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原价:52.00元
作者:林光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00213286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3Kg
《老子》之道为什么“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之道?这是《老子》注疏、诠释与研究史上的大问题。如何突破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认识模式,用现代话语将其描述清楚,提供一个既契合《老子》又能嵌入现代哲学话语体系的诠释,是本书的问题意识。本书选取了三个古代的诠释个案、三个当代的诠释个案,用比较的方法,检省这些诠释及其方法论。《老子》中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对象化的,后者是对象化的。“非对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绝对的不可说,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说,老子本人提供了这样的言说典范。非对象化的“常道”具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正是其不可对象化地进行言说的原因,其提醒后世在理解与解释“常道”时既要借助语言又要语言。由“非对象化”之道延伸出来的规律之道、处世之道与治国之道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与治国论。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沭阳人。2007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游学。2010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已出版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2011,与黄朴民合撰)、《庄子解读》(2014,与陈鼓应合撰)。在《哲学与文化》(台湾)、《中国哲学与文化》(香港)、《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诸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1节《老子》疑难
第二节《老子》之道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第1章道的古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1节《老子》之道的四个特点
第二节庄子:由“道”而“大”
第三节韩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节王弼:由“道”而“无”
第二章道的当代诠释范例分析
第1节冯友兰的原理说
第二节牟宗三的境界说
第三节张祥龙的境域说
第三章《老子》的非对象化之道
第1节恒动:《老子》第1、五、八章诠释
第二节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诠释
第三节创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诠释
第四章非对象化之道与万物
第1节道在物中:道与物的关系
第二节引导:道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复朴:符合道的社会
第四节不仁:符合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诠释方法论初探
第1节刘笑敢的“两个定向”理论
第二节诠释的本质:兼谈“非对象化”
第三节从历史的还原到诠释的还元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
刚收到这本《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到封面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几个字,心里就对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有了初步的期待。林光华老师的名字,作为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位资深学者,其著作一直以来都以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洞见著称。这次聚焦老子,选择“道”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当代诠释,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历代以来有多少学者试图解读,但“道”的内涵似乎总有新的视角可挖。我尤其好奇的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林老师将如何“当代诠释”老子的“道”?是将其与现代社会治理、个人心理调适、甚至科技发展等领域相结合,还是会在更宏观的哲学层面,挖掘出“道”在当下社会转型期的独特价值?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而会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试图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来自古老智慧的启示。从出版社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来看,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学术价值和专业性。期待后续能够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我最初的反应是有些许的“敬畏感”。老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哲学重量,而“道”更是《道德经》中最为玄妙、也最难把握的核心概念。林光华老师作为项目主持人,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他可能耗费了无数个夜晚,在灯下埋首文献,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特别想知道,在“当代诠释”这个环节,林老师是如何跳脱出传统解读的窠臼,找到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入点的。比如,他会如何解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这种“无为”是被曲解为消极避世,还是另有更深层的智慧,能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有所作为”?另外,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人际关系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解读方式?是强调策略性的退让,还是揭示了一种更根本的力量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们在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时,能够从《老子》的智慧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甚至是一种“顿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尤其是道家思想,在当下社会有着极其宝贵的价值,但往往因为解读的滞后或片面,未能被充分发挥。所以,当看到《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时,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光华老师能够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说明其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重要性。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将如何“重新发现”老子的“道”,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我会关注作者是否能在批判性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道”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与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道”的某些特质,比如“返璞归真”、“知常”等,是否会有全新的解读,甚至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抗物质主义、精神内卷的哲学武器?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穿透力,不仅是对老子思想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中国哲学精神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探索。
评分我个人对东方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其《道德经》更是我反复研读的经典。这次看到林光华老师的《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而且还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无疑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认为这本书在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上都会有相当的突破。我非常好奇,在“当代诠释”这一部分,林老师是否会引入一些现代学科的理论工具?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否为理解老子的“道”提供新的视角?我设想,他可能会从“道”的生成论、运行论、以及其与宇宙万物关系的辩证思考出发,来探讨“道”在当今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道”的“无形”和“无名”,在信息时代,是否可以引申出对“算法”和“大数据”的某种哲学反思?“道”的“自然”观,又如何能与我们当下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议题产生连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现实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产生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哲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林光华老师的名字我虽不熟悉,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标识,足以说明其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老子“道”的精髓呈现出来,并且这种呈现方式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我曾经读过一些《道德经》的解读,但很多时候会觉得过于晦涩,或者离现实生活太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思考路径,帮助我理解“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体现。例如,当面对压力和焦虑时,如何从“道”的视角去调整心态?在人际交往中,如何理解和实践“上善若水”?在职业发展中,如何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并且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