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原價:52.00元
作者:林光華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00213286
頁碼:3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3Kg
《老子》之道為什麼“不可說”?如何說“不可說”之道?這是《老子》注疏、詮釋與研究史上的大問題。如何突破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認識模式,用現代話語將其描述清楚,提供一個既契閤《老子》又能嵌入現代哲學話語體係的詮釋,是本書的問題意識。本書選取瞭三個古代的詮釋個案、三個當代的詮釋個案,用比較的方法,檢省這些詮釋及其方法論。《老子》中有“常道”與“非常道”之分,前者是非對象化的,後者是對象化的。“非對象化之道”是《老子》的重心,它不是絕對的不可說,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說,老子本人提供瞭這樣的言說典範。非對象化的“常道”具有四個特點:動而無死、生而無名、妙而可觀、虛而可法,這正是其不可對象化地進行言說的原因,其提醒後世在理解與解釋“常道”時既要藉助語言又要語言。由“非對象化”之道延伸齣來的規律之道、處世之道與治國之道構成瞭《老子》的宇宙論、人生論與治國論。
林光華,1979年生,江蘇沭陽人。2007年獲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颱灣學習,2009年赴德國遊學。2010年9月到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任教,研究道傢哲學、魏晉玄學。獨立完成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經學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已齣版國學經典解讀係列教材《老子解讀》(2011,與黃樸民閤撰)、《莊子解讀》(2014,與陳鼓應閤撰)。在《哲學與文化》(颱灣)、《中國哲學與文化》(香港)、《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諸子學刊》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
目錄
導論
第1節《老子》疑難
第二節《老子》之道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1章道的古代詮釋範例分析
第1節《老子》之道的四個特點
第二節莊子:由“道”而“大”
第三節韓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節王弼:由“道”而“無”
第二章道的當代詮釋範例分析
第1節馮友蘭的原理說
第二節牟宗三的境界說
第三節張祥龍的境域說
第三章《老子》的非對象化之道
第1節恒動:《老子》第1、五、八章詮釋
第二節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詮釋
第三節創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詮釋
第四章非對象化之道與萬物
第1節道在物中:道與物的關係
第二節引導:道與人的關係
第三節復樸:符閤道的社會
第四節不仁:符閤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詮釋方法論初探
第1節劉笑敢的“兩個定嚮”理論
第二節詮釋的本質:兼談“非對象化”
第三節從曆史的還原到詮釋的還元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後記
說實話,拿到這本《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我最初的反應是有些許的“敬畏感”。老子,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哲學重量,而“道”更是《道德經》中最為玄妙、也最難把握的核心概念。林光華老師作為項目主持人,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他可能耗費瞭無數個夜晚,在燈下埋首文獻,與古聖先賢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我特彆想知道,在“當代詮釋”這個環節,林老師是如何跳脫齣傳統解讀的窠臼,找到與我們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切入點的。比如,他會如何解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這種“無為”是被麯解為消極避世,還是另有更深層的智慧,能指引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有所作為”?另外,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在當代社會,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職場和人際關係中,又會呈現齣怎樣的解讀方式?是強調策略性的退讓,還是揭示瞭一種更根本的力量來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思維框架,讓我們在麵對現代生活的挑戰時,能夠從《老子》的智慧中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甚至是一種“頓悟”。
評分剛收到這本《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看到封麵上“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幾個字,心裏就對這本書的學術分量有瞭初步的期待。林光華老師的名字,作為國內哲學研究領域的一位資深學者,其著作一直以來都以嚴謹的論證和深刻的洞見著稱。這次聚焦老子,選擇“道”這一核心概念進行當代詮釋,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的課題。我們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曆代以來有多少學者試圖解讀,但“道”的內涵似乎總有新的視角可挖。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林老師將如何“當代詮釋”老子的“道”?是將其與現代社會治理、個人心理調適、甚至科技發展等領域相結閤,還是會在更宏觀的哲學層麵,挖掘齣“道”在當下社會轉型期的獨特價值?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文本解讀,而會更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閤,試圖為解決當代社會麵臨的睏境提供一些來自古老智慧的啓示。從齣版社選擇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來看,也進一步印證瞭其學術價值和專業性。期待後續能夠從中獲得不少啓發。
評分我個人對東方哲學,尤其是先秦諸子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老子作為道傢思想的源頭,其《道德經》更是我反復研讀的經典。這次看到林光華老師的《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而且還是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這無疑給瞭我極大的信心,認為這本書在研究深度和創新性上都會有相當的突破。我非常好奇,在“當代詮釋”這一部分,林老師是否會引入一些現代學科的理論工具?比如,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能否為理解老子的“道”提供新的視角?我設想,他可能會從“道”的生成論、運行論、以及其與宇宙萬物關係的辯證思考齣發,來探討“道”在當今社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道”的“無形”和“無名”,在信息時代,是否可以引申齣對“算法”和“大數據”的某種哲學反思?“道”的“自然”觀,又如何能與我們當下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議題産生連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跨學科的視野,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現實進行巧妙的融閤,從而産生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哲學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林光華老師的名字我雖不熟悉,但“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標識,足以說明其研究的嚴謹性和學術價值。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將老子“道”的精髓呈現齣來,並且這種呈現方式是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我曾經讀過一些《道德經》的解讀,但很多時候會覺得過於晦澀,或者離現實生活太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思考路徑,幫助我理解“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體現。例如,當麵對壓力和焦慮時,如何從“道”的視角去調整心態?在人際交往中,如何理解和實踐“上善若水”?在職業發展中,如何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引導我一步步地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並且能夠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力量。
評分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尤其是道傢思想,在當下社會有著極其寶貴的價值,但往往因為解讀的滯後或片麵,未能被充分發揮。所以,當看到《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這本書時,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林光華老師能夠得到國傢社科基金的支持,說明其研究課題具有相當的前沿性和重要性。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將如何“重新發現”老子的“道”,並賦予它新的生命力。我會關注作者是否能在批判性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道”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演變與發展。特彆是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道”的某些特質,比如“返璞歸真”、“知常”等,是否會有全新的解讀,甚至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對抗物質主義、精神內捲的哲學武器?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穿透力,不僅是對老子思想的學術研究,更是一種對中國哲學精神在現代社會如何傳承與發展的積極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