
  病害诊断是研究病害发病规律和制订防治措施的前提,只有对病害做出正确诊断,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地防治病害。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细致且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对病害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必须明确诊断的步骤和方法,注意诊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节 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一、区分病害种类
  要正确区分两类病害,即按其发生原因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成片的。如玉米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缺锌症,或者因土壤本身缺锌,或者因多磷,锌磷拮抗所致缺锌多为大面积发生。其他如低洼积水引起的涝害,干燥田块久旱不雨造成的旱害等,都是成片发生的。当然,非侵染性病害也偶有零星发生的情况,但这种发病一般是与施肥不匀、用药不当,或特殊小环境等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对各种可能产生的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综合分析,明确主要原因,从而做出正确诊断。从病情看,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没有病原物,田间发病后不会传染蔓延,病情比较稳定,而且环境条件改善后,还会有所缓解。而侵染性病害因有害生物(病原物)的侵染、寄生并传染,田间发生多呈随机分布,点片发生,有明显发病中心,发病条件适宜,很快流行成灾。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玉米病害的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品种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使原来得到控制的病害又有所抬头,并出现一些新的病害。随着玉米免耕和浅耕方式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的推广,田间病残体量明显增加,给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同时免耕技术也使得病原菌很容易从小麦残体、田问杂草上转移或传播至玉米上为害,一些重要病害的发生和危害规律发生了变化,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再度成为严重危害的病害,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灰斑病、玉米褐斑病在黄淮海区各省均大面积流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30%,辽宁省局部地区也发生严重。如2003~2004年,许多品种的穗部以下叶片因感染褐斑病,导致叶片枯死,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灰斑病菌在我国是否有生理分化至今仍然不清楚,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叶斑病,如玉米南方锈病,原来仅在长江以南发生,但1998年和2007年在辽宁及黄淮海地区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线虫病也是这些地区出现加重危害的趋势。除上述叶斑病和线虫病害外,纹枯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仍是我国夏玉米区的主要病害。在华东地区玉米粗缩病毒病发生日趋严重,成为甜糯玉米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为此我们对第一版的内容做了较大修订,增补了一些近年发生的病害及其防治对策,剔除了一些毒性相对较高或在国内外已禁用的化学农药,尤其是增补了新开发出的低毒化学农药。
《丰饶田野的守护者:现代作物健康管理实践指南》 在广袤的农田上,作物如同生命之火,承载着人类的温饱与希望。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便可能瞬间将辛勤的汗水化为泡影。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病害图谱或防治手册,它是一部现代作物健康管理的全面实践指南,旨在赋能每一位耕耘者,使其掌握从源头预防到精准治理的全套技术,将潜在的风险转化为丰收的保障。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种前瞻性的作物健康管理理念。我们认为,真正的健康管理并非仅仅是对已发生病害的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构建作物强大的内在防御体系。因此,本书从作物生理学的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了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肥力、温度等)的需求与响应机制。通过理解这些基本原理,读者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规避那些可能诱发或加剧病虫害的不利环境条件。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例如合理的轮作、深翻、晒垡等,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从而为作物根系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土壤健康是作物健康的关键,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介绍如何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以及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丰富土壤有益菌种,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繁殖,从根本上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土壤健康的基础上,本书着重探讨了“品种选择”这一战略性环节。一个优良的品种,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抗病虫害基因。我们将系统介绍当前市场上主流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特别是其对常见病害的抗性表现。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抗性品种。此外,本书还会涉及如何通过适度的品种更新换代,避免因长期种植同一品种而导致的病虫害抗性丧失问题。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品种鉴定和抗性评估的实用方法,帮助读者做出明智的品种选择。 作物营养管理是构建作物健康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提供一套基于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检测的精准施肥方案。我们强调“平衡施肥”的理念,不仅要满足作物对大量元素(氮、磷、钾)的需求,更要关注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硫、锌、铁、锰等)的补充。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生命力,增强其对病原菌侵袭的抵抗力。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肥料的特性、施用方法以及最佳施用时期,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如水肥一体化、叶面追肥等,讲解如何将养分高效地输送到作物体内。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施肥,改善作物的抗逆性,使其更能耐受干旱、高温等不利环境胁迫。 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与监测是实现精准防治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病虫害监测技术,包括传统的人工田间调查方法,以及现代化的遥感技术、病虫害预测模型等。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病虫害的早期症状,了解不同病原菌和害虫的生活史、传播途径以及发生规律。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的田间调查指南,指导读者定期、系统地进行监测,从而在病虫害爆发前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利用气象数据、病虫害历史发生数据以及传感器技术,构建区域性或地块性的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潜在风险的科学预测。 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精准、高效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摒弃“一刀切”的化学防治模式,大力倡导“综合防治”的理念。综合防治是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的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在农业防治方面,本书将进一步深化对轮作、间作、清除病残株、调整播种密度等措施在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在生物防治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捕食螨等)、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以及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除虫菊酯等)来控制害虫和病原菌。读者将了解如何识别和保护有益生物,如何科学地应用生物防治剂,以及如何构建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 物理防治方面,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物理阻隔和诱杀技术,例如防虫网、诱捕器(如黄板、蓝板、性诱捕器等)、杀虫灯等。这些方法不仅环保,而且在特定情况下效果显著。 在化学防治部分,本书将严格遵循“必要时使用,谨慎使用”的原则。我们将提供一份详尽的农药使用指南,重点介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品种,以及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作物生长阶段,合理选择农药种类、使用剂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本书将特别强调“靶向用药”和“轮换用药”的重要性,以减缓病原菌和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此外,还将介绍农药安全使用规程、安全采摘间隔期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方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书还关注新兴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作物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监测、精准施药,以及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病虫害状况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决策。例如,通过分析土壤水分、温湿度、光照等传感器数据,结合病虫害预测模型,无人机可以精准识别需要进行农药或肥料补充的地块,并根据作物需求进行个性化作业。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可持续的作物健康管理体系。这意味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持续关注作物健康,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技术与知识,并将病虫害的管理融入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我们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农业技术交流,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索更有效、更环保的作物健康管理之路,最终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与可持续发展,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出最饱满的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喜欢阅读那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历史印记的人物传记,特别是那种作者通过大量私人信件和日记来重构传主内心世界的作品,读起来感觉非常真实和有代入感。因此,我对于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这本书的“作者声音”非常好奇。它是不是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还是说,作者在记录每一个防治方法的背后,也融入了他/她多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教训?例如,书中在介绍某种抗性品种的选育历史时,如果能穿插讲述当时选育团队遇到的困难、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教训,那这本书的“人情味”和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这与我正在读的传记中,作者对传主内心挣扎的细腻捕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这本书能做到技术严谨与实践人文的完美结合,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会成为一本值得珍藏的农业发展史侧影,记录下中国(或特定地区)农业技术人员与作物病害抗争的真实写照,那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啃一本关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冲的教科书,那书里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公式推导,看得我头昏脑涨,每读一页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此,当我听到有人说这本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处理复杂诊断流程时,采取了流程图和决策树的简化方法时,我深感佩服。在面对成百上千种病害的可能性时,如果能将复杂的鉴别过程简化为一系列清晰的“是/否”选择,那么农民和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就能快速定位问题,而不是陷入冗长的文字描述中。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用户体验”设计,即便不去深究病理的复杂性,也能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它不像我手中的金融学著作那样,过于依赖读者的数学背景,而是更侧重于构建一套普适的、可执行的判断框架。我希望这本书里的图片不仅是展示病症,更能配上这种结构化的流程图,帮助读者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最快速、最正确的反应,这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厚重感的封面,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严谨与深度。一拿到手,我就忍不住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那密密麻麻的章节划分,看得出作者在梳理体系时下了多么大的功夫。虽然我手头是另外一本关于地方志的编纂方法的著作,但光是从这本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的排版风格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对信息呈现的重视程度。特别是那些精细的插图和图表的留白处理,即使是作为一本技术手册,也做到了视觉上的舒适感。我特别留意了它引言部分的写作风格,那种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对比我手上的这本书,它在历史背景的引入上显得更为凝练,或许是考虑到农业技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吧。这本书在章节间的过渡上做得尤为自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这对于一本需要系统学习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总之,从初步接触的印象来看,这本书在外观和结构上的设计,绝对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让人有深入阅读的欲望,即便是对于非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者,也能体会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在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的品牌传播策略,这本书里关于“用户画像细分”和“内容矩阵搭建”的论述,真是充满了前沿的互联网思维,各种案例都是最新的、最火热的。我很好奇,像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这类传统农学领域的书籍,是如何处理“时效性”和“技术更新”这个大难题的。我推测,这本书一定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做得非常扎实,确保即使具体的农药配方或防治技术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调整,其背后的生态学和病原学原理依然是恒久不变的基石。这种对基础科学的深挖,远比仅仅罗列最新的“小窍门”要高明得多。相比于我手头那本不断需要查阅网络资料来验证案例的新媒体书籍,这本书如果能将一些经典、长期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深度剖析,那么它的生命力会更强。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病虫害的“历史回顾”部分,了解过去是如何应对类似挑战的,对于我们今天预测未来风险至关重要,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做得好,绝对是点睛之笔。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古代哲学思想流变的深度解读本,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之复杂、引证之庞杂,常常需要我停下来反复咀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听说这本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在讲解复杂原理时,似乎采用了非常直观的“问题—现象—机制—解决方案”的线性逻辑。这种清晰的结构,对于需要快速掌握实践技能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猜想,作者在撰写每一个病害的章节时,一定反复推敲了知识点的呈现顺序,确保从最基础的田间表现到最深入的病理分析,都能做到步步为营,毫无遗漏。它不像我正在阅读的哲学著作那样,动辄引用大量晦涩的古籍原文,而是更侧重于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如果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能像我手中的哲学书一样,配上详尽的注解和跨学科的关联性探讨,那它的价值可能会更上一层楼。但即便如此,仅凭其对实践操作的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态度,也足以说明其面向基层应用者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这一点从其用词的通俗易懂上就能窥见一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