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林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林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光华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思想
  • 哲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当代诠释
  • 国家社科基金
  • 林光华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213286
商品编码:101039102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书名:《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原价:52.00元

作者:林光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00213286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3Kg



《老子》之道为什么“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之道?这是《老子》注疏、诠释与研究史上的大问题。如何突破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认识模式,用现代话语将其描述清楚,提供一个既契合《老子》又能嵌入现代哲学话语体系的诠释,是本书的问题意识。本书选取了三个古代的诠释个案、三个当代的诠释个案,用比较的方法,检省这些诠释及其方法论。《老子》中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对象化的,后者是对象化的。“非对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绝对的不可说,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说,老子本人提供了这样的言说典范。非对象化的“常道”具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正是其不可对象化地进行言说的原因,其提醒后世在理解与解释“常道”时既要借助语言又要语言。由“非对象化”之道延伸出来的规律之道、处世之道与治国之道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与治国论。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沭阳人。2007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游学。2010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已出版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2011,与黄朴民合撰)、《庄子解读》(2014,与陈鼓应合撰)。在《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哲学与文化》(香港)、《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1节《老子》疑难
第二节《老子》之道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第1章道的古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1节《老子》之道的四个特点
第二节庄子:由“道”而“大”
第三节韩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节王弼:由“道”而“无”

第二章道的当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1节冯友兰的原理说
第二节牟宗三的境界说
第三节张祥龙的境域说

第三章《老子》的非对象化之道
第1节恒动:《老子》第1、五、八章诠释
第二节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诠释
第三节创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诠释

第四章非对象化之道与万物
第1节道在物中:道与物的关系
第二节引导:道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复朴:符合道的社会
第四节不仁:符合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诠释方法论初探
第1节刘笑敢的“两个定向”理论
第二节诠释的本质:兼谈“非对象化”
第三节从历史的还原到诠释的还元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


《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星空中,《老子》,又称《道德经》,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这部不足五千言的古籍,以其深邃的智慧、玄妙的语言,跨越千年,至今仍 RESONATE 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本书,《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正是一次对这部经典文本的深度回溯与创新解读,旨在揭示老子思想的永恒价值,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回溯本源——《老子》思想的历史语境与核心概念 要理解老子之道,首先必须将其置于其诞生的历史土壤之中。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春秋战国那个人才辈出、诸子争鸣的时代。我们将考察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如周朝的衰落、诸侯争霸的混乱,以及人们对秩序、伦理的普遍焦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超越当时主流价值观的“道”的思想。 本章将深入剖析《老子》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如: “道”: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而是一种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形无名,却又生养万物,支配万物。我们将从“道可道,非常道”出发,探讨“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它与宇宙生成、万物运动的密切关系。 “德”: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顺应“道”而自然显现的美德。我们将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语境下,理解“德”的非功利性、非刻意性,以及它与“道”的辩证统一关系。 “无为”:这是老子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本书将澄清“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治国与修身之方。我们将探讨“无为”在政治、军事、个人生活等多个层面的实践意义。 “柔弱”与“不争”:老子推崇“柔弱胜刚强”,提倡“不争之德”。本章将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解其在应对冲突、化解矛盾、实现持久和谐方面的智慧。 第二章:穿越时空的智慧——《老子》思想的哲学深度与独特性 《老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本章将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独特魅力。 本体论上的辩证法:《老子》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规律。我们将分析这种辩证法如何解释世界的生成与变化。 认识论上的反思:老子对“知”的看法颇为独特,他反对那种僵化、片面的知识,提倡“知其白,守其黑”,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本章将探讨老子对“道”的认知方式,以及其对过度理性化、知识膨胀的反思。 价值论上的超越:《老子》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儒家伦理有着显著区别。它不以仁义礼智信为最高追求,而是以“道”为最高范畴,以“自然”为最高价值。我们将探讨老子是如何构建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对个人幸福和社群和谐的意义。 第三章:现代视域下的“道”——《老子》在当代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革命、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危机、社会异化、价值迷失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读《老子》,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现实的叩问。 本书将重点探讨《老子》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环境伦理启示。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面前,老子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指引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管理之道与领导智慧:《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争之德”,对于现代管理和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将分析老子如何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方式,塑造高明的领导者形象,以及“无为”在提升组织效率、激发个体创造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心灵疗愈与人生智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面临着焦虑、迷茫和精神空虚。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以及对“无欲”、“知足”的倡导,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慰藉和人生智慧,帮助人们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老子》关于“大爱”、“不善仁”的论述,以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四章:多维诠释的探索——《老子》研究的历代流变与创新视角 《老子》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经典,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解读和诠释。本书将对历代《老子》研究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进行梳理,展现《老子》研究的丰富图景。 早期经典解读:考察汉代学者的《老子》注释,如河上公、王弼等,分析他们如何将老子思想融入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 宋明理学与《老子》:探讨宋明理学大家如何从各自的思想体系出发,解读《老子》中的“道”、“理”等概念。 近现代的多元视角:分析近现代学者从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对《老子》进行的创新性解读,以及《老子》在不同思想流派中的转化。 本书的创新贡献: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将着重探讨《老子》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诠释,力求展现《老子》思想在21世纪的生动活力。我们将特别关注《老子》思想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文明等前沿议题的潜在联系,挖掘其新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当代实践的路径——如何将“老子之道”融入生活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将《老子》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修身养性:如何通过“致虚极,守静笃”来平复内心的躁动,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如何通过“少私寡欲”来摆脱物质的束缚,实现精神的富足。 处世之道: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不争之德”来化解冲突,获得和谐;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实践“无为而为”的智慧,实现高效与从容。 领导与管理:如何借鉴“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理念,培养具有包容性、引导性的领导风格;如何在组织管理中运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策略,激发团队的潜能。 社会责任:如何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转化为对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结语 《老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所蕴含的“道”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紧密相连。《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正是希望通过一次严肃而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探索,为古老的智慧注入新的生命力,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找到一条回归本真、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书期待与广大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寻《老子》智慧的旅程,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在当代实现超越。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收到这本《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到封面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几个字,心里就对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有了初步的期待。林光华老师的名字,作为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位资深学者,其著作一直以来都以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洞见著称。这次聚焦老子,选择“道”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当代诠释,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历代以来有多少学者试图解读,但“道”的内涵似乎总有新的视角可挖。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林老师将如何“当代诠释”老子的“道”?是将其与现代社会治理、个人心理调适、甚至科技发展等领域相结合,还是会在更宏观的哲学层面,挖掘出“道”在当下社会转型期的独特价值?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而会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试图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来自古老智慧的启示。从出版社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来看,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学术价值和专业性。期待后续能够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我最初的反应是有些许的“敬畏感”。老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哲学重量,而“道”更是《道德经》中最为玄妙、也最难把握的核心概念。林光华老师作为项目主持人,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他可能耗费了无数个夜晚,在灯下埋首文献,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特别想知道,在“当代诠释”这个环节,林老师是如何跳脱出传统解读的窠臼,找到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入点的。比如,他会如何解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这种“无为”是被曲解为消极避世,还是另有更深层的智慧,能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有所作为”?另外,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人际关系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解读方式?是强调策略性的退让,还是揭示了一种更根本的力量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们在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时,能够从《老子》的智慧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甚至是一种“顿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尤其是道家思想,在当下社会有着极其宝贵的价值,但往往因为解读的滞后或片面,未能被充分发挥。所以,当看到《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时,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光华老师能够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说明其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重要性。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将如何“重新发现”老子的“道”,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我会关注作者是否能在批判性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道”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与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道”的某些特质,比如“返璞归真”、“知常”等,是否会有全新的解读,甚至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抗物质主义、精神内卷的哲学武器?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穿透力,不仅是对老子思想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中国哲学精神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探索。

评分

我个人对东方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其《道德经》更是我反复研读的经典。这次看到林光华老师的《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而且还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无疑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认为这本书在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上都会有相当的突破。我非常好奇,在“当代诠释”这一部分,林老师是否会引入一些现代学科的理论工具?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否为理解老子的“道”提供新的视角?我设想,他可能会从“道”的生成论、运行论、以及其与宇宙万物关系的辩证思考出发,来探讨“道”在当今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道”的“无形”和“无名”,在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引申出对“算法”和“大数据”的某种哲学反思?“道”的“自然”观,又如何能与我们当下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议题产生连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现实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产生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林光华老师的名字我虽不熟悉,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标识,足以说明其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老子“道”的精髓呈现出来,并且这种呈现方式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我曾经读过一些《道德经》的解读,但很多时候会觉得过于晦涩,或者离现实生活太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思考路径,帮助我理解“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体现。例如,当面对压力和焦虑时,如何从“道”的视角去调整心态?在人际交往中,如何理解和实践“上善若水”?在职业发展中,如何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并且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