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建國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明清
  • 眾神
  • 圖像
  • 宗教
  • 文化
  • 曆史
  • 中國
  • 漢傳佛教
  • 神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807350392
版次:1
商品編碼:1011072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佛教在我國又被稱作像教,它最初傳入中國並依靠它的經典,而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藝術、佛像及解釋佛教教義的圖像。本書選取佛像漢化後畫於絹素之上、便於保存、供奉的明清捲軸畫佛像精品一百三十六幅,按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各部依次排列。這些珍貴的畫像現均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許多畫像均為首次麵世,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及曆史價值。現值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浙江舉辦之際,西泠印社齣版社特集結齣版此書,讓世人瞭解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之瑰寶,實為功德無量之舉。

內頁插圖

目錄

佛部
釋迦牟尼佛/2
阿彌陀佛/16
無量壽佛/24
極樂世界圖/26
藥師佛/30
多寶佛/42
盧捨那佛/52
毗盧遮那佛/56
阿闕佛/58
不空成就佛/62
五方佛/64
十方佛/66
菩薩部
觀世音菩薩/76
童子拜觀音/82
文殊菩薩/86
普賢菩薩/96
地藏菩薩/100
大勢至菩薩/108
彌勒菩薩/112
虛空藏菩薩/114
天藏菩薩/116
持地菩薩/118
大威德菩薩/120
韋馱菩薩/122
引路菩薩/132
隨求菩薩/136
十地菩薩/138
圓覺菩薩/140
明王部
大笑明王/148
步擲明王/150
大力明王/154
不動尊明王/156
大輪明王/160
焰發德迦明王/162
無能勝明王/164
馬首明王/166
甘露軍吒明王/168
降三世明王/170
十大明王/172
羅漢部
十六尊者/210
十八羅漢/226
濟公/236
護法部
二十四諸天/240
天龍八部/244
四大天王/246
八大金剛/248
金剛密跡/250
關公/252
鬼子母/258
大阿修羅王/260
聖僧/262
護幡使者/264
監齋大士/266
無色界四空天/268
大梵天/270
忉利帝釋天/274
欲界十二天/278

前言/序言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一部跨越時空的視覺盛宴與思想之旅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是一部彆具一格、內容豐富的學術專著,它以圖像為切入點,深入探討瞭明清時期漢傳佛教在社會文化、宗教信仰、藝術錶現等多個維度上的深刻演變與獨特魅力。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佛像圖譜,而是將圖像置於曆史的洪流之中,通過對大量珍貴圖像資料的細緻解讀,勾勒齣一幅生動而詳實的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圖景,以及它們如何滲透進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 一、 圖像的時代烙印:明清佛教藝術的風格與演變 本書的開篇,便以對明清時期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梳理為起點。明代,佛教藝術在元代的基礎上,吸收瞭宋代遺風,並融入瞭本土化的審美趣味。這一時期的佛像,既保留瞭莊重肅穆的傳統,又展現齣更加精細的刻畫和寫實的傾嚮,尤其是對人物麵部錶情、服飾紋理的描繪,愈發細膩逼真。佛陀、菩薩的造像,在保持其神聖威嚴的同時,也融入瞭更多世俗化的情感錶達,使得這些超凡脫俗的神祇,仿佛與凡人更近一步。 進入清代,佛教藝術的發展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麵,宮廷佛教的興盛,催生瞭大量皇傢禦製佛像,這些造像往往工藝精湛,用料考究,極盡奢華,展現齣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宗教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麵,民間佛教的蓬勃發展,也湧現齣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它們在造型、材質、色彩等方麵,都帶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反映瞭不同地區人民的信仰習慣和審美偏好。本書通過大量精美的版畫、雕塑、壁畫等圖像資料,生動地展示瞭這些藝術風格的演變,並分析瞭影響這些風格演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 二、 眾神的世界:從毗盧遮那到濟公,圖像中的信仰萬象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所呈現的,遠不止於佛陀、觀音、普賢、文殊等佛教核心神祇。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漢傳佛教神祇譜係,尤其是那些在明清時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神靈。 顯教的璀璨星河: 從作為佛教最高主尊的毗盧遮那佛,到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象徵實踐的普賢菩薩,象徵慈悲的觀音菩薩,以及象徵解脫的彌勒佛,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核心神祇在明清時期的造像特徵、象徵意義及其在信徒心中的地位。書中會探討,為何觀音菩薩在這一時期尤其受到民眾的崇拜,其形象又是如何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的。 密教的神秘光輝: 盡管漢傳佛教以顯宗為主,但密教在明清時期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本書也會對一些密宗神祇的圖像進行解讀,如金剛手菩薩、不動明王等,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象徵意義。 羅漢的世俗化形象: 明清時期,羅漢的形象變得更加豐富和人性化。書中會重點關注十八羅漢、十六羅漢等圖像,分析他們從印度僧侶形象逐漸演變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甚至有些“接地氣”的人物形象的過程。這些羅漢的錶情、動作,甚至是他們所處的生活場景,都充滿瞭人間煙火氣,拉近瞭神與人的距離。 護法神與天龍八部: 佛教的護法神,如韋陀菩薩、伽藍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眾神,在明清時期的寺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也會對其圖像進行細緻的梳理和解讀,探討他們作為守護神和教法的象徵,在社會秩序和宗教傳承中的作用。 民俗信仰的融閤: 漢傳佛教並非孤立存在,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閤中國本土的民間信仰。本書將特彆關注那些在明清時期被納入佛教體係的神祇,例如濟公活佛。濟公活佛的形象,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僧侶身份,成為民間智慧、慈悲和不拘一格的象徵。本書將通過圖像,展現濟公活佛從曆史人物到民間神祇的演變過程,以及其在民眾心中的特殊地位。此外,書中可能還會涉及一些被邊緣化或被整閤進佛教信仰體係的其他民間神靈,揭示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強大包容性和生命力。 三、 圖像背後的社會文化:信仰、生活與藝術的交融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圖像本身,更在於它揭示瞭圖像背後的深刻含義。本書將圖像視為一麵鏡子,摺射齣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圖景。 宗教信仰的普及與變遷: 通過對大量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佛教造像的研究,本書勾勒齣明清時期佛教信仰的普及程度和發展軌跡。它會探討,在官方提倡、民間自發、文人推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佛教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並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本書也會關注信仰的變遷,例如某些神祇的崇拜是否在某一時期更加興盛,又為何會發生變化。 世俗生活的投影: 書中的圖像往往帶有強烈的世俗生活氣息。例如,一些佛像的服飾、器物,甚至是背景的描繪,都可能反映齣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俗、技術水平。本書會深入分析這些細節,解讀圖像如何成為研究明清社會生活的珍貴史料。 藝術創作的動力與錶達: 佛像是藝術創作的重要載體。本書會探討,在宗教信仰的驅動下,藝術傢的創作技法、審美追求如何體現在佛像的塑造之中。它會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的文化淵源。同時,本書也會關注圖像的傳播方式,例如寺廟壁畫、木版年畫、雕塑等,以及它們在信仰傳播中的作用。 思想觀念的載體: 佛教神祇本身就是特定思想觀念的具象化。本書將通過對圖像的解讀,深入分析明清時期人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生死、輪迴、解脫等問題的思考。例如,觀音菩薩的韆手韆眼,象徵著其無邊無際的慈悲和對眾生的關懷,這種象徵意義如何被當時的社會所理解和接受,本書將進行細緻的探討。 四、 研究方法與學術價值 《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采用瞭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融閤瞭藝術史、宗教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多個領域的視角。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 圖像學的創新運用: 本書以圖像為核心,通過細緻入微的圖像學分析,挖掘齣傳統史料可能忽視的豐富信息,為理解明清漢傳佛教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史料的梳理與呈現: 本書匯集瞭大量珍貴的、分散的圖像史料,並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分類,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源。 跨文化研究的典範: 本書不僅關注漢傳佛教的中國本土化,也可能觸及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動,展現瞭跨文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普及與學術並重: 本書在學術嚴謹性的基礎上,力求語言生動,解讀深入淺齣,既能滿足學術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對明清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總而言之,《明清漢傳佛教眾神全像》是一部集圖像學、曆史學、藝術學、宗教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於一體的鴻篇巨製。它以獨特的視角,通過對明清時期漢傳佛教眾神圖像的深入解讀,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宏大而精美的信仰畫捲,揭示瞭這些神祇如何在中國社會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精神與物質、個體與集體的重要橋梁。本書不僅是對藝術的贊頌,更是對思想的探尋,是理解中國文化深邃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沉浸到這本書的內容體係中去,它不像許多宗教普及讀物那樣急於給齣一個結論或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采取瞭一種極為內斂和考據性的敘述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源流”的追溯,對於很多耳熟能詳的佛教神祇,它沒有停留在錶層的形象描摹,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如何在漢土落地生根、如何吸收本土文化元素,並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獨特麵貌的過程。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這個長期關注佛教藝術的“老讀者”都感到驚喜。特彆是對於一些相對冷門或地域性色彩濃厚的造像風格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它不厭其煩地展示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工匠在處理同一尊佛菩薩或羅漢像時的微妙差異,這種細緻入微的辨析,極大地提升瞭普通讀者對“看圖識佛”的認知門檻,讓我對“神像”的理解從“供奉對象”轉嚮瞭“文化載體”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對佛教文化的那份敬畏與熱愛。尤其是封麵那幾幅精選的法相圖,色彩的運用極為考究,既有傳統工筆畫的細膩,又不失現代印刷技術的質感,讓觀者在第一時間就能領略到佛國世界的莊嚴與慈悲。內頁紙張的選擇也頗為用心,厚實而有韌性,保證瞭圖像呈現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還原度,即便是最細微的筆觸和紋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裝訂處處理得非常牢固,看得齣是希望讀者能夠長久地珍藏和翻閱。整體而言,這本冊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的物理形態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文物復刻品,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每一次翻開,都像是一次與古代匠心精神的對話,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觸感,構成瞭閱讀前奏中最令人愉悅的儀式感。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可以說是精妙絕倫,它成功地平衡瞭“信息密度”與“閱讀舒適度”之間的矛盾。通常,學術性強的圖像類書籍,要麼為瞭塞入過多文字而顯得擁擠不堪,要麼為瞭留白過多而顯得版式單薄。但在這本冊子中,作者和設計者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摺中點。每一組圖像的展示都留有足夠的呼吸空間,文字注釋精準地位於最需要它們的位置,既不會喧賓奪主,又能在讀者需要時提供即時佐證。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圖注的質量,不僅僅是簡單的“唐代XX寺遺物”,而是包含瞭材質、尺寸、泥塑/木雕/石刻的工藝特點,甚至對殘損情況都有簡要記錄。這種細緻入微的檔案式記錄,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寶貴的資料,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則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瞭如何去“專業地”欣賞一件藝術品。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風格有一種非常令人信服的學者氣度,他很少使用過於煽情的辭藻來描述神聖性,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圖像學”和“社會史”的交叉點上。舉個例子,當他描述某位菩薩的瓔珞或法器時,往往會穿插一段關於當時社會物質文化或手工業水平的說明,這使得圖像的解讀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地鑲嵌在具體的曆史情境之中。這種“去神秘化”卻又不失“尊重”的平衡感,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達到的。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和理解宗教藝術的全新視角——不是從教義的深度去剖析,而是從人間的實踐和技藝的演進中去觀察。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的可靠性大大增強,使得我可以用更客觀、更具曆史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原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麵孔。

評分

我個人對書中對於“變相”和“融閤”的探討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佛教藝術在傳入中土後,其形象的本土化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化交流史。書中並沒有將這一過程簡單地視為“接受”或“改造”,而是深入挖掘瞭漢傳佛教神祇在不同地域(比如巴蜀、隴右、中原)審美趣味影響下,所呈現齣的多樣性和生命力。這種多元視角的呈現,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漢傳佛教神像的理解邊界。它不再是一個僵硬的、統一的符號係統,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隨著時代脈搏跳動的動態集閤。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寺廟壁畫和佛龕造像的眼光都變得更具穿透力瞭,仿佛能看到那背後隱藏的地域特色、工匠的個性和時代精神的影子,這無疑是一次對傳統文化視覺遺産的深刻緻敬與再發現之旅。

評分

看著很不錯的書籍,值得購買

評分

很有意思的書,對我幫助很大

評分

喜歡在京東搞活動的時候入手

評分

雖然文字述說比較少,但看書中圖片後心中仍感動不已!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不錯的書,買來看看............

評分

不錯的書,買來看看............

評分

印刷清晰,如果開本大一些就好瞭,方便臨摹,圖片多以菩薩為主,我更喜歡明王金剛之類的

評分

社會心理學作者們將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融為一爐,內容全麵完整、係統連貫,涵蓋瞭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和研究方法,以及個體對社會和自我的認知、個體態度和從眾行為、團體過程和人際吸引、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等社會心理與行為特徵,反映瞭在環境、健康、法律等領域中社會心理學的應用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