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1848年3月~1851年12月
1848年
1. 马克思致恩格斯(3月7日—12日之间)
2. 恩格斯致马克思(3月8—9日)
3. 马克思致恩格斯(3月16日)
4. 恩格斯致马克思(3月18日)
5.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埃蒂耶纳·卡贝(3月24日前后)
6. 恩格斯致埃米尔·布兰克(3月26日)
7. 恩格斯致埃米尔·布兰克(3月28日)
8.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阿达尔贝特·伯恩施太德等人(4月1日)
9.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埃蒂耶纳·卡贝(4月5日)
10. 马克思致科隆警察局(4月13日)
11. 恩格斯致埃米尔·布兰克(4月15日)
12. 马克思致恩格斯(4月24日前后)
13. 恩格斯致马克思(4月25日)
14. 恩格斯致马克思(5月9日)
15. 恩格斯致埃米尔·布兰克(5月24日)
16. 马克思致《黎明报》编辑(5月底)
17. 恩格斯致沃伊切赫(阿达尔贝特)·冯·利普斯基(7月30日)
18. 马克思致威廉·阿尔诺德·盖格尔(8月5日)
19. 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胡贝尔特·冯·屈尔韦特(8月23日)
20. 恩格斯致卡尔·弗里德里希·科本(9月1日)
21. 马克思和路易·舒尔茨致恩格斯(10月29日或30日前后)
22. 马克思致恩格斯(11月上半月)
23.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11月13日)
24. 恩格斯致伯尔尼州司法和警察当局(11月15日)
25. 马克思致恩格斯(11月29日)
26. 马克思致爱德华·冯·弥勒一泰勒林(12月5日)
27. 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卡普(12月9日)
28. 恩格斯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三月同盟理事会(12月10日或11日)
29. 恩格斯致沃韦工人联合会(12月14日~25日之间)
30. 恩格斯致马克思(12月28日)
31. 马克思致威廉·施梯伯(12月29日前后)
1849年
1850年
1851年
附录
插图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消化了这厚重的著作,但每一次翻阅都让我收获颇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将历史简单地视为英雄人物的表演舞台,而是将其归结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宏大的视角,将个体的命运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也赋予了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钥匙。书中对小农经济瓦解、手工工场兴起、大工业生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描绘,生动形象,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尤其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预言,虽然听起来激进,但书中对其发生的必然性和条件进行的分析,又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论述,它们如何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现实,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让我对社会运作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有些篇章的语言较为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克服这些困难后,获得的启示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审视我所熟悉的一切。
评分翻阅这套书的经历,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想洗礼。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社会和人性的认知。书中对于“异化”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疏离感和工作的意义。劳动不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可能变成一种被迫的、令人痛苦的负担。这种对精神层面的深刻剖析,在许多社会科学著作中是难以见到的。此外,关于革命的理论,虽然听起来有些激进,但书中对革命发生的原因、动力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都充满了前瞻性。它并非鼓励暴力,而是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必要手段,并强调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整套书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描绘了另一种可能性的社会图景,一种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精辟的论断所震撼,也时常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读完后感觉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从最初的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的榨取,再到资本的原始积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令人信服。读到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部分,仿佛看到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内在动力。书中对阶级斗争的论述更是振聋发聩,它揭示了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冲突,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恩格斯的补充和阐述,特别是他对于自然辩证法的探讨,为理解物质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视角,也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某种客观规律。整套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力量,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即使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思想能量,它挑战了我许多固有的观念,促使我去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我惊叹。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书中对于历史进程的解读,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它将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线性发展。对国家起源、家族制度的分析,也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论述,将这些宏大概念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逻辑清晰,说服力极强。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虽然有些理想化,但其核心理念,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却具有永恒的魅力,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们致力于改变不公平现状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社会,需要掌握一套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方法,而这套方法,在这套全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中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对我影响最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和发展的周期性。他对于货币、商品、资本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清晰而深刻,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对“雇佣劳动”的分析,它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交易,而是被置于一个充满剥削和异化的关系网中。恩格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到家庭的演变,再到国家机器的职能,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深刻的批判。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它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预测之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社会,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而这套工具,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鼓励我批判性地思考,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是去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
评分两强并立,相得益彰,同心同德,互助互利
评分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有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我就像狗一样被人追逐,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
评分宝贝不错,价格挺便宜的书本质量也挺好的。
评分1955年至1966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共39卷(42册)。这个版本共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书信5500件,比第1版多收了近1000件(其中书信约600封)。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第4卷手搞、恩格斯写的《(资本论〉第1卷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过的大批文章,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第一国际中活动的许多材料和文件。后来,又出版了11卷补卷(第40—50卷),收入了一大批迄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文章和书信,以及一些第1—39卷未刊入的文章。
评分不错,满意
评分给我发错了吧,明明写的全集,寄过来的却是书信,全集的第48本
评分应该会有所理解的!
评分书很好,没问题,包装到位,速度快。
评分再有,最初在几个月中,后来又在最近六个星期中,我受到这种实际上是桑乔式的欺骗,如果不在事实上,那么在原则上我也应当将此归功于康拉德·施拉姆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